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高中語文18個“學習任務群”進一步明確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時的教育目標,與之相適應的群文閱讀教學成為了適應這一語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教學實踐。本文以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群文閱讀高中讀本》為教材依托(該讀本已經在大部分地區(qū)廣泛使用),選擇“夢想的聲音”作為群文議題,確定林語堂《論夢想》為“1”文本,以蕭伯納《貝多芬百年祭》、葉兆言《民主斗士聞一多》、《動物故事兩則》、梁啟超《學問之趣味》四篇文章為“X”本文,共同組成本課例的閱讀內容,依據“1+X”教學策略組織教學實踐。
一、全方位理解議題,以學習任務群驅動議題
群文閱讀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1]在這個過程中,群文閱讀教學能否順利實現(xiàn),均有賴于議題的選擇與確立。如王雁玲等人所說:“群文議題是在語文(或閱讀)教學背景下,為達到某個課堂教學目標,以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點為基礎生成的群文閱讀教學設計線索與課堂核心論點”,[2]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議題的組成方式可以從描寫內容、結構、主體等方面綜合組織考慮。針對本課例中五篇文章的解析,發(fā)現(xiàn)文章的文學體裁、表達方式、風格雖然不同,但它們的內容都和“夢想”有關系,所以議題確定為“夢想的聲音”。
議題確定之后,我們需再次回歸文本解讀文本,根據文本選擇確立合適的任務群。《貝多芬百年祭》是蕭伯納為紀念古典音樂大師貝多芬而寫的一篇紀念性散文,也是一篇音樂評論。文章以小見大,敘議結合,凸顯了貝多芬和他的音樂獨特的個性魅力;《民主斗士聞一多》是葉兆言先生以濃厚的文人情調和平和恬淡的儒雅氣息為聞一多先生而寫的回憶散文;梁啟超先生在《學問之趣味》中論述了學問的趣味以及論述了我們如何獲得趣味的途徑;《動物故事兩則》以寓言的形式揭示了夢想需要的精神品質;《論夢想》是林語堂先生的一篇議論性散文,在這篇文章中林語堂以散文的筆調敘述了夢想的諸多方面,如夢想的本質、夢想的特征等。
總體而言,“夢想的聲音”議題中的5篇文章內容豐富,體裁多樣,人文性強,符合學生日常閱讀與表達的真實需求,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所以確定了18個學習任務群中偏重于文學性、思辨性語文學習情境設計的“文學閱讀與寫作”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兩個任務群,以任務群驅動議題的教學實踐。
二、根據學習任務群,組織確立“1”文本
學習任務群作為群文閱讀的重要指導方向,我們在全面理解議題之后就按照學習任務群組織確立中心文本“1”。為此我們要明確“1”文本到底應該如何確定。
“1+X”中的“1”的選擇具有多樣化,本課例中,“1”是“一組群文中的某個文本”,即林語堂《論夢想》。同時,由于“1+X”群文閱讀強調的是以“1”文本帶動輻射“X”文本,“1”文本必須成為驅動學生去泛讀其它文本的重要杠桿,從而才能達到群文閱讀的教學目的,所以“1”文本必須具備驅動性。
在考慮了“1”文本的驅動性后,我們還需考慮“1”文本是否能最大限度的承載預設的學習任務群。本課例設計的任務群是“文學閱讀與寫作”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拔膶W閱讀與寫作”旨在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不同體裁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提升文學欣賞能力,并嘗試文學寫作,撰寫文學評論?!八急嫘蚤喿x與表達”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辯證思維,注重實證與推理,注重學生對的批判與發(fā)現(xiàn),學生能夠有依據、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思維品質。所以在本課例要選擇的“1”文本就必須滿足上述兩個任務群的核心要求。
總之,中心文本“1”的確定必須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中心文本本身的驅動性;二是最大限度的承載學習任務群,保證學習任務群順利實施。本課例中,我們在文本的解讀中發(fā)現(xiàn)蕭伯納《貝多芬百年祭》、葉兆言《民主斗士聞一多》、《動物故事兩則》、 梁啟超《學問之趣味》四篇文章內容可作為一個集合,彼此之間形成并列關系,林語堂《論夢想》是一篇談論“夢想”的散文化的理論文章,可做前四篇文章中關于“夢想”內容的注釋,從注釋入手,驅動學生閱讀新文本。而且文章的批判性、思辨性強,能夠達到讓學生自主閱讀、參與寫作和鍛煉思維能力的目的,所以“夢想的聲音”議題最終確立了林語堂《論夢想》為“1”文本。
三、以“1”帶“X”,驅動議題
“1”文本確立之后,我們需要做的便是按照學習任務群,合理推進群文閱讀的教學?!?+X”群文閱讀教學模式規(guī)定了我們對“1”文本的處理主要采取“精讀”的文本閱讀方式,以“精讀”引導“X”文本泛讀。在這個過程中,結合學習任務群,師生共討,驅動議題。
本課例中,林語堂先生在《論夢想》中沿襲了自己一貫的風格,語言詼諧幽默,在戲謔中帶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但也為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了困擾。與傳統(tǒng)的議論文相比,該文章觀點較為分散,內容承載量大,句子含義深刻,結構散漫,參考資料較少?;谶@樣的現(xiàn)狀,教師設計了任務一: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論夢想》,概括每一段大意,做好旁批。這一步主要讓學生初步感受文本內容,在感受的同時,以旁批的閱讀方式記錄個人的感受觀點。隨后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點撥提示,同時解決同學的疑問,明確行文思路:第1段——第3段主要講“夢想的本質——不滿足”,第4段——第6段主要講“個人的夢想”第7段講“國家的夢想”,第8段——第10段講“國家的夢想與個人夢想的關系”。通過任務一,學生已經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內容和行文思路。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次讓學生閱讀《論夢想》,然后提出任務二:“你對夢想有了哪些新的或者是更清晰的認知?又或者糾正了你哪些關于夢想的錯誤認知?請分條簡明列舉出來,請學生交流分享認知?!痹撊蝿盏脑O計主要是讓學生與文本產生共情,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自己對“夢想”的認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1”文本《論夢想》精讀之后,便要落到以“1”文本輻射帶動“X”文本環(huán)節(jié),做到“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讀多篇文章”[3],而且該環(huán)節(jié)需聚焦于“文學閱讀與寫作”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兩個任務群,為此設計了任務三:“結合任務二,在自己所寫的認知中任選一點作為你的觀點,以《論夢想》《貝多芬百年祭》《民主斗士聞一多》、《動物故事兩則》和《學問的趣味》中的有關內容作為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寫一段議論性的文字,150字左右。”該任務是在任務一、任務二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以研討文本觀點的邏輯思維作為學習項目進行教學設計,從而讓學生在閱讀情境下進行讀寫結合,推動學生在深入把握“1”文本的基礎上探究、自主、合作學習中閱讀辨析文本“X”,真正做到“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中實現(xiàn)知能的內化與發(fā)展”。[4]最后只需要將課堂上形成的個人觀點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根據文本的閱讀量,結合文本難度和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等方面考慮,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保證學生擁有充分的閱讀思考時間和寫作時間。本課例教師考慮到上述因素將給與學生2節(jié)課的時間完成閱讀任務,為最后議題的環(huán)節(jié)做準備。
四、師生共討,拓展議題
學生在任務群的驅動下深入閱讀后便到了師生共討,展示交流匯報,在交流中共建和拓展議題。從理論上講,群文閱讀注重學生個體閱讀體驗,也注重師生交流。群文閱讀的“教”與“學”是雙向交流活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都是構成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策略。所以在本課例中,筆者在任務三的基礎上設計了任務四:小組交流分享,推選出最佳文段并說明理由。在該任務下進一步細化為三個步驟:
1.小組交流分享,推選出最佳文段并說明理由。同時為避免學生不知從何交流而導致的模糊性、隨意性,教師需要提示推選標準“推選出的最佳文段是否是議論性文字;論據是否來自‘1文本《論夢想》和‘X文本;論據類型是否包含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從課堂實踐來看,不同學生對“夢想”的認知具有差異性,大家在交流討論的時候能夠彼此尊重,彼此理性,針對討論問題發(fā)表各人看法并且能夠按照任務要求提取合適的論據,甚至存在個別學生的觀點在討論中發(fā)生改變的情況。整個課堂氛圍輕松熱烈,在討論交流中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的主體性角色凸顯。
2.小組中心發(fā)言人朗讀推選出的文段并說明理由,學生和老師點評。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學生、老師共同對話,全班共同完成議題。學生聽取發(fā)言人匯報時,可以訓練學生在有效時間內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甚至能激起了思辨的火花,例如A小組推薦的甲同學的議論文段如下:
夢想能讓人憂郁,也讓人快樂。有夢想的人也許會比較憂郁,因為他有夢想,需要為之努力奮斗,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是艱難的,這個過程充滿了荊棘,它能讓人們憂郁、難過、甚至崩潰,有人也許會在此時放棄。聞一多因為他的熱愛,一頭扎進了古典文獻,他在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中擁有了快樂。也因為有了夢想,才會有奮斗的過程,也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困難,最后也能收獲到夢想實現(xiàn)時的快樂。
在這段文字中,甲同學的觀點是“夢想能讓人憂郁,也讓人快樂。”該觀點來自“1”文本《論夢想》,論據來自于“X”文本《民主斗士聞一多》,但乙同學質疑甲同學的事實論據論據不充分,認為甲同學的事實論據(文本中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傾向于“夢想能讓人快樂,”不能充分證明“夢想能讓人憂郁”。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趁機讓乙同學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于是乙同學提出方案一:補充“X”文本《貝多芬百年祭》部分內容。這一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學生點評后,教師進行了點評,主要從甲同學的議論文段的結構出發(fā),肯定甲同學的優(yōu)點。
總體而言,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交流中,學生可以理性的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和論據,學生也可以有針對性的、有條理的、有禮貌的進行反駁,大家在集體討論交流中對“夢想”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完成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中“學習表達和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學習多角度思考和學習反駁他人觀點”要求,真正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交流實踐中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的能力。
3.聯(lián)系時事,拓展議題。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課程,其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要結合時事,根據社會現(xiàn)實和社會熱點,開展語文教學,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體驗生活,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推進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墩n程標準》中也強調“要密切聯(lián)系社會生活,注意開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要加強課內外的溝通”。[5]“夢想的聲音”作為一個人文性的議題,我們在完成了相應的任務要求后,力求進一步拓展議題,設計了任務五: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請以《論夢想》中的有關內容作為理論基礎,結合現(xiàn)實,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談談你對“中國夢”的看法。該任務將“夢想的聲音”議題與“中國夢”結合,讓學生從文本走向現(xiàn)實,關注社會發(fā)展。學生為完成任務必須再次回歸到“1”文本《論夢想》,從文本中尋找內容作為理論支撐,結合社會現(xiàn)實探討“中國夢”,從而拓展議題。從課堂實踐來看,學生的參與度很高,而且能充分利用到“1”文本中的理論去探討“中國夢”,從而形成對“夢想”新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有同學談到了《論夢想》中關于“個人夢想和國家夢想”的認識,從而聯(lián)想到了“個人夢想”與“中國夢”,并且還舉例論證自己的想法;有學生談到了“中國夢”的具體內容,如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財政傾斜,國家的精準扶貧等措施;還有的同學想到了個體的人生價值。總之學生在交流中拓展了議題內容和價值,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的人文性。
五、結語
議題“夢想的聲音”群文閱讀課是基于學習任務群下“1+X”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教學實踐。通過該課例,我們發(fā)現(xiàn)在教學實踐中要高度重視“學習任務群的指向”“議題的選擇”“1文本的確立”以及“任務設計的驅動性”,真正實現(xiàn)以“1+X”的群文閱讀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6).
[2]王雁玲,張健,方東流,黃利梅.群文閱讀之議題生成[J].教育科學論壇,2018(5).
[3]蔣學晶.群文閱讀:閱讀教學的跨越式變革[J].語文教學通訊,2014(3).
[4]張永林.基于學生視角的文本解讀策略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7(35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但小玲,四川省雅安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