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發(fā)
4月2日是國際兒童圖書日,廣州市圖書館學會未成年人服務專業(yè)委員會、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于4月1日在網(wǎng)絡(luò)平臺上舉辦了2020年“4·2國際兒童圖書日”暨“廣州讀書月”少兒閱讀嘉年華活動啟動儀式。今年評出的156位“廣州市少兒閱讀之星”,年齡跨度從3歲至13歲,年度平均借閱363冊。其中,番禺區(qū)圖書館8歲小讀者何伽燁,以年度借閱量1266冊的紀錄成為“冠軍之星”。
通過讀書評比活動,鼓勵孩子們多讀書,當然是一件好事。然而,在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等單位評出的年度“廣州市少兒閱讀之星”中,一名8歲小讀者以年度借閱量1266冊的紀錄成為“冠軍之星”,不免令人詫異和質(zhì)疑。如此多的借閱量,大人一般都難以做到,這名孩子是怎么做到的?他究竟讀了哪些書?占用了多少課余時間?筆者認為,讀書比賽不是借書比賽,8歲孩子如此讀書難免囫圇吞棗,其中存在攀比的功利性,不值得去鼓勵。
毋庸置疑,孩子多讀書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應當鼓勵和支持。然而,一個8歲孩子,通常上小學二三年級,認識的字還不夠多,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還要去查字典,一年1266冊的閱讀量,他是如何堅持和承擔的?而認真閱讀需要花費時間,其不可能利用上課時間閱讀課外書。那么,平均一天閱讀3冊以上的圖書,就要花費大量的課余時間,加上還要復習功課和做家庭作業(yè),這名8歲孩子除了吃飯、睡覺,恐怕沒有了休閑的時間,這對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來說,是多么殘忍的事情。如果并非孩子自愿,而是家長逼著去做的,這無異于“扼殺”了孩子快樂的童年。
近年來,為鼓勵孩子們多讀課外書,不少地方圖書館、學校圖書室開展了系列讀書競賽活動。而圖書借閱量往往是競賽評獎的一項重要依據(jù),孩子們?yōu)榱四軌蛟谀甓仍u比中獲獎,于是拼命去借閱圖書,至于拿回來是認真閱讀了,還是束之高閣一段時間又還回去了,就不得而知了。廣州去年評選出來的少兒閱讀“冠軍之星”,也是一名8歲孩子,以一年借閱量1123冊而“奪冠”。當時筆者就猜測,下一年度“冠軍之星”的借閱量肯定會超出,果然被猜中了。不出意外的話,明年“冠軍之星”的借閱量,可能還會再次“放衛(wèi)星”超出。
筆者認為,家長既不能片面注重學習成績,整天讓孩子看教輔書、做課外習題,一律不讓孩子閱讀課外書籍,也不能追求虛榮心,讓孩子通過弄虛作假的手段獲取榮譽。總而言之,讀書不應以數(shù)量多少論英雄,讓孩子適當看一些符合其年齡段的課外書籍的同時,也要給孩子休息和自由玩樂的時間,才能讓他們快樂健康地成長。
(選自東方網(wǎng))
【素材解讀】
8歲孩子一年借閱圖書多達1266冊,每一冊書都認真研讀,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在這里面,就涉及攀比和功利性問題,或許為了能獲獎而滿足孩子或家長的虛榮心,書從圖書館借回家后,大部分僅是走馬觀花式的閱讀,真正仔細閱讀的圖書卻很少。借書僅僅為了獲獎,只求借書數(shù)量不求讀書質(zhì)量,讀書比賽最終演變成為借書比賽,便失去了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