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迪燁
[內(nèi)容摘要]人工智能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愈加明顯,但其存在的同時,也無時無刻挑戰(zhàn)著現(xiàn)行法律制度。ANI究其法律性質(zhì)或可認定為一種特殊動產(chǎn),在人類使用其以輔助自己的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許多法律問題,而如何對此類問題進行歸責,更是成為—個亟待研究的新興問題。對于ANI侵權(quán)、犯罪,應當遵循嚴格責任原則,所有者應當承擔完全責任。
[關鍵詞]人工智能;法律責任;責任歸屬
中圖分類號:D9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17-0052-03
作者簡介:姚迪燁(1996-),男,漢族,云南昭通人,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法學。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近年來世界經(jīng)濟不斷蓬勃發(fā)展,人類生產(chǎn)力不斷解放,人類工業(yè)領域的傳統(tǒng)模式“人操作機器人進行工作”已逐漸被“機器人操作自己進行工作”所取代。再加之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短短20余年時間,上世紀末的計算機算力已與現(xiàn)在不可同日而語,若以普通人類的大腦算力作為參照,現(xiàn)今的家用PC已輕松超越,在社會各個領域,正在進行著一場場“人工智能革命”。智能機器人不管在各方面都能輕松超越人類,實證就如2016年3月韓國“國手”李世石,與Google公司研發(fā)的圍棋機器人A1phaGo博弈棋藝數(shù)回合后以1:4的成績慘敗。諸如此類的事實在我們身邊不斷發(fā)生,所以我們不得不深思,按現(xiàn)今不算發(fā)達的科技水平來看人工智能都已如此卓越,那么在半個世紀甚至是一個世紀之后,彼時的人工智能又會發(fā)展到一個什么地步?會超越作為偉大“造物主”的人類?還是會發(fā)展到奴役我們?nèi)祟??伴隨著一系列的問題的是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深深寒意。但我們也無須過度悲觀,因為人工智能可以協(xié)助我們?nèi)祟愄岣呱a(chǎn)效率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且智能機器人的誕生也可代替我們?nèi)氖略S多危險作業(yè),所以,我們應當充分看到其優(yōu)點,并在此方向上朝著人類所希冀看到的場景去努力。
伴隨著技術爆炸,現(xiàn)今的法學理論與法律制度正面臨著難以避免的沖擊。本文著重于探討在A.I.時代,人工智能機器人、設備的法律責任問題,即在A.I.時代,人工智能機器人是否擁有自我意識或是自我意志?若它有的話,當它實施傷害行為時,法律責任該如何認定?一一由它自己承擔責任?或是由它的所有者承擔責任?而由于人工智能的法律責任認定尚屬于一個有爭議、比較模糊的問題,故本文在探討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法律責任時,以ANI來作為引例。
二、人工智能與法律責任
(一)人工智能的定義
人工智能即A.I.,是使電腦或機器具備人類的普遍智慧行為,以解決需要人力完成的工作。但筆者認為此解釋過于籠統(tǒng),因為在現(xiàn)今中外各方學者的探討下,人工智能尚無一個準確的、清晰的定義,故而筆者認為若在此對人工智能下定義,應借鑒最早點明人工智能是“什么”的人工智能之父一艾倫.M.圖靈提出的觀點。
艾倫.M.圖靈曾于1950年提出過圖靈測試,其大概含義是指,在一個空間內(nèi)將一臺機器與一名人類(被測試者)互相隔離開,由另一位人類(測試者)通過一定的不用與被測試者直接接觸的媒介向被測試者隨機發(fā)問,若由被測試者反饋回的答案使測試者不能分清這是出自一臺機器還是一名人類的回答時,并且這種誤判超過總問題占比的30%時,此時就可認為這一臺機器具備人工智能要素。圖靈認為,可以使一名正常的、具有普通判斷力的人類感到困惑的機器,可以認定其是人工智能機器。此外,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約翰.麥卡錫再次定義了人工智能,并提出了人工智能在高度與深度上發(fā)展的可能性。而根據(jù)各國研究人工智能的學者的進一步研究,人工智能在類型上可以分為三種:即人工弱智能(AND、人工一般智能(AGI)、人工超智能(ASI)。ANI代表了現(xiàn)今人類科學技術所能制造的所有智能機器與設備,它可以協(xié)助人類進行普通的生產(chǎn)生活作業(yè),但同時它能從事的工作也相當有限,僅限在人類對其編程的范圍之類。AGI則代表了人工智能體完全像人類一樣學習、感知、理解知識與事物,使人工智能等同于一般人類。ASI則代表了人工智能體在一切人類所具備的能力上碾壓普通人類,這可能標志著人工智能研究的頂峰時期,但同時也意味著人工智能開始對人類存在產(chǎn)生威脅。
就現(xiàn)在來看,人工智能已經(jīng)在這個時代占據(jù)了一席之地,分布在我們的社會的各行各業(yè)之中。而從當下的科學技術水平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因素綜合考量出發(fā),當下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比較普遍的ANI即人工弱智能,而對于AGI與ASI方面的研究,還要等待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才能開展。所以本文主要針對的對象是ANI及其普遍形式。
(二)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一詞,是由“法律”與“責任”兩個獨立的詞組合形成的專門法律術語。根據(jù)辭書的解釋,責任一詞是指一個人本應做的事,或者一個人對其做的事本應承擔的結(jié)果。而在法學范疇內(nèi),法律責任是指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回溯法律責任之本質(zhì),即法律責任“是什么”與“為什么”的問題,而對于法律責任本質(zhì)的研究,現(xiàn)有三種影響較大的不同理論:即道義責任論、社會責任論、規(guī)范責任論。其中筆者比較贊同規(guī)范責任論的觀點,即認為法是指引與評價人之行為的規(guī)范,所以應對符合規(guī)范的行為表示肯定,而對不符或違反規(guī)范的行為表示否定。對于人類來說,趨利避害是天性,若一部法律被公之于眾后,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遵循現(xiàn)行法律的規(guī)定,選擇獲得由法律給出的肯定性的評價。但對于人工智能機器人來說,它無法做到擁有人類一樣的認識能力與判別能力,即它無法判別一件或一個抽象的事物對于自身的存在是有利還是有弊,它也無法像人類一樣希望尋求外界的肯定評價而不是否定評價,它所能做的,就只有是按照它的生產(chǎn)者或銷售者或使用者的指令來行事,這個指令可以是一個具體的目的,或是一個寬泛的范圍,但它絕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主動行事,因為它并不具有自由意志,它的生產(chǎn)者或銷售者或使用者的意志就代表了它自身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