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娟,王 蕊,紀曉坤,張 艷,王 珩,趙銀環(huán),吳家寧,杜 蕓
患者女性,27歲,因發(fā)現右肘部腫物1年,腫物增大伴疼痛2個月入院。查體:右肘窩處可見一腫物,大小19 cm×18 cm×10 cm,質硬,活動度差,表面未見破潰、出血。右肘部有觸痛,右肘關節(jié)活動受限。右肘關節(jié)X線示:右肘關節(jié)骨質未見異常,右肘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內多發(fā)腫物;MRI示:右肘關節(jié)內軟組織腫物,建議針吸活檢除外惡性腫瘤。
病理檢查細胞病理學檢查:鏡下可見單個小圓細胞和小圓細胞團,小圓細胞排列緊密,形態(tài)基本一致,可見Homer-Wright菊形團樣結構;核圓形、深染,有輕微至中度異型性,核染色質細致、均勻,似粉塵樣或椒鹽樣;胞質稀少(圖1)。細胞蠟塊免疫表型:CD99、Fli1、vimentin均呈強陽性。細胞蠟塊FISH檢測:EWSR1基因斷裂陽性(圖2)。細針穿刺細胞學涂片的DNA倍體分析:可見大量DNA異倍體細胞。大于5C的細胞個數為23,提示為惡性腫瘤。組織病理學檢查:鏡下見組織由小圓細胞組成,瘤細胞圓形或卵圓形,核染色質細致、均勻,似粉塵樣或椒鹽樣。胞質稀少或不清。可見Homer-Wright菊形團樣結構(圖3)。免疫表型:CD99、Fli1、vimentin、NSE、S-100均呈陽性,CK、CD56、Syn、CgA、desmin均呈陰性。
病理診斷:骨外尤因肉瘤(xtraskeletal Ewing's sarcoma, EES)。
討論EES是一種發(fā)生于骨外、顯示神經外胚層分化的小圓細胞肉瘤,以位于22號染色體上的EWSR1基因與ETS家族轉錄因子形成融合基因為特征。以往所說的外周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 pPNET)和好發(fā)于胸肺區(qū)的Askin瘤現統(tǒng)稱為EES。由于該病侵襲性高,預后差,且術前明確診斷率很低,目前國內外尚未見通過細針穿刺診斷該病的文獻報道。本例通過細針穿刺診斷EES并結合相關文獻及DNA倍體分析,探討其臨床病理學特征及鑒別診斷。
①②③圖1 EES(細胞病理)小圓細胞排列緊密,形態(tài)基本一致;核圓形、深染,有輕微至中度異型性,核染色質細致、均勻;可見Homer-Wright菊形團結構 圖2 細胞蠟塊FISH檢測:EWSR1基因斷裂陽性,熒光原位雜交分離探針法圖3 EES(組織病理):均勻一致彌漫分布的小圓細胞,可見壞死及Homer-Wright菊形團結構
EES好發(fā)于兒童、青少年,年齡范圍多在15~30歲,成人發(fā)病罕見,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發(fā)病比約1.6∶1[1]。腫瘤主要發(fā)生于軀干特別是胸壁和肩背部,其次為頭頸、四肢和脊柱,其他部位包括盆腹腔、腹膜后,腎臟、胃腸道、縱隔、胸腔、子宮和外陰等處[2]。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屬高度惡性,生長較快,常在肢體深部形成直徑為5~10 cm的腫塊,早期常無痛感,癥狀出現時間一般少于1年,轉移率高,預后差。細胞病理學診斷要點:(1)鏡下見小圓細胞呈緊密成片或小葉狀分布,小葉間為寬窄不等的纖維結締組織間隔;(2)細胞胞質稀少或呈不規(guī)則小空泡狀;(3)細胞核形狀較規(guī)則,圓形或卵圓形,核膜清晰,核染色質細致、均勻,似粉塵樣,核分裂象多少不等;(4)可見Homer-Wright菊形團結構;(5)腫瘤細胞背景中可見出血和壞死;(6)免疫組化標記瘤細胞CD99、Fli1和vimentin陽性;(7)分子遺傳學標記:90%以上的病例存在t(11; 22)(q24; q12)基因易位,形成EWSR1-Fli1融合基因。FISH檢測EWSR1斷裂基因呈陽性。
鑒別診斷:(1)滑膜肉瘤:CD99也可陽性,但滑膜肉瘤免疫表型多表達CK、CAM5.2;FISH檢測SS18陽性。(2)腺泡狀橫紋肌肉瘤:通常能見到腺泡狀結構,部分病例可見到橫紋肌母細胞及核居周邊分布的多核性巨細胞,desmin、MSA和Myogenin等多種肌源性標記陽性,FISH檢測FOXO1陽性。(3)惡性淋巴瘤:EES的小葉狀排列方式和Homer-Wright菊形團結構是排除淋巴瘤的重要特征。惡性淋巴瘤幾乎總是CD45陽性,CD99、Fli1陰性,無EWS-Fli1融合基因,可資鑒別。(4)轉移性神經母細胞瘤:常伴節(jié)細胞分化,CD99、Fli1、β-2微球蛋白陰性,無EWS-Fli1融合基因可鑒別。
EES在臨床中較少見,是一組高侵襲性、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其最佳的治療方案是早期手術切除同時輔以局部重點放、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