張文杰
兒童早期的數學學習和發(fā)展是指他們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中自發(fā)地或在成人的引導下習得數的知識、技能,發(fā)展數學認知能力的過程。它強調兒童對自己周圍環(huán)境中的數學問題的關注和興趣,強調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感知、體驗和操作活動理解數的抽象關系,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的知識,逐步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
本文通過課題實踐研究,總結出幼兒園目前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常見問題,并研究出相應的指導建議。
一、幼兒園數學活動的常見問題
對學前數學領域教育,《指南》與《綱要》的精神一致,都將數學學習的興趣作為首要目標,強調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要求以操作探究為主的方式學習數學。這是由數學學科知識的高度抽象性,以及幼兒階段思維發(fā)展具體形象性決定的。在實踐工作中,盡管教師對于這兩方面都有一定地認識,理論上也有所了解,但在實際設計、組織數學活動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恰恰反映出教師不能將這兩方面的認識與實踐活動進行對接。
(一)忽視幼兒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內部動力,任何數學活動,都需要教師將培養(yǎng)和保護幼兒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作為基礎,這樣才能吸引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活動中,進而獲得活動中蘊含的數學概念、知識和技能。在實踐工作中,教師往往容易出現舍本逐末的問題。
(二)忽視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
《指南》中對于幼兒數學領域的學習,特別提出:數學學習并非局限于數的知識、概念和技能的習得,而是一種性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也只有這樣的學習才能保證兒童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數學能力包括:解決問題、推理與驗證、交流、聯系和數學的表征五方面。在實踐工作中,有的教師忽視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還有的教師對于所學內容需要哪些數學能力作為保證和支持,以及在學習這一數學內容中可以發(fā)展幼兒哪些數學能力不清晰。
(三)忽視幼兒原有的數學經驗和發(fā)展水平
幼兒所學的數學知識看似簡單,卻是一個嚴密的知識體系,前后學習內容之間有很強的聯系。因此,教師在安排數學教育活動內容時一定要應遵循數學知識的系統性,依據幼兒學習數學的邏輯順序,體現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前后聯系的原則,關注幼兒原有的數學經驗和發(fā)展水平。
(四)忽視幼兒數學學習的方式
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與理解都需要經歷一個由外而內的動作內化過程。所以幼兒需要在親自動手操作材料的過程中進行探索和學習,進而獲得數學概念,提高技能,掌握方法。這是幼兒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但在實踐中,教師往往通過語言模仿和機械記憶的方式讓幼兒學習數學的相關知識。教師認為幼兒背誦熟練,能夠正確填寫就說明幼兒掌握了10以內數的分解組合的概念和技能。
二、幼兒園數學活動的指導建議
基于數學領域的學科特點,以及幼兒的思維發(fā)展特點,我們已經充分認識到幼兒是通過操作探索學習數學的。幼兒的數概念從萌發(fā)到初步形成,經歷了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幼兒需要借助具體形象的事物、情景的支持,才能使那些和具體事物相聯系的數學概念內化,逐步達到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因此,在設計開展數學活動時,教師要重視以下幾點:
(一)密切聯系幼兒生活激發(fā)數學學習興趣
教師要善于去發(fā)現和把握真實的、蘊含在生活環(huán)節(jié)和各類活動中的數學問題及數學教育契機,即讓幼兒的周圍生活“數學化”,從而啟發(fā)幼兒在參與活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走近”數學、喜歡數學、運用數學。如,升班了,我們長高了多少?誰是班里最高的?我和我的好朋友誰最高,誰最矮,有幾個比我高,幾個我矮?一個生動有趣的“比高矮”活動便由此生成。
(二)發(fā)展幼兒思維,重視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
數學能力包括:第一,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指幼兒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和運用數學思維來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推理能力,這是用數學方式來思考和回答如“你是怎么知道的”這類問題的能力。第三,交流能力。指幼兒能夠條理清楚地與同伴或教師分享數學經驗和想法的能力。第四,聯系的能力。指幼兒將數學概念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并能有意識地把不同的數學概念聯系起來的能力。第五,表征的能力。幼兒能用多種形式表達數學問題或思維的能力,如畫畫、實物材料、手指、符號標記和語言。在分析活動內容及目標時,教師就要思考這個活動能夠發(fā)展幼兒哪些數學能力,幼兒需要具備哪些數學能力才能獲得這個活動蘊含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三)關注已有數學經驗和發(fā)展水平,重視個體差異
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過“數學知識好比鏈條,掉了一小環(huán),下面的內容就不懂了”。因此,在選擇活動內容設計活動時,教師一定要遵循數學知識本身的系統性、邏輯性,體現出內容的系列性?;顒觾热莺湍繕艘⒃趯τ變涸袛祵W經驗和發(fā)展水平的基礎上,使幼兒通過操作探索能夠獲得發(fā)展和提高。如,在小班剛剛開展點數活動,幼兒還沒有將被數物體擺成一排的意識,這樣很容易就出現重復數、漏數的問題。在遵循數學知識體系結構序列以及幼兒思維發(fā)展的整體規(guī)律的同時,教師還要特別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性。
(四)創(chuàng)設情境,讓幼兒充分操作探索
在數學領域教育中,讓幼兒通過擺弄、操作實物,促使其將具體的動作內化于頭腦,是發(fā)展幼兒思維的根本途徑。而且,兒童早期的數學概念和能力發(fā)展通常是與具體情境相連的。這就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以操作探索為主要學習方法。如,在大班認識鐘表活動中,教師不僅提供各式各樣的鐘表讓幼兒觀察,總結出鐘表上都有什么,還提供圓形紙盤、1——12的數字、時針分針等材料,讓幼兒操作探索,自己嘗試制作一個鐘表。在制作的過程中幼兒真正內化對鐘表的認識,為幼兒進一步認識時間奠定基礎。
在幼兒園各領域教育教學中,數學一直是一線教師最困惑的領域之一,而教師自身學科知識薄弱是根本原因。因此,教師一定要有意識加強基本學科教學知識的學習,掌握相關理論,才能更好地開展幼兒數學領域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