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慧 曹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情感需要,這是我們訓練學生寫作文的前提,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作文,那就是寫自己的文章,抒自己的真性情。
曾經(jīng)看過一篇小品文,名為《胸中之竹》,“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竊以為所有事物的審美包括寫文章無不經(jīng)歷三個階段:胸中之竹(作家的審美意象,即所謂的素材積累),眼中之竹(自然之美,自己的真情實感,說真話講真事),手中之竹(作者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形象,也即成型的作品)。
一、胸中之竹——生平多閱歷,胸中有溝壑
沒有雄厚的素材積累,就沒有豐厚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語文教學最關(guān)鍵的還是學生的積累,積累往往欲速則不達,因此為了加強學生的積累,需從幾個方面努力,每次的作文課我都會找?guī)灼业奈恼氯プx,學生凝下神來聽我讀,教室里只有文字在這里游動,這是一種美麗的感覺。此外,在閱讀課上我也有一些硬性的要求,每讀必背,讀背結(jié)合。我指定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當中要求學生背過一段,多背多加分。經(jīng)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素材積累多了,自然能在寫作文時信手拈來,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
二、眼中之竹——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F(xiàn)在的網(wǎng)絡、電視媒體的流行,很多學生對于“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現(xiàn)象司空見慣,甚至很多學者的內(nèi)容也出現(xiàn)了雷同的現(xiàn)象,專家也說現(xiàn)在文風日下。在日常教學當中,學生并不是故意去抄,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往往有兩種情況:一是學生感覺自己的文筆不夠出色,遇見精彩的段落喜歡借鑒,借鑒多了往往就不倫不類;另一種情況是學生的經(jīng)歷不是很豐富,有些作文題目讓他們覺得無從下手,比如親情的,學生們片面理解到只有在危難當中,或是親人得病的情況之下,親情才顯得彌足珍貴,因而多數(shù)學生在考試中往往會選擇這些,而并不在乎是否有真情。
在這種情況下,語文老師應該正確地引導學生做這些工作是為了讓自己的文章寫得出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整個文章不是出自自己的真性情,又何談文章之說。在制造輿論的基礎(chǔ)上,還要積極地表揚那些寫自己身邊事的學生,給予鼓勵,并現(xiàn)身說法,比如在“我是_____的人”文題下,我選擇“內(nèi)心強大”作為填補空白的詞語,在此基礎(chǔ)上,我道出自己真心經(jīng)歷的一件事是坐車出去學習,結(jié)果遇上黑出租車,在司機多收費的基礎(chǔ)上,我巧妙地解決了這件事,并且讓出租車司機免費送到目的地。在學生感興趣的表情下,我又引用另一件小事,我遇見了一個小偷,在自己的財物沒有損失的基礎(chǔ)上,我還教育了小偷一頓。學生聽完之后,頗感興趣,我又適時補充,我覺得所有的素材都不如我的真實經(jīng)歷貼切,因為這個標題是我自己寫的,自然有我的故事去填補空白,因為真正內(nèi)心強大的人不會感到膽怯。這一節(jié)課,學生認真地選擇文體,我看到了一篇篇顯示自己風采的文章。
三、手中之竹——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一篇文章的出爐,無疑是一個生命體的誕生,這是經(jīng)過作者親身體悟的過程,并不是對于自然物的復寫,而是加入作者某種妙悟在其中,與自己的個性、想象相結(jié)合,從而筆到意生。學生的文章雖然達不到手中之竹的程度,但在反復修改當中,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都會得到提升。語文老師最好的過程是批閱與修改的過程,在每一次批改過程當中,曾經(jīng)講作文時,我跟學生講過這么一個故事,一部《三國演義》,婦孺皆知,當諸葛亮在城墻之上,焚香朝天,面色平靜,他旁若無人地打開城門,自己端坐在城墻之上,飄飄然如出塵之外,在表面的風平浪靜之下,隱含的是內(nèi)心的波瀾壯闊。文章更是如此,在反復修改之后,然后才是厚積一時,薄發(fā)一世。
文章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反復提煉、不斷升華的過程,這個過程,正是層層遞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從盲從借鑒的濃墨重彩,到豪華落盡的平淡自然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