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
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是歷史的豐碑,是珍貴的記憶。漫步“海上花園”鼓浪嶼,我們不一定能想象當年繁盛一時的景象,但一定能在歷史風貌建筑散發(fā)的閩南韻味、南洋氣息和歐陸風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交匯;置身唐代名剎大雁塔,我們可能無法復原“雁塔詩會”的盛況,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絕碑、西石門楣的線刻殿堂圖中,領略唐代的盛世輝煌;走近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鎏金銅蠶”,我們不一定能體驗到漢代鎏金工藝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漢代養(yǎng)蠶繅絲之繁盛的故事中,了解先人開辟絲綢之路的偉大壯舉……放眼神州大地,人文勝跡總是滿載歷史,一墻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們理應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
每一個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生活的一個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載體。時間無言,但它卻會通過一個個文化遺產,銘刻下歷史的文脈、民族的記憶、精神的基因。而凝結在文化遺產之中的文明底蘊,不僅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座,還為民族的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深厚滋養(yǎng)。銘記歷史滄桑,看見歲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續(xù)文化根脈。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應讓文化遺產“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而應讓其“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僅要保護好文化遺產,更應激活其內在的生命力。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文化遺產既然是“遺產”,那也恰恰說明,它與現(xiàn)代生活,是有距離的。如何縮小這一距離,讓文化遺產不只是一件件靜止的作品,而是活在當下、活在人們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正是需要持續(xù)用力的地方。這些年來,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jié)目熱播,到《故宮日歷》、國家圖書館的《永樂大典》信箋等文創(chuàng)產品熱銷,這類文化現(xiàn)象也從側面說明,做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僅是激活文化遺產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
最好的保護是成為日常所需。歷史文化的滋養(yǎng),既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歷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參與的日常生活之中。當?shù)讲┪镳^“打卡”日益成為公眾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當故宮開發(fā)的文創(chuàng)產品頻頻賣斷貨,當陜西剪紙、遂昌龍粽等非遺伴手禮受到顧客青睞,“活起來”的不僅是文化遺產,更有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記憶。文化遺產曾有輝煌的過去,也應該有閃光的現(xiàn)在,并且還應充滿生機地走向未來。讓文化遺產與生活相遇,讓它們親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寶的必經之路。
(有刪節(jié))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的底蘊。文化底蘊是否深厚,不僅在于我們曾經擁有多少優(yōu)秀文化,更在于我們今天還能擁有、感受到多少優(yōu)秀文化。處理好保護與利用、學術研究與發(fā)展旅游等關系,就能讓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活起來,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不斷推動文明交流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