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霞
《語文新課程標準》根據(jù)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樹立“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的“大語文觀”教學觀念,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回歸生活,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到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貧w生活世界的課程在范圍上意味著要突破狹隘的學校課程的疆域,要具有一種“課程生態(tài)學”的視野,尋求學校課程、家庭課程、社區(qū)課程、社會課程之間的內在整合的相互作用,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帶來了契機和廣闊的空間。讓語文課真正成為一門融欣賞性、趣味性、實用性于一體的基礎學科。
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一、把握好教師的角色
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知識來自生活,我們的課堂更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xiàn)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同時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差異性,總之,我們要扮演好橋的角色,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論。要讓學生充分與教材交流。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們應這樣扮演好橋的角色:首先,提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否則就是橋搭了學生也不愿意通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學時不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為了回答問題,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建立起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其次,我們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fā)現(xiàn)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fā)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最后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滲透情感。
二、引導學生從教材走進生活
1.引導學生留意生活
學文重在情感體驗,然而每個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后的情感體驗不會相同,所以我會引導他們在生活世界中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如:在教學《爭吵》一課時,完成了教材內容的教學任務后,我是這樣進行延續(xù)的:你和別人爭吵過嗎?當時你是怎么解決的?今天你學了這篇課文后,你認為當時的解決方法對嗎?現(xiàn)在你準備怎么去做?學生的情感立刻被調動了起來,說出了以前的做法,認識到了其中的不足,也談到了今后的做法,有的同學還當場向同學道歉,使課堂變得生“動”起來。于是,這一課就成了學生學會與別人交往重要的課程資源。再如:在教學《給予是快樂的》一課時,讓學生在感悟中摸索學習,讓學生們知道在自己得到快樂的同時也要想到把自己的快樂給予他人,愛別人自己也會同樣得到快樂!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參與中學會了做人,學會了做事。也使這些資源為學生在走向“完善的人”的心路歷程上貢獻著積極的力量。
2.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近幾年來,語文教材做了幾次調整,選編了一些更符合時代要求,貼近學生生活的好文章。許多課文中蘊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感情,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體驗到教材中濃濃的生活氛圍。進而領悟文章的意境美、人文美。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我先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范讀,同時出現(xiàn)葡萄溝的相應PPT畫面,讓學生有整體的感悟,初步體會葡萄溝的美。在教學到“要是這時候你到葡萄溝去,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xiāng)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這部分內容時,利用我們地處新疆這個優(yōu)勢,請一位同學臨時扮演葡萄溝的維吾爾族老鄉(xiāng),我對他進行采訪,通過我的采訪和他的回答,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到維吾爾族老鄉(xiāng)的熱情好客。并且在這一問一答中學會如何與別人交往。在教學葡萄干的色鮮味甜這部分時,我請他們吃葡萄干,要求他們先觀察顏色,再聞一聞,最后品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官能動性,學生或許是想不到在語文課堂中竟然可以這樣做,就像走入了日常生活中,非常興奮,積極性非常高,我意識到這樣做也增強了孩子們對生活的體驗。在這一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們已經感受到了葡萄溝老鄉(xiāng)的熱情好客,其實,我們哈密人也是很熱情好客的,我們去葡萄溝旅游時又怎樣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熱情好客呢?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根據(jù)生活中的經驗紛紛出計獻策,有的說帶上幾個哈密瓜請他們品嘗,有的說帶上一些紅棗送給他們。我又問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引導他們從生活體驗提升情感體驗。帶著學生從課文呢走向生活,認識到葡萄溝的美,哈密的美,以及我們新疆的美。
3.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教材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堂教學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識的無限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學生光學會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夠的,在語文教學上就是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利用教材,開發(fā)教材,使自然也成為課程資源。如我在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時,就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小村莊的樹到哪兒去了?它是怎樣變成人們的家具、工具、用具的?這樣做有什么害處?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讓學生結為小組進行調查近年來我國的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我們哈密是個缺水地區(qū),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水資源,節(jié)約用水呢?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大門,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外閱讀環(huán)境,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走向課外現(xiàn)實生活中去。而且,使學生明白了環(huán)境的好壞關系到我們人類的生存,保護環(huán)境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使他們從小就樹立起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闭Z文教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學生對自己的生活世界、生活環(huán)境認識體驗越深、越豐富,它對學習內容的感悟也就越深刻、越豐富。因此,我們要樹立大語文觀的概念,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源于生活,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