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斌
人的皮肉血骨是形,膜絡筋脈是象。在內修象,在外修形,二者兼顧,就是所謂的內外兼修。
力出于形,而氣行于象?;诖耍珮O拳的內壯與外強功夫就涇渭分明。
發(fā)、血、頭頂、目、口、舌、前額、齒、喉、大小臂、指、掌、肘、胸、背、腰腹、肋、胯、膝、大小腿、足等,都屬于內外兼修中外修的范疇。內膜、經(jīng)絡、五臟六腑、神經(jīng)等,都屬于內外兼修中內修的范疇。
內修是外修的基礎,通過內修達到內外兼修的雙重目的。因此,不管是氣沉丹田還是丹田內轉,都要在腰腹間用功,慢慢地進行神意運動。當有了一定的內養(yǎng)基礎、達到一定程度后,自然顯形于外,這時候,就可以分類練外了。每一個部位的練習都有相應的心法或練功方法,有的是一通百通,兼而顧之。比如大小臂、指、掌的修煉,就是一個功法。專注于此,隨著用功程度的加深,都會漸次取得外壯的效果。
外修是內修的印證,通過外修來檢驗內修,可以檢驗內修到了什么程度。一般來說,內養(yǎng)一年筑基后,就可循序漸進地有選擇性地外修了。而內修是無止境的,站、立、坐、臥都可修內,高深程度全賴堅持不懈地坐臥,體內空空,神經(jīng)和脈絡、五臟六腑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內外兼修的高級層次是無形無象,外形上貌似和常人無異,其實還是有區(qū)別的。修煉有素的太極拳師,皮膚細膩、光滑、松軟,肌肉綿軟、流暢而富有彈性;血液循環(huán)加速,或熱或冷,熱時為陽剛之力,冷時為陰柔之勁;骨骼棱角分明,骨密度增大而無縫隙;脈絡通暢,內膜騰起,筋亦騰起而粗壯。
無形無象是文相,顯筋露骨是武相。
世上有專注于硬功夫的武者,把皮肉練得粗糙緊致,斷木斷石不在話下,但這種練法和效果卻與太極拳內外兼修的“外”有明顯的區(qū)別。一種是由外而內修煉的外,一種是由內而外修煉的外。由外而內,一旦不勤加練習,功力會明顯減弱而大打折扣。由內而外,一旦形成,即使一段時間不練,功夫也不會明顯減弱。
太極拳的內外兼修,要練養(yǎng)結合。一開始是七分練三分養(yǎng),到后來是三分練七分養(yǎng)。當然,不管是七分三分,還是三分七分,都不是明確的定數(shù),是多與少的虛指。在內靠養(yǎng),在外靠修。多在內上下功夫,自然得外。內仿佛文火,外仿佛武火,文火與武火共同啟動,身上內外兼修的龍虎之氣就出來了。
內外兼修和剛柔相濟連在一起出現(xiàn)的頻率較多,能內外兼修,必能做到剛柔相濟,反之亦然。
無形無象是真形真象,其源頭依然是人體的固本培元,用陰陽來平衡和濡養(yǎng),達到外強內壯的目的。站樁和練拳要兼顧,不可偏廢,丟棄了哪一個,都難以內外兼修。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