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哥倆兒相遇在一家兒童福利院。那時弟弟三歲,哥哥五歲。三歲的弟弟,生活難以完全自理,五歲的哥哥主動幫助弟弟;哥哥天生小眼癥幾乎全盲,只剩一點點光亮。當他們開始學習時,弟弟就給哥哥讀書,兩人靜靜享受書籍帶來的慰藉。
福利院的孩子,流動性很大,常有人被收養(yǎng)家庭看中領走。有天晚上小哥倆兒聊到此話題,想想日后要分開,不免有些傷感,于是相互承諾:“如果有一人先被收養(yǎng),決不忘記,想辦法幫留下的人被領養(yǎng)出來?!蹦悄甑艿芫艢q,哥哥十一歲。
一年后,弟弟被美國堪薩斯市一個家庭領養(yǎng)。哥哥獲知消息時,正在盲啞學校寄宿就讀,等放假趕回福利院時,弟弟已遠渡重洋。哥哥黯然,以為再也見不到弟弟了。
兩年時間里,弟弟無任何音訊。其實他并未忘記哥哥。他努力學習,越過語言障礙,以樂觀開朗的個性,感染他鄉(xiāng)的人。他知道,只有自己夠優(yōu)秀,哥哥才有被領養(yǎng)的可能。
但凡有機會跟著美國的家人參加社區(qū)聚會、朋友活動,他總用有限的英文,不厭其煩地向人講述自己有個好哥哥:“他很聰明,雖然他眼睛看不見,但他懂所有事情……哥哥十三歲多了,快到被海外收養(yǎng)的年齡極限了?!彼€說,“直到世界末日,他都是我的兄弟,我不會丟下哥哥一個人?!?/p>
弟弟的熱忱終于打動了一位女教授,中國男孩描述中的哥哥,逆境中仍勇敢,就像她的兒子啊。等哥哥來到美國,早已等候的弟弟開心地跳起來擁抱他時,他才明白,原來是弟弟促成了哥倆兒的重逢。
哥哥也很努力,從不會英文開始學習,現(xiàn)在就讀于高中,是學校樂隊的長笛樂手,還是田徑隊的短跑健將,也是多才多藝啊。
小哥倆兒自幼缺失雙親之愛、早教的機會甚至健全的身體,但他們不缺一些更加寶貴的東西——愛、珍惜、責任感、獨立思考、努力的方向。他們懂得溝通、積極爭取,在希望渺茫的情況下,不言放棄。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西米繪圖)
莫小米,女,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1984年到《杭州日報》工作至今。在國內(nèi)報刊上發(fā)表散文、隨筆、小小說2000余篇,160余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