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力薪酬中應用最廣泛的模式是基于任職資格的薪酬體系。本文介紹了任職資格薪酬的優(yōu)點與適用范圍,重點討論了薪酬體系的設計思路與設計方法。
【關鍵詞】能力薪酬;任職資格;薪酬設計
一、概述
基于任職資格的薪酬體系是能力薪酬的一種形式,其實質是一種融合了職位薪酬設計思路與能力薪酬本質的薪酬體系,兼具“為人的能力付薪”的本質特征與“實戰(zhàn)性強”的優(yōu)點。
這種薪酬體系具有很多優(yōu)點:它首先解決了職位薪酬中員工要依靠職位晉升獲取薪酬增長的問題,避免員工紛紛爭搶管理崗位的現(xiàn)象;其次,它起到了能力牽引的作用,它使員工可以專注于專業(yè)能力深度與廣度上的發(fā)展;再次,任職資格體系有效融合了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兩大基石,即“職位”與“人的能力”。
但是,它有嚴苛的使用條件。首先從適用對象來看,它更適合于“人的能力高低顯著影響業(yè)務結果”類型的崗位,既可以是研發(fā)類、專業(yè)類的知識型工作者,也可以是技能操作類的藍領工人,也可以是服務類的員工,并且這些員工的數(shù)量要達到一定的規(guī)模。其次它要求組織具有良好的管理基礎,例如分類分層職位管理體系、完善的任職資格標準和能力評價體系、基于任職資格的培訓機制等,并且要求組織能承擔一定的管理成本。再次,要求各層級管理者及人力資源專家擁有良好的素質與能力:能夠理解任職資格薪酬的理念,掌握任職資格體系的構建方法及核心內容,懂得能力評價技術及薪酬管理的技術等。
二、設計基礎:任職資格體系
任職資格體系是根據(jù)業(yè)務需要及員工需要將任職者所需的知識、經驗、技能、行為和能力進行分類分層管理的能力體系。任職資格體系主要包括四個要素:搭梯子、定標準、認定級、再培訓。
(一)搭梯子
首先根據(jù)工作內容的相似性劃分職類與職種,其次,在同一職類或職種中,根據(jù)所需知識技能或所負責任的差異性,將任職資格劃分為若干等級(又稱角色),不同等級(角色)在知識或技能的深度和廣度、解決問題的復雜程度、所負責任、本領域的影響力等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同時,為了區(qū)分同一等級內能力的高低,還會在同一級別內細分為若干等。
(二)定標準
一般包括基本條件(包括學歷、經驗、績效結果等入圍條件)、核心標準(包括知識技能、行為標準、能力素質等主要衡量標準)、參考項(品德等調整項)等要素。
(三)認定級與再培訓
資格認證是能力評價的過程,決定了員工現(xiàn)在處于何等級;培訓是能力提升的過程,在任職資格標準的牽引下,員工不斷提升組織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三、薪酬體系的設計
薪酬體系設計主要是確定薪酬組合、薪酬結構、薪酬水平的過程。基于任職資格的薪酬體系借鑒了成熟的職位薪酬的設計思路,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內容。
(一)確定哪些職位采取任職資格薪酬體系
根據(jù)分類分層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組織會根據(jù)崗位特點設計針對性的薪酬方案,例如,為銷售崗位設計以績效薪酬為主的薪酬方案,為職能類員工設計基于職位的薪酬體系,為研發(fā)與技術人員設計任職資格薪酬體系。
(二)確定薪酬組合方式
員工薪酬由直接性經濟報酬與間接性經濟報酬組成,這是企業(yè)需要付出的人工成本,也是員工獲得的整體回報。因此,組織要進行薪酬的構成設計:構成要素及所占比例。直接性經濟報酬是指工資、獎金、津補貼、長期激勵等,間接性經濟報酬是指企業(yè)提供的福利。
(三)薪酬結構與薪酬水平的決策
基本薪酬(工資)作為體現(xiàn)任職資格的薪酬要素,是薪酬設計的核心內容。在基本薪酬結構的設計時,組織要抉擇是全部崗位共用一套薪酬結構,還是為任職資格薪酬單獨建立薪酬結構?薪酬水平是考慮內部公平性更多,還是考慮外部競爭性更多?薪酬水平定位采取領先型、追隨型還是滯后型?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綜合考慮組織的戰(zhàn)略、業(yè)務特點、競爭對手與勞動力供需情況等。
(四)任職資格等級的價值評價
價值評價是實現(xiàn)組織內部公平、一致性的方法,常用的工具是要素計點法。與職位薪酬體系不同的是,要素計點法評價的對象是角色(任職資格等級),為了簡化評價的工作量,組織可以評價職種中最低等級和最高等級角色的價值,作為該職種的價值區(qū)間。要素計點法中可選擇的評價維度有很多,常見的有: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技能與經驗、解決問題的復雜程度、影響的范圍與性質、承擔責任的高低等等。組織可以采取與職位薪酬一致的評價維度,這樣做的好處是內部公平性好,不同崗位間的價值可橫向比較;組織也可以單獨設計任職資格薪酬的評價維度,這樣可以突出能力要素的比重、反映該類崗位的工作特點、便于構建獨立的薪酬結構。
(五)薪酬結構的設計
在一個職種中,任職資格等級與薪酬等級(簡稱薪等)是一一對應的;處于同一任職資格等級中的員工在能力與績效方面是存在差異的,因此薪酬等級是以一個薪酬范圍的形式存在的,一個薪酬范圍劃分為若干薪檔,便于為不同能力或績效的員工付薪。由于低任職資格等級中的員工有可能績效優(yōu)于高任職資格等級的低薪檔員工,因此相鄰薪等之間存在交叉重疊的設計。組織要設計資格認證結果、績效調整與薪檔相對應的規(guī)則,做到簡單易行,突出能力與績效的差異。
(六)津補貼、浮動薪酬與福利的設計
津補貼屬于非必需、補充性的薪酬構成,組織可根據(jù)自身情況及競爭對手的薪酬組成酌情設計,但有時組織為了招聘核心人才,往往要支付高額的薪酬(超出所在薪等的最高值),組織為了保障薪酬的內部公平性,將超過薪酬等級最高值的部分作為津補貼發(fā)放。浮動薪酬可以是與個人績效、團隊績效、組織績效、項目獎勵相關的激勵計劃。福利作為吸引與保留員工的重要工具在人工成本中的占比愈發(fā)重要,除了法定福利外,在總報酬觀中,培訓和職業(yè)發(fā)展、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知識型員工較為看重的,組織應充分考察員工需求與競爭對手的福利組成,設計有競爭性的福利計劃。
參考文獻:
[1]蘇中興.薪酬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116.
[2]曾湘泉.薪酬:宏觀、微觀與趨勢(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92.
作者簡介:
曹源(1990-),男,漢族,河北灤南人,碩士研究生,秦皇島港股份有限公司電力分公司,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