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宇,唐國璋,王志斌
(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心臟超聲科,山東 青島 266000)
患者女,51歲,外院體檢發(fā)現心室腫物半月余,無特殊病史。查體:體溫36.2℃,血壓125/76 mmHg,心率72次/分。心電圖示竇性心律。經胸超聲心動圖:左心室腔內探及約2.4 cm×2.0 cm中-高回聲光團(圖1A),以寬基底附著于左心室下壁中間段(圖1B),考慮為黏液瘤。行達芬奇機器人輔助下心室腫物切除術,術中見室間隔下段左心室下壁處約2.2 cm×1.9 cm腫物,質軟、紅色、球形,活動度較低,有一蒂連接于左心室下壁。術后病理診斷:脈管瘤,以海綿狀血管瘤成分為主(圖2)。
圖1 左心室脈管瘤聲像圖 左心室腔內探及中-高回聲光團(A),以寬基底附著于左心室下壁(B) 圖2 病理圖(HE,×10)
討論心臟原發(fā)性腫瘤中75%為良性,其中半數為黏液瘤。原發(fā)心臟脈管瘤臨床極為罕見。脈管瘤由血管和淋巴管共同構成,屬錯構瘤,以單純性血管瘤及單純性淋巴管瘤多見,而混合型脈管瘤少見。多數混合型脈管瘤發(fā)生于口面部,一般為良性;發(fā)生于心臟者極罕見。本病患者多無癥狀,常于體檢發(fā)現,若腫瘤阻礙正常心內血流,也可導致全身癥狀、栓塞、惡性心律失常、胸痛和心力衰竭等。本病需與以下疾病鑒別:①左心室黏液瘤,黏液瘤是最常見的心臟腫瘤,好發(fā)于左心房(75%)及右心房(20%),較少發(fā)生于心室(5%);②纖維瘤,多局限于室間隔或心室游離壁,與周圍正常心肌組織界限明確,活動性較低,纖維瘤常見囊性部分或鈣化;③左心室血栓,常于血流淤滯狀態(tài)或左心室壁節(jié)段性運動異常時發(fā)生,如罹患心肌梗死、左心室室壁瘤及心肌病時,最常見于左心室心尖部,較固定,活動度不大。本例左心室內占位形態(tài)類似黏液瘤,且超聲醫(yī)師對診斷脈管瘤臨床經驗不足,導致誤診。
超聲心動圖常作為心臟占位性病變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可顯示腫瘤位置、大小、活動度及其與室壁和瓣膜的關系及血流動力學表現,雖不能進行組織學診斷,但可用于動態(tài)隨訪,有助于了解腫瘤進展。本例提示,超聲心動圖診斷心腔占位性病變時,應考慮脈管瘤可能,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