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俊
來到七月,以F1為首的主流賽車運動終能回歸,也令車迷們終能告別漫長的無聊期。
這次史無前例的“引擎重啟”需要“有勇有謀”,尤其因為新冠疫情在短期內無法徹底消失。按照國際汽聯(lián)主席讓·托德在六月中的歷史首次FIA虛擬大會中所言:“當前特殊時刻,我們亟需一個比肩上世紀三十年代拯救美國及世界經濟的‘羅斯福新政,以實現賽車運動恢復日常,并期望改革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奠定基礎?!?/p>
何出此言?恢復賽車運動的第一步自然是讓賽事重新開展。但在各國抗疫政策的“制約”下,極易形成高密度聚集的賽車運動面臨嚴峻挑戰(zhàn)。
所幸,作為一個挺有影響力且家底深厚的國際(體育)組織,FIA面對這份難卷卻答出高分——僅用兩個半月,在向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國際奧委會等取經、論證后,拿出一份權威的“疫情下辦賽指南”,還立馬被列入賽車運動的“憲法”——國際運動章程(ISC)之中。
率先公布計劃的兩項重要賽事——F1和FE電動方程式,也按自身特性修訂出各自的“現場出席者準則”。作為蔚來333 FE車隊成員的筆者就拿到了長達76頁的FE版“細則”,里面詳細地對賽前準備、比賽時段、賽后撤場環(huán)節(jié)進行情景模擬并已有對應處置方案。
其中,“固定交際圈”的概念更是整個“細則”的定海神針。例如:被精簡的車隊成員只能在賽會的規(guī)定區(qū)域活動,只能與自己車隊的人有限度接觸,在比賽期間與外界形成“隔離”。若有人違反規(guī)則,將被賽會直接吊銷進賽場的資格并追加處罰。
當然,率先恢復的賽事會是個“N無產品”。車迷們最能直觀看到的是沒有觀眾、沒有特別活動、沒有星光熠熠的發(fā)車格階段(STARTING GRID),甚至沒有固有模式下的頒獎儀式。有的只是帶著個人防護品、保持社交距離的“戰(zhàn)疫標配”。
這么做真是用心良苦,這套東西若能不打折扣地執(zhí)行,即便有零星人感染病毒也不會影響復賽的大局——避免再度上演今年F1澳大利亞大獎賽鬧劇。另外隨著“停擺期”的深入,這段時間里的諸多新聞也揭示:一旦無賽可比,賽車產業(yè)的上下游不可避免面臨生死存亡。
賽事層面,除頂級賽事(F1/MotoGP)品牌還能靠雄厚的本錢度日,中型賽事(FE/WRC拉力賽/WTCR世界房車杯)不得不壓縮規(guī)模,再小點的賽事甚至宣布今年或永久停擺;車隊層面,幾乎所有汽車廠商都收緊賽車項目的預算,兩支赫赫有名的F1冠軍級車隊——威廉姆斯和邁凱倫則意向出售股份(或股份轉讓)來紓困,而更多依靠租賃賽車的“小作坊”則面臨倒閉;車手方面,疫情所致的經濟萎縮,令很多人難以找到金主或是金主跳票,導致囊中羞澀,青年方程式、GT、拉力賽等“付費賽事”領域人氣下降。
該怎么辦?賽車運動如今已到不得不改革的時刻!首先,必須降低參賽成本,FIA旗下的主要世錦賽均將原應立馬引入的新規(guī)則延后生效,此舉可讓參賽方在投入上有暫停的機會。這點上,F1再度將“預算帽規(guī)則”的金額降低(1.75億美元降至1.45億美元)做出了表率。其次,尋求更好的推廣賽車運動的手段,特別是聯(lián)系社會所關注的話題,并找到全新的商業(yè)模式。疫情期間,電競可謂開拓了這項運動的邊界。再者,盡可能避免行業(yè)內的惡性競爭,讓利益相關方都能收益最大化。
談到這里,我已很期待七月首個周末晚上的F1奧地利大獎賽,畢竟離上一次五盞紅燈熄滅已超過8個月,已創(chuàng)F1的一個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