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日,在考察完煙臺的一個小區(qū)后,李克強總理深情地說:“國家是人民組成的,人民好了,國家才能好??棵總€人的奮斗,大家都好了,國家就更好!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yè)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p>
此前,中央文明辦宣布,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今年文明城市測評的考核內容。這一次對“文明城市”考核內容的調整,意味著地攤經濟得到了城市真正的接納。這是城市文明的一大步。
地攤經濟在中國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販夫走卒帶來的繁華,至今可以從《清明上河圖》這樣的作品中窺得。新中國成立以來,地攤也數(shù)次激發(fā)出新的經濟活力。從知青返城到下崗分流,地攤都曾是重要的就業(yè)出口。疫情發(fā)生以來,全國已有多個城市的“地攤經濟”率先復蘇,拉動了就業(yè),也帶回了城市的煙火氣。支付寶披露,截至5月全國已有1200萬個小店和路邊攤營業(yè),5月流水收入超出2019年同期。
地攤經濟帶來了煙火生機,也帶來了關于城市治理的重大課題。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是有多元價值的,這應該成為一個共識。相信我們能在“繁榮”與“秩序”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我們的城市在溫暖的人間煙火中實現(xiàn)更加高階的文明。(執(zhí)筆/黃菲)
● 黃菲
由地攤經濟帶來的便捷和人情溫暖,是人間珍貴的質樸溫柔,也是最撫凡人心的煙火生機。煙火氣是這人間最綿長的滋味,最溫暖的氣息。有煙火氣的生活,才是令人眷戀的生活;有煙火氣的城市,才是真正宜居宜業(yè)文明美好的城市。
有了攤販,城市就有了煙火氣
流動攤販、販夫走卒自古有之。儒家經典《周禮》就曾對先秦時期的攤販有過描述: “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流,從來都是一個城市繁榮、活力的象征與包容性最好的體現(xiàn)。試想那幅《清明上河圖》,如果少了那些“占道經營”的攤販,會失去多少鮮活的光彩?周海嬰先生少年時代在上海拍攝的照片《弄堂里的小販》,讓人看到了亂世中小人物的樂觀和勤勉,深深覺得再艱難的生活也蘊藏著希望。
小攤小販給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早上上班時,在小區(qū)門口買套煎餅果子加袋豆?jié){,晚上回家時,在小攤上喝一碗餛飩,買一份涼皮和熱鹵;夏天散步回來拎一個西瓜,或者在攤位上來一瓶啤酒配毛豆小龍蝦,冬天家門口買一包炒栗子或者一個烤紅薯……更不用說那些賣針頭線腦、笤帚簸箕之類的大爺,那些挑著蓮蓬荸薺和土雞蛋的大嬸,那些配鑰匙修鞋子的大叔,那些給手機貼膜的小哥……形形色色的小攤小販,鋪陳出活色生香熱氣騰騰的市井生活。
一個城市有了小攤小販,就有了煙火氣和人情味。流動攤販的“集大成者”就是夜市。夜市文化由來已久。唐朝詩人王建就曾在《江館》一詩中,用“客亭臨小市,燈火夜妝明”的詩句,勾勒出當年江南夜市的韻味。
一個大城市總有一兩條聞名遐邇的“夜市一條街”。很多南京人都記得南京首開湖南路夜市時的盛況,那個時候去湖南路夜市吃小吃、軋馬路,是一件特別時髦的事。昆明云津夜市始于元代,民國時被視為昆明八景之一。不去南門口、坡子街和太平街逛一逛,都不好意思說去過長沙;西安的回民街,整條街都是牛羊肉泡饃、肉夾饃的味道;杭州的中山南路美食夜市可以淘到很多新奇的古玩和工藝品……
因為不允許占道經營,幾乎每個小販都有一部和城管斗智斗勇的辛酸血淚史。新冠疫情后,中央鼓勵放開地攤經濟,不再考核馬路經濟和占道經營,地攤經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城市里也有了更多的攤販。經營成本低,沒有裝修費,不用付租金,稅費也壓到最低,甚至直接減免。后疫情時代,對于很多城市低收入群體而言,擺地攤是最方便的謀生之道。
“允許臨街店鋪臨時越門經營后,我們增加了20多張桌子,食客到店就餐排隊時間大大縮短,生意逐漸好了起來。”重慶一家串串店負責人說,現(xiàn)在客流量增加了,希望能盡快彌補前幾個月的虧損。“以前擺攤像是在和城管‘打游擊’,現(xiàn)在允許我們在固定區(qū)域擺攤,做生意安心多了。”鄭州一個水果攤的老板娘說,家里兩個孩子,經濟壓力大,由于位置固定,現(xiàn)在她每天收入200多元,覺得很滿足。
地攤經濟放開后,網上一時出現(xiàn)了“豪車擺攤”“新媒體人轉型擺攤”的刷屏。實際上,真正要靠擺攤養(yǎng)活全家的人,都是底層百姓,在年齡、教育、技能、人脈、資金方面都處于弱勢的群體,受疫情影響收入大幅下跌的人,他們吃的是常人吃不了的苦,受的是常人受不了的累。長沙揚帆市場的一名老攤主老陳,主營炒飯、炒面、炒粉和鹵菜,兩口子擺攤,一個月收入大概六七千元。問他辛不辛苦,他哈哈一笑,說:“每天下午五六點出來,凌晨兩三點收攤,你說辛不辛苦?”稍后,他正色說:“擺攤的只求生意好,不被城管趕來趕去,辛苦點不怕?!?/p>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地攤也開始轉型?;ヂ?lián)網思維使“攤”更專注于消費者的需求,從商品本身、支付方式、送達服務等方面改善經營。我認識的一位賣燒烤的攤主,將老客戶建了一個微信群,大家在群里點單,攤主喊外賣小哥送餐,因為口碑好,名氣越來越大。以往是攤販找顧客,現(xiàn)在依托互聯(lián)網平臺形成的集中效應,顧客開始找攤販。隨著販賣過程智能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外賣商販”“電商商販”、互聯(lián)網進貨商販、“跑腿販運”等依托線上的虛擬“攤販”群體開始出現(xiàn)。進入新時代,開放包容的社會為各種人員融入“攤販”群體創(chuàng)造了條件,“攤販”越來越多元化了。
煙火氣對城市意味著什么
為什么我們的城市需要煙火氣?
煙火氣是一種溫度。
我們的生活里充滿了普通、瑣屑但又不可或缺的事物——樓下早餐店的豆?jié){油條,街巷市井的吆喝叫賣,臨街小店的明亮燈火,路邊地攤的討價還價,夜市上的小吃,菜市場的蔬菜瓜果雞鴨魚肉……這喧囂而親切的一切,互相交織著,渲染著,匯聚成溫暖的、令人安心的生活氣息。市井生活以其溫厚的質地和溫暖的氣息吸引著人氣。有了人氣,城市才有魅力和溫度。
我們的城市如果沒有小攤販,固然可以更加整潔,但這不僅犧牲了民眾的便捷,剝奪了弱勢者的生存空間,我們還會失去熱鬧的、讓人們樂在其中的市井氣息。不難想象,一個沒有小攤販的城市或許是十分整潔的,但也是冷漠的,疏離的,沒有人情味的。
煙火氣是一種剛需。
盡管自古時起,“技巧游食之人”就是“末中之末”,即“攤販”經濟處在消費鏈的底層,但 “攤販”在城市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卻不可或缺。
“攤販”經濟因其成本低、品類豐富又極具便利性,承接了許多便民小額消費需求,滿足了民眾日常生活之需。不同消費群體對商品的偏好存在差異性,而“攤販”經濟具有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等特點恰恰適應了這種差異性。與“門店消費”“賣場消費”一樣,“攤”消費同樣構成了城市消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些力求性價比的購物APP的持續(xù)火爆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中國確實存在龐大的另外一個市場,這和人們的收入有關,也和經濟發(fā)展的階段和結構有關。一二線城市的中國是中國,三四五線城市的中國也是中國。消費下沉也好,消費降級也好,大家手頭的錢緊張了,但是消費的熱情還在,如何以最少的錢獲得最大的購物愉悅是非常重要的。經濟暫別高速增長,低調、收縮、節(jié)儉成為主旋律,“擺攤”在消費端和就業(yè)端都能找到支撐點。
煙火氣是一種文化。
攤販經濟蘊含著豐富的城市街頭文化。攤販在經年累月的經營中形成了大量特殊的商品制作技藝。諸如吹糖人、捏面人、燙畫等傳統(tǒng)技藝在攤販家族代代相傳,其意義已遠遠超越技藝本身,成為街頭文化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些食品攤則作為一座城市的代名詞,象征著這座城市的味道。攤販們南腔北調的吆喝聲、雜食攤上天南海北的美味……都印刻著歷史、文化和地域的痕跡。攤販中不僅包含技藝傳承,還包含其經營理念、生產準則及生存方式,這些元素共同豐富著攤販經濟的文化內涵。
在湖南株洲,自2011年開始,一些愛書人自發(fā)形成了“湘江邊舊書攤一條街”。在這條200米的街市上,幾乎每個攤主都有“下崗職工、低收入群體”這樣的標簽。舊書攤漸漸成為湘江邊的一道人文風景,不少愛書人都喜歡在黃昏漫步到舊書攤?!跋娼叺呐f書攤”作為一股重要民間力量,獲得了首屆“書香湖南”全民閱讀品牌示范項目。值得一提的是,疫情過后,“書攤經濟”也成為圖書業(yè)開始試水的的新方向。南京萬象書坊就策劃過一次二手書市,讓愛書人帶著舊書來擺攤設點。
煙火氣是一種生機。
每一個“攤販”,都維系著一個家庭幾乎全部的生計。在當今城市中,因操作簡單、成本低、準入門檻低等因素,經營一攤販成為城市失業(yè)者和進城流動人口的首選謀生方式。這些因“攤”而形成的“販”,經營規(guī)模小、流動性大,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規(guī)模龐大的城市流動人口的就業(yè)安置問題。
若干年前,知青返城找不到工作,相當一部分人就是靠擺攤熬過了艱難歲月。正如李克強總理提到的,改革開放之初,大批知青返城,一個“大碗茶”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yè)。陳桐是當年下放新疆的上海知青,1981年返城時,他和幾個朋友都找不到工作,于是合伙擺攤做小生意,賣海鮮、蔬菜、水果,終于撐過了最艱難的時候。
改革開放以后,外來務工人員進入大城市,也有一部分人最初靠擺攤度日,漸漸地在城市安下自己的家,有的甚至創(chuàng)下一番事業(yè)。1990年代以后的“下崗潮”中,地攤也成為重要的分流出口。攤販不僅承載了歷史上無數(shù)底層社會民眾的糊口功能,而且許多像章華妹、年廣久一樣的小攤販,在擺攤中聚集了財富,實現(xiàn)了階層的流動。
2020年,受疫情影響,失業(yè)人口增加,當工作不易找的時候,擺攤就成了一個就業(yè)出口。最先重啟地攤經濟的成都市,兩個月就增加10萬個以上的就業(yè)崗位。
攤販經濟符合低收入群體和普通百姓的就業(yè)需求,吸納了龐大的就業(yè)人口,承擔著某種“社會潤滑劑”的功能,也為后疫情時期的社會帶來更大的“彈性”。擺攤是中國就業(yè)市場的一種長期的存在,具有天然的包容度和廣闊的容量,很多人在此棲息、謀生。
“煙火氣”是一場大考
莎士比亞說:“城市即人?!辈徽撌墙裉斓某鞘羞€是明天的城市,都是“人”的城市。公元前600年的古希臘詩人阿爾凱奧斯感嘆道:“造就一座城市的,不是精良的屋頂或堅固的城墻,也不是運河和船塢,而是善于利用機會的人們?!背鞘兄卫砝砟罡饔胁煌?,但有一點應該是天下同理的,那就是要善待人,善待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讓“人”成為城市的主體和衡量文明的尺度。
重啟地攤經濟,正是對“人”的關注和體恤,是“以人為本”理念的落地。改革開放一路凱歌,但也有不少人默默忍受城市發(fā)展所付出的代價。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 3萬元人民幣,但有 6 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月收入1000 元。小攤小販最重要的意義是解決大量底層小民的生計問題。對他們來說,一個推車、一個攤位,可能就是一家人的飯碗。疫情之后,這一群體更是生活維艱,處境令人揪心。
這也正是5月27日中央文明辦“明確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的消息發(fā)布后,輿論一片歡呼的原因。這意味著從2005年中國文明城市測評開始,15年以來,流動的小商小販,第一次不再成為“打擊”的對象,不再成為以“文明”之名驅逐的對象。
重啟“地攤經濟”是回應民間關切、切實服務民生的善政善為,體現(xiàn)了城市的人情味和城市管理者的大智慧,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然而,發(fā)展地攤經濟,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涌動的暗流與潛在的矛盾:
比如,滿足市民多元消費需求與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的矛盾。地攤經濟固然讓公眾的日常消費更加方便,可是小攤小販最令人詬病的一點,就是產品質量無法保證:“地攤貨”往往是“三無”偽劣產品,“路邊攤”衛(wèi)生環(huán)境堪憂。如何讓流動商販更“健康”,是城市管理者要做的思考題。
比如,提升城市活力與公共資源配置之間的矛盾。地攤經濟某種程度上是城市活力的象征,熱氣騰騰人頭攢動,固然是讓人歡喜的“城市煙火氣”,但也會帶來麻煩——攤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深受噪音、油煙、垃圾的之害。如何搞活地攤經濟,又減少其擾民的弊端,也是城市管理者要做的思考題。
再比如,提倡地攤經濟,不是鼓吹“全國練攤”,各個城市的功能定位、文化環(huán)境、具體情況不盡相同,不能“一窩蜂”地發(fā)展“地攤經濟”。提倡地攤經濟也不是鼓吹“全民練攤”,如何把有限的時間、空間資源分配給那些真正需要的底層百姓——在互聯(lián)網時代,他們往往是沉默的,無法為自己的權益發(fā)聲的弱勢群體,這也是城市管理者要做的思考題。
煙火氣是一場大考。考的是民生題:就業(yè)是最大的民生,保就業(yè)是“六?!敝?,疫情期間就業(yè)不振、市場萎縮、消費低迷、收入下滑,民生遇到了難題;考的是管理題:開放地攤和夜市,增加就業(yè)崗位,提振市場消費,提升城市人氣,激發(fā)市場活力,同時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對市容市貌、環(huán)境衛(wèi)生、交通堵塞、食品安全、商品質量等帶來隱患;考的是文明題:以攤販為代表的“底層”要融入城市,勢必存在矛盾、沖突、摩擦,一座城市對底層是否抱有足夠多的包容和善意,有足夠強的熏陶和引導力度?
這些問題錯綜復雜,互相交織,歸根結底,考的是我們城市管理者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手段,甚至,更進一步說,考的是我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水平。復蘇疫后經濟是發(fā)展地攤經濟的一個契機,但放開地攤經濟,不應僅僅是對疫情影響的應對,更應當是對“民生多艱”的體察,也應當成為城市治理意識和治理手段更新的開始。
我們的公共政策制定要有長遠性,也要有一定的結構彈性。近年來政府對于外來人口的安置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解決了許多外來人口的生活問題,但對于流動攤販,政府尚未建立完善的“接納程序”。那些不起眼的小攤和小店,是維系社會運轉的“毛細血管”,創(chuàng)造了巨額GDP,吸納了大量就業(yè)人口。它們是中國經濟重要的支撐,也為城市注入了活力和生機。政府應當給予更多的優(yōu)惠政策和制度保障,幫助這些小攤小店渡過難關,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從而增強中國經濟社會的韌性以及發(fā)展后勁。
政府對攤販的管理應該從強制行政手段轉向行政“軟力量”,倡導柔性管理和協(xié)商管理。提倡地攤經濟之所以引人熱議,是因為此前在針對小攤小販的管理中,我們的治理理念和執(zhí)法水平總有令人不滿乃至氣憤的地方。服務型政府意味著在執(zhí)法過程中不是把自己定位為“統(tǒng)治者”,而是與相對人充分溝通,平等協(xié)商,并為其提供優(yōu)質服務的“服務者”。城市管理部門應該在執(zhí)法行為中融入更多的人道主義和人性關懷的因素,讓我們的城市真正成為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本的城市,既有良好秩序感又有溫暖煙火氣的城市。
小攤小販是城市里最不起眼的風景,然而那平平常常的人間煙火里有最醇厚的滋味。這滋味中有溫暖,有酸楚,有艱辛,有愜意,有甜美,有苦澀……交織在一起,是值得我們去愛的人間,值得我們去拼的人生。
我的地攤記憶
2000年,初來合肥,有一天經過東門附近的環(huán)城公園,群鳥在林間啁啾,樹下一群老人在聽收音機里唱廬劇……旁邊一個露天理發(fā)攤,擺著一個木質洗臉架,架上擱一只瓷臉盆。理發(fā)師傅正在擰手巾,另一位老人假寐于竹躺椅上,一條熱氣騰騰的毛巾蓋在他的面部,這是在刮胡子。我好奇地停下來,就勢坐在一塊石頭上,望著這一切。理發(fā)老人從容不迫,將別人胡子刮好,又將躺椅支起,拿出一個長柄掏耳勺。被掏耳朵的那位老人就更愜意了,他始終迷蒙著雙眼,似乎舒服得睡過去了……
夏風初漲,吹著那位掏耳朵的老人,吹著整個公園的人……一晃,近二十年了。汪曾祺在小說里還描述過買餛飩的老人,他挑的是楠木做的擔子,一層層多寶閣的抽屜,走街串戶,養(yǎng)大了三個女兒。
還是初來合肥。買菜,從不愛去超市。喜歡早起,去路邊攤,在那兒可以碰見童年的味道。城里路邊攤,一般分布于菜場周圍,老人拎著竹籃,三四斤莧菜,五六只茄子,七八根黃瓜,水淋淋地一路走了來。買賣雙方,皆蹲在地上,一邊話著農事家常,一邊交訖,神情愉悅。
那時,我租居于桐城路兒童醫(yī)院宿舍,去得多的是衛(wèi)崗菜市路邊攤。盛夏可以遇到野茭白、野菱角。雞頭果、癩葡萄,也都能買到的。夜里散步至南七。入夜,南七的路邊攤雨后春筍般,針頭線腦,什么都可以買到。最喜歡光顧羊肉串攤位。每個人面前,一只陶制小爐,炭火微微,將半熟羊肉串重新架至爐上烘烤,一邊撕咬,一邊翻動……孜然的香味隨著夜風一點點飄散,可以吃到午夜,頂著漫天星斗回家。
后來,搬居西南郊,每天上下班,必經312國道涵洞,位于翡翠路、書箱路交口處,有一處空闊地帶。每當初春,小販們運來整車草莓,大喇叭循環(huán)播放:“好甜好甜,長豐草莓,不甜不要錢?!贝禾焓遣葺奶煊形鞴?、櫻桃,秋天賣甘蔗、紅薯,冬天有冰糖葫蘆、糖炒栗子……燒餅攤子,一年四季都有;賣阜陽枕頭饃,賣石臼,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假若冬天,北風呼嘯,雨雪泥濘,難免情緒低落,一路郁郁然騎行,每至312國道附近,那種熱火朝天的場面,如若一雙大手,迅速將寡歡的你一把提起,望著眼前的一派溫熱祥和,一顆心何以不能暖和過來?順便將車停下,買一包糖炒栗子,剝一顆丟進嘴,燙而甜糯……這就是升斗小民的生活啊。慢慢地,你一點點徜徉,一顆泥濘的心漸漸恢復至火熱跳動里。
有一年春天,在翡翠路附近邂逅一位鄉(xiāng)下來的老人,他挑一擔小雞雛小鴨雛來賣,是那種扁圓的竹簸箕。小雞小鴨剛剛出殼三五天,稚嫩可愛,唧唧唧、唧唧唧地叫喚著,惹人憐愛。
那些年,我喜歡散步,夜里在路邊攤上買過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挖耳朵的銀勺子,開啤酒的銅起子,老式長柄指甲鉗,老式發(fā)夾,五顏六色的紐扣……所費不貲,但比起逛高級商場來,所獲得的快樂,要多得多。路邊攤上的人們,大多神情怡然,流露出天真的表情,是純粹的快樂,消失了階層感,臉上布滿眾生平等的悠游自在。(錢紅麗)
擺攤41年的“土豆婆婆”
得知我需要采訪一名小販時,幾個朋友不約而同向我推薦了袁婆婆:“她很有故事?!辈稍L之后,我同意朋友們的意見:“袁婆婆真的很有故事?!?/p>
在成都數(shù)萬走街串巷的小販中,袁婆婆稱得上“資深”,擺攤已有41年,是見證了成都“地攤經濟”幾十年發(fā)展的活樣本。
在武侯區(qū)長壽路,七十多歲的袁婆婆面前擺著一盆涼面、一盆涼皮和五顏六色的調味料,她熟練地挑起一大筷子涼面放進大碗里,辣椒油、花椒油、花椒粉、醬料、蔥、蒜、糖等佐料一一加入,快速攪拌,五分鐘,一份油亮鮮美的涼面出爐。
對她來說,這樣的日子,從1979年開始。
那時,成都的二環(huán)路以外還是一片農田,她是家里有田的菜農??吹酱箨犂锲渌r戶利用閑暇時間,到城里去擺攤兒,她心思也活絡起來,家里有三個孩子,還有一雙老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出去賣點東西能比在大隊里掙工分多掙些錢。
“但是拉不下面子來,總覺得擺攤兒有些丟臉。我們大隊里有在工廠里上班的朋友鼓勵我說,靠自己的雙手掙錢,有能力的人才這么做。這讓我鼓起了勇氣?!?/p>
袁婆婆的第一個地攤生意,是騎著自行車“滿城跑”。當時,成都的電影院只有幾家,她每天買一份報紙,看清楚當天每家影城在什么時間點放映,就騎車來到開映的影院門口,賣瓜子、花生。
那時候管理占道經營的執(zhí)法部門,還不叫“城管”,袁婆婆已想不起來叫啥,只記得與他們的“你追我躲”。一個人喊一聲,“他們來啦!”電影院門口的攤販們就一窩蜂跑走,等到檢查的人走了,又陸陸續(xù)續(xù)地回來。她想起這段經歷,苦澀的滋味已被歲月過濾,只剩下“還是好?!钡挠∠蟆?/p>
1983年,袁婆婆“進軍”鹵菜行業(yè),她的“店鋪”從兩輪的自行車換成了一輛三輪車。
五年后,袁婆婆暫別攤販身份,開始“上班”了。1988年,春熙路上興起了很多服裝鋪面,賣布料的、賣皮衣的。這些商家每天要雇臨時工幫忙,包括“當托兒”。袁婆婆成為臨時工的一分子,每天五點半下班,當天結算工資。
春熙路上除了有鋪子賣衣服的,還有“賣吼貨”的,紙箱子搭起一個攤子,站在一旁吆喝叫賣。“城管要趕這些賣吼貨的,賣吼貨看到人一來,箱子一合,成一個紙板,夾在胳膊下就跑。”袁婆婆回憶。
之后,她開了一家自己的“飯館”,其實就是在路邊搭了一個房子賣燒菜、酸辣粉,并不用交租金?!?996年我生了重病,自己開店太累了,病好后我又回到春熙路的衣服鋪子里?!?/p>
“當時病得快要死了,是我?guī)煾妇攘宋??!痹牌攀堑兰业茏?,對自己的女師父一直感恩在心,女師父是盲人,生活不便?000年袁婆婆老伴兒去世后,她索性搬到道觀里,為師父養(yǎng)老送終。
再回到街頭已是2007年左右,“記不清具體哪一年了,總之我出來的時候,孫女還沒談戀愛,現(xiàn)在孫女的小孩都7歲了?!?/p>
二兒媳婦在上夜班,白天想做點小生意,加盟了一家香豆腐店,依然是街頭流動的攤位?!凹用速M一次性幾千元,給我們做生意用的車子、鍋子。”
香豆腐的生意很好,袁婆婆幫著一塊做,二兒子就在旁邊擺攤賣炸土豆。他們的食客多到連旁邊的店鋪都眼紅,打電話向城管投訴?!俺枪芸次沂抢掀牌?,也不會太兇。我沒有遇到過特別兇的城管,他們都不是什么壞人,吃這碗飯的,只能做這些事?!?/p>
在街頭久了,城管們都認識她,稱她為“土豆婆婆”,后來顧客給她的攤位送了個名字——“太婆涼面”。
袁婆婆覺得除了本事和勤奮以外,她幾十年地攤兒生意經的關鍵是,“要摸著自己的良心,對得起別人、對得起自己……缺了良心的,生意不會好?!保◤埆h)
攤點讓生活有了著落
經營成本低,沒有轉手費和裝修費,不用付租金和工資……后疫情時代,對于城市低收入群體而言,擺地攤是最方便的謀生之道。
“老板,給我來兩個芝麻鍋盔。”“芝麻餡要現(xiàn)做,紅糖餡的也很好吃,要不要嘗一嘗?”梁小哥擺攤賣鍋盔已經3個多月了。原本他在老家的工作收入穩(wěn)定,因為疫情,只得出來打拼,然而,一時之間也沒找到適合的工作。正當他發(fā)愁時,得知政府出臺了措施,規(guī)定疫情期間,允許在居民居住集中區(qū)開辟臨時占道攤點攤區(qū),允許商販在一定區(qū)域販賣經營。“我以前做過鍋盔,看到這個消息馬上就擺上攤了,沒想到生意還可以。”梁小哥一邊“打鍋盔”一邊說。
“地攤經濟”不僅給了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的機會,也讓創(chuàng)業(yè)者有了嘗試的體驗。在路邊售賣泡泡機的屈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最近我有了做生意的想法,于是趁周末出來試探一下行情?!鼻空f,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她深深感到擺攤不易,不是人人都能干好的。這段時間的體驗,也讓她看到,規(guī)范的攤位不僅能讓城市生活氣息濃郁,還為市民提供了多樣化的生活服務,“希望路邊攤能有序地持續(xù)下去”。
楊敏的腸粉攤就在泡泡機邊上,也有許多顧客光顧。每天早上6點多,她和丈夫就會來到攤位,鋪上“地毯”開始擺攤,中午收攤后再將其帶回家清洗干凈,擺攤期間產生的垃圾也由自己清掃帶走?!霸谶@里擺攤時間、攤位都是固定的,不會出現(xiàn)搶占攤位的情形,附近的城管執(zhí)法人員也會不時過來,提醒我們注意搞好衛(wèi)生。”
他們攤位附近是一家烤肉店,店主劉大哥說:“可以外擺后,客人都喜歡坐外面,比較涼快,每天晚上能擺四五張桌子。為了保持清潔衛(wèi)生,我們在每張桌子下都配備了垃圾桶?!眲⒋蟾缑刻扉]店前,都會仔細打掃門前衛(wèi)生,盡量不給環(huán)衛(wèi)工人添麻煩。
“之前我對發(fā)展‘地攤經濟’還有看法,擔心城市會變得臟亂差?,F(xiàn)在看到攤位規(guī)范,環(huán)境衛(wèi)生也保持得不錯,就放心了?!奔易】救獾旮浇臈钕壬f,有了各種地攤后,上下班途中能順手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既方便又節(jié)約時間。(任薇)
街邊小攤鋪
一座城和一個人血脈里的相親相愛,其實是日常生活里騰起的煙火滾滾。
前不久,我少年時代的伙伴老武,從北方的一座都市回來。我們驅車趕往城里一家叫胖子媽的蹄花館,老武一路上都在嘟嚷,要去吃兩大碗蕓豆燉蹄花。在異鄉(xiāng)的夜里,事業(yè)有成的老武,對那一碗燉蹄花念念不忘。老武9歲那年,跟著爺爺?shù)娇h城賣山貨,在公路大橋旁的小攤上,吃過一碗胖子媽家的清燉豬蹄花,那是小武心中最好吃的食物。
而今,當年的縣城成了有上百萬人口的都市,開了40多年的胖子媽蹄花館,已經隱身到一條巷子里。這真是一個寬厚心腸的城市,它讓這家蹄花館在風雨歲月中依然裊裊飄香。不過店鋪的主人,那個被人親切地叫胖子媽的張大娘,在6年前離世了,繼承店鋪的是張大娘的三兒子老何。
那天晚上,老何親自上灶,做了一大缽酸菜蹄花湯,老武吃得滿眼是淚。夜風清涼,我們坐在巷子里追憶當年。那些年,胖子媽總是笑瞇瞇的。胖子媽家的蹄花湯,要在爐子里咕嘟咕嘟燉上好幾個鐘頭。青花瓷碗里漂浮著細碎蔥花,燉得軟軟的豬蹄,用筷子輕輕翻轉,骨肉相連的雪白中夾著一層粉嫩的瘦肉。把軟爛豬蹄夾入嘴里,卷動的舌頭上來擁吻,還沒等牙齒前來相助,從骨頭滑落的肉早已順著喉嚨下了肚,再喝一口奶汁般的蹄花蕓豆湯,那種舒服勁便漫向身體的四面八方。
這些街頭鋪子的食物發(fā)出的殷殷召喚,或許也是城市魂魄的一部分。比如街邊鋪子的王嫂面館,清晨時分那一碗熱騰騰的面喚起我對一座城的親昵之情。我第一次到王嫂面館吃面時,還是20多歲的小伙子,王嫂也不過30歲出頭。王嫂來自離城50多公里外的一個村子,一家人就靠這個面館謀生。王嫂知道我喜歡吃青菜,總是多掐一把新鮮蔬菜放進滾沸的面鍋,再用一雙長筷麻利地撈起。
今年初春疫情洶涌時,這座城市的時間幾乎停擺。在這個城市漸漸復蘇的煙火氣里,有王嫂面館里騰起的一縷熱氣。再去王嫂面館的那天,我剛進面館,王嫂就熱情地跟我打招呼:“兄弟,來了啊!”不一會兒,一碗浮著蔥花的骨頭湯面就端到我的面前。正是像王嫂面館這樣遍布城市的小店,激活起了這座城市跳動的脈搏。
在這座城里,有賣襪子、螺絲帽、鍋鏟、鹵肉的街邊小店,還有修表匠、鎖匠、磨刀匠、擦鞋人,他們辛勞謀生,方便著我們每天的生活,構成了一幅鮮活的“清明上河圖”。(李曉)
這次對地攤經濟的呼吁,不是什么偉大創(chuàng)舉,而是疫情重創(chuàng)之下萬般無奈的應對。面對尚未根本緩解的國際疫情和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地攤經濟不是什么靈丹妙藥,也不可能成為經濟全面復蘇的支柱,只是更靈活和人性化地改善了城市管理方式,為在底層討生活的升斗小民了創(chuàng)造多一些維持最低生活標準的就業(yè)崗位——況且是絕不輕松的就業(yè)崗位。
——南京大學學者 群學君
在疫情影響的特殊背景下,民生問題凸顯,就業(yè)壓力大,地攤經濟能解決一些問題。發(fā)展地攤經濟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據各地的經濟狀況和老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來決定,推動地攤經濟規(guī)范發(fā)展,需要城市管理者在管理體制機制上多下工夫。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
非常贊成復蘇地攤經濟。傳統(tǒng)的干凈整潔固然是一方面,但城市本身第一重要的功能是創(chuàng)造就業(yè)和收入的機會。街邊攤、地攤等,如果在一個城市能夠生存下去,對于服務的供給方來說,就是就業(yè)機會和收入機會;對于需求方來說,它也提供了居民所需的生活——廉價、便利、豐富。以人為本的城市就應該考慮到供給和需求這兩方面的需要。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陸銘
夜市是一座城市最具平民文化底蘊的地方之一;在體驗式消費日益興盛的今天,夜市不僅僅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也應成為城市文化地標性的承載空間。
——在復旦大學旅游學系副教授 翁瑾
開放地攤和夜市,有一個權衡利弊的問題。利者,增加就業(yè)崗位,提振市場消費,提升城市人氣,激發(fā)市場活力。弊者,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對市容市貌、環(huán)境衛(wèi)生、交通堵塞、食品安全、商品質量等帶來隱患。需要從領導決策層面、城市管理層面和街道社區(qū)服務層面,加上攤位經營者層面,都同心相向、齊心發(fā)力。
——媒體評論員 周衛(wèi)國
重啟“地攤”需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放管之間如何平衡”。這就要求我們在城市管理中考慮更多的審慎和柔性,但絕不是“一概不管”。因為文明經營和有序開放才是留住城市“煙火氣”的基礎。
——長沙市某城管局干部 李曉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