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鋼板
一家科技公司研發(fā)了一款針對視覺障礙用戶的AR設備。作為一名資深近視患者,我不禁“腦洞”大開,現(xiàn)代人都已經(jīng)用視覺技術追求虛擬世界了,那科技不發(fā)達的古人怎么辦?古人都以怎樣的視角看世界?
所謂AR,即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xiàn)實技術。利用這項技術,游戲設計者可以將虛擬信息與真實世界巧妙融合,打造最獨特的游戲體驗。也就是說,體驗者只要戴上專門的AR眼鏡設備,就能直接進入虛擬的游戲世界,身臨其境地體驗各種情景和細節(jié)。
那么,問題來了,本就戴著近視眼鏡的我,也想去游戲世界玩一玩怎么辦?是被禁止入內(nèi),還是戴上兩副眼鏡,成為整個游戲里最酷的雙重眼鏡仔?
你的疑惑這家科技公司都考慮到了。他們意識到,他們的AR用戶中,有不少人是近視、遠視、散光或老花眼患者。對這部分人來說,他們的AR體驗顯然不夠好。為了確保他們在頭戴式AR設備中能夠看清顯示的內(nèi)容,這家公司提出這樣的技術解決方案:通過光源設置和3D眼球追蹤技術,研發(fā)出一個“神器”——通過它觀看圖像時,會產(chǎn)生觀看現(xiàn)實世界的效果。甭管你的視力是5.0,還是3.8,戴上這個裝備,遨游虛擬世界不再是夢。
毫無疑問,科技發(fā)展帶給現(xiàn)代人生活的福利。我不禁“腦洞”大開:要是身處科技落后的古代呢?沒有現(xiàn)代科技的古人,都用怎樣的視角看世界呢?
首先,古人當然也會近視,他們近視時該怎么辦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知道,人為什么會近視。
近視的發(fā)展過程是這樣的:長期看近處——感覺視力疲勞——看到停不下來——混合性近視——真性近視。在古代,生產(chǎn)力尚不發(fā)達,大部分人在田間勞作,所以近視的人較少,符合以上條件的一般是讀書人,而且是從小讀書讀到大的學霸。
比如著名學霸歐陽修就是近視眼,他在《朝中措·平山堂》里寫道,“平山闌檻倚晴空”,但接下來筆鋒一轉(zhuǎn),不寫他見到的美麗景色,而是一句泛泛而談的“山色有無中”。真相是,不是歐陽修不想細細描摹這大好山景,而是他真的看不清呀。
要說看不清就應該去看大夫,偏偏這些學霸還諱疾忌醫(yī),拒絕治療,以頑強的意志力忍了下來。在中國傳統(tǒng)認知中,讀書看不清字是因為意志不堅定,學霸們哪里能受得了這般侮辱,于是更加集中精力地凝視下去,結果導致更加嚴重的近視,甚至視網(wǎng)膜退化,直到眼瞎。而這時,他們才意識到應該去看病了。
其實在古代,大夫也不懂近視的原理,他們管這毛病叫“能近祛遠癥”。北宋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就有一方“定志丸”,主治近視和健忘。當然,藥不對癥,這藥只能求得自我安慰,沒有治療的作用。如今,我們經(jīng)過科學研究,拿這個方子制成了治療失眠和心悸的藥品“安神定志丸”。
拯救學霸的、真正的可佩戴眼鏡,直到明朝才經(jīng)海路從阿拉伯國家傳入中國。萬歷年間,田藝蘅在《留青日札》中說:“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lián)之,縛于腦后。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倍皡Α闭怯砂⒗Z“眼鏡”一詞音譯而來。
到了明末,我國生產(chǎn)眼鏡的技術已經(jīng)很成熟,當時的杭州儼然成為中國的眼鏡制造中心。明朝人孫云球在此悉心鉆研學習,終于琢磨出近視的成因。他總結自己的經(jīng)驗編成一部《鏡史》。書中詳細記載了近視鏡、老花鏡、望遠鏡和顯微鏡的制作原理和工藝,對后來清代光學儀器的制造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稱他為“中國光學之父”也不為過。
至此,所有不幸罹患近視的人都得到了“救贖”。從當年千金覓叆叇,到現(xiàn)代眼鏡除了矯正視力,還成了時尚單品,再到如今與AR技術相結合。科技改變生活,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月亮狗摘自《課堂內(nèi)外·高中版》2020年第4期,本刊有刪節(jié),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