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云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八牧Α钡奶岢觯瑸樾聲r代宣傳思想工作、為新時代新聞工作者能力提升,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提出了明確要求。“四力”各有側重、各自獨立,卻又相互關聯(lián)、有機融合。
腳力是“四力”的源頭,眼力、腦力、筆力歸根到底要從腳力中得來。 “腳板底下出新聞”,這是新聞界的一句名言。范長江為寫作《中國西北角》,歷時10個月,經(jīng)川西,過隴南,沿河西,跨內蒙,途經(jīng)48個縣市,總行程達6000多公里,用一萬多里的腳板歷程采寫出紀實通訊,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偉大壯舉。 作家柳青寫作《創(chuàng)業(yè)史》時,扎根陜西長安皇甫村14年,他的住所成了村干部的“會議室”、老百姓的“問事處”,莊稼人遇到愁心的事就到這里跟他談,他由此積累了大量生活素材,寫出的人物才栩栩如生。新華社長篇通訊《馬背山的郵局》,如果記者不是一路跟隨郵政員王順友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一步一個腳印地去體驗他的工作和生活, 就掌握不了第一手的素材和細節(jié),就挖掘不出那些感人的故事,也寫不出那篇感天動地的精品之作了。 在筆者剛到荊門人民廣播電臺上班的第二個年頭, 當時的總編輯李方貴帶領我到東寶區(qū)栗溪鎮(zhèn)大山深處的一農戶家里去采訪, 車開不進去, 只有一條羊腸小道,我們在當?shù)卮甯刹康膸ьI下,翻山越嶺走了十多里山路才到達目的地,采訪結束之后已是晚上七點,我們又摸黑走山路返回到馬路上乘車,到荊門已是半夜十二點。當時采寫的作品《一座水庫一人家》被湖北臺、中央臺采用,并且獲得了當年的“湖北新聞獎二等獎”。 如果當時不用點“腳力”,也就不會有這篇獲獎作品了。
眼力是“四力”的基本功,是記者敏銳發(fā)現(xiàn)新聞亮點的觀察力。 一個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也必然是一個杰出的新聞發(fā)現(xiàn)者。 改革開放之初,范敬宜在《遼寧日報》做記者,一次和同事去農村采訪,當晚,他們睡在公社的值班室,第二天,范問有什么新聞沒有,同伴說,睡得好好的,沒有人打擾,哪來新聞? 范敬宜卻認為此處無聲勝有聲,笑著說:這就是新聞。 他當即抓住這件事進行采訪,寫出了《兩家子公社干部睡上安穩(wěn)覺:夜無電話聲,早無堵門人》這篇堪稱經(jīng)典的新聞作品, 從一個嶄新的角度表現(xiàn)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實行家庭生產承包責任制,鄉(xiāng)村干部不必熬夜守電話,等上級來電話指揮生產;清早也不必擔心社員要錢、要糧、告狀的事實。范敬宜老前輩之所以能夠發(fā)現(xiàn)常人發(fā)現(xiàn)不了的好新聞,正是他有好眼力,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了本質。
增強眼力,要學會比較辨別的方法?!扒匀f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面對復雜事物,宣傳思想工作者要學會比較辨別,既要見人之所見,更要察人所未察。 毛澤東同志指出:“真理是跟謬誤相比較,并且同它作斗爭發(fā)展起來的。美是跟丑相比較,并且同它作斗爭發(fā)展起來的。 ”他在1958年11月同胡喬木、 吳冷西同志談話時說:“記者要善于比較。 唐朝有一個太守,他問官司,先去了解原告被告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情況,然后再審原告被告。 這叫作‘勾推法’。 這就是比較,同周圍的環(huán)境比較。記者要善于運用這種方法?!泵鎸ι鐣l(fā)展的萬千氣象, 記者練就好眼力, 煉就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火眼金睛”,才能更好地將新聞事件的真相呈現(xiàn)給觀眾。 2011年6月,荊門市東寶區(qū)石橋驛鎮(zhèn)白馬村一村民向記者反映,村里許多農田的秧苗不斷枯萎,但查不出原因。 接到新聞線索后,記者立即前往調查,走到田間地頭,發(fā)現(xiàn)有幾十畝的秧苗已枯黃,村民們十分著急。 記者仔細觀察, 詳細調查, 順藤摸瓜, 在三公里之外找到了污染源—— 一口堆滿廢酸礦渣的堰塘。 原來,廢酸滲漏進了水渠,隨著灌溉用水流進農田,造成秧苗枯萎。后來,在記者的多方努力下,污染物被清除,村民們補種了秧苗,也保住了當年的收成。這次采訪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就是因為好眼力幫老百姓解決了問題。
腦力是“四力”的統(tǒng)領,也是中心,是一切行動的指揮官。 比如說同一個新聞事件,報道的角度不同,寫作的方法不一樣,會出現(xiàn)不同的宣傳效果。荊門新聞界至今唯一的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一位退休女工的熱線日記》就是一個范例,當時作者別出心裁,精心從主人公三年的日記中選出六七個典型事例,以日記為經(jīng)脈,展開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情景交融,達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如果當時寫成一篇消息或通訊,就不一定能拿到大獎了。 這一事例充分說明,在一堆同樣的布料面前,有一個善于思考的大腦,有一個精巧的裁量是多么的重要。 主題深刻,離不開記者的腦力。 常州晚報2017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刊載的系列報道 《“三塊地”》,探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如何深化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也顯示了較強的思想性。“三塊地”制度改革,是指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jīng)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媒體大膽探索、先行先試進行連續(xù)報道,介紹當?shù)卦凇叭龎K地”制度改革上取得的突破和豐富經(jīng)驗, 其報道的深度來源于思想認識的高度,對全國具有導向性意義。
筆力是“四力”的落腳點,是集中體現(xiàn)。 腳力、眼力、腦力,最終都反映在筆力上。 第33屆湖北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大武漢一日穿江湖》 這篇作品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新聞的高度和深度充分展現(xiàn)了作者的筆力。 2015年年底的一天,武漢東湖隧道正式通車,同一天,武漢市首條穿越漢江的地鐵線開通試運營。 兩個不同地點發(fā)生的不同新聞事件,一般會分開發(fā)兩條消息,或者是發(fā)組合報道,而當時的兩路記者一起策劃, 把兩大民生工程寫進同一篇消息,大江大湖大武漢,他們準確地提煉出了新聞眼《大武漢一日穿江湖》,讓武漢市“每天不一樣”的速度與激情躍然紙上。 作者這種深厚的筆力,是深思熟慮、巧妙構思的結果,是千錘百煉才能得來的。
好新聞, 需千百度的追尋, 才能有剎那間的芳華。 同樣的道理,好記者,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一樣都不能少。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 ”總之,我們只有堅實腳力、明亮眼力、開動腦力、深耕筆力,才能不斷提升業(yè)務水平,成為一名合格的時代記錄者、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