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芯, 姚敏娟, 成顯黔, 李高峰
(東莞市企石醫(yī)院 普外科, 廣東 東莞523500)
闌尾炎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外科疾病, 在臨床上, 闌尾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 其中, 急性闌尾炎發(fā)生率相對較高,患者表現(xiàn)為右下腹疼痛、 低熱、 惡心等, 嚴重者甚至合并穿孔、 腹膜炎, 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 傳統(tǒng)臨床對于急性闌尾炎多采用開腹手術治療, 能夠對患者病情起到控制作用, 但也存在手術暴露不充分、 術后創(chuàng)傷大、 恢復慢、 并發(fā)癥多等諸多問題[2]。 隨著現(xiàn)代微創(chuàng)理念和快速康復理念的不斷發(fā)展, 腹腔鏡下逆行闌尾炎切除術在急性闌尾炎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本研究觀察急性闌尾炎患者行腹腔鏡下逆行闌尾切除術的臨床療效, 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闌尾炎患者60 例, 根據(jù)手術方式分為兩組各30 例。 觀察組: 男性16 例, 女性14 例; 年齡最大為64 歲, 最小為21歲, 年齡均值為 (43.63 ± 4.72) 歲; 發(fā)病時間為10 ~38 h,平均為 (25.31 ± 4.23) h。 對照組: 男性17 例, 女性13 例;年齡最大為68 歲, 最小為22 歲, 年齡均值為 (43.53 ± 4.59)歲; 發(fā)病時間為9 ~38 h, 平均為 (25.37 ± 4.21) h。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經檢查均確診為急性闌尾炎[3]; ②患者臨床資料及病史、 檢查記錄等資料完善, 檢查前均告知患者, 患者已了解并同意參與研究, 簽訂知情同意書, 符合醫(yī)學倫理學要求; ③觀察組患者經腹腔鏡探查術證實順行切除闌尾困難, 采取逆行闌尾切除術式。 排除標準: ①經診斷合并心肝腎疾病或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 ②神志不清或精神障礙患者; ③存在麻醉過敏史或手術禁忌證患者; ④穿孔性闌尾炎患者; ⑤合并其他類型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凝血障礙患者;⑥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①對照組行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 ②觀察組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 (術中證實順行切除闌尾困難, 采用逆行闌尾切除), 具體操作: 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 在臍緣下作1 cm 的切口, 用氣腹針垂直穿刺插進腹腔, 用注射器注水確定氣腹針在腹腔內, 接氣腹機, 高流量進氣。 氣腹壓設置為12 mm Hg, 見腹部逐漸均勻膨隆, 肝區(qū)叩診鼓音, 拔出氣腹針,用1 cm 穿刺套管針垂直穿刺進腹腔, 建立第1 通道, 插進腹腔鏡探查, 于臍下方及右下腹分別穿刺建立第2、 第3 通道,以結腸帶為標志向盲腸頂端尋找闌尾, 若闌尾尖端朝下并粘連, 或被周邊大網膜緊密粘連無法暴露而無法將其提出, 闌尾跟部相對炎癥較輕, 則選擇逆行切除闌尾術式, 使用分離鉗鈍性分離闌尾跟部系膜, 雙重結扎患者闌尾根部0.2 cm 處, 并在兩個結扎點間將闌尾切除。 電凝處理闌尾殘端, 后將闌尾跟部提起, 由近至遠采用電凝鉤或超聲刀, 將闌尾切除干凈。 切除后將腹腔內滲出液吸盡, 切除闌尾裝入標本袋由肚臍穿刺孔取出送病檢, 用生理鹽水沖洗右下腹腔, 直至沖洗液清亮, 用鹽水紗布擦拭腹腔積液, 查驗無活動性出血, 術畢。 ③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 下床活動時間、 住院時間等相關指標, 檢測手術前后的炎癥標志物降鈣素原 (PCT)、 C 反應蛋白 (CRP) 水平, 并記錄患者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采用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0 43.12±5.41 20.21±4.02 12.48±4.21 5.53±1.13對照組 30 62.29±2.35 43.29±3.21 20.21±4.63 10.48±2.67 t 17.801 24.573 6.766 9.351 P<0.05 <0.05 <0.05 <0.05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下床活動時間 (h)
2.2 炎癥標志物水平術后, 觀察組的PCT、 CRP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炎癥標志物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的炎癥標志物水平比較 (±s)
組別 n PCT (μg/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 30 2.16±0.25 0.57±0.04 13.43±2.14 4.23±1.04對照組 30 2.14±0.21 0.89±0.12 13.41±2.16 7.03±1.18 t 0.336 13.856 0.036 9.750 P>0.05 <0.05 >0.05 <0.05 CRP (mg/L)
2.3 術后并發(fā)癥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7%,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7%,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n (%)]
闌尾炎作為外科常見病, 主要是指闌尾部位炎性改變, 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 以青年最為多見, 男性多于女性。 研究[4]顯示, 急性闌尾炎在腹部外科疾病中占10% ~15%, 居于各種急腹癥的首位。 急性闌尾炎誘發(fā)因素復雜多樣, 患者表現(xiàn)為右下腹疼痛、 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等。
手術是治療急性闌尾炎的常見手段。 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行開腹手術治療, 盡管具有一定的療效, 但伴隨較大的創(chuàng)傷,存在較高的切口感染、 化膿等風險, 會對手術效果及患者預后產生影響, 降低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 腹腔鏡下逆行闌尾切除術與腹腔鏡下順行闌尾切除術同樣具有視野清晰、 創(chuàng)傷小、 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 在順行切除困難時可選擇逆行切除術, 能夠實現(xiàn)在診斷的同時對患者進行有效治療[5]。在腹腔鏡輔助下, 手術醫(yī)師能夠對患者腹腔內情況進行全面探查, 做出精準的判斷, 有效檢出其他病變, 降低漏診率、 誤診率。 在腹腔鏡直視作用下, 能夠對腹腔進行有效沖洗, 將盆腹腔內積液徹底清除, 該操作對于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此外, 腹腔鏡逆行闌尾切除術手術切口小且分散,較為隱蔽, 能夠滿足患者對美觀的需求。 不僅如此, 腹腔鏡手術切口長度小, 還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腹壁組織創(chuàng)傷和對患者腹腔臟器的侵擾, 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需要注意的是, 該手術對臨床醫(yī)師操作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 手術醫(yī)師要具備成熟的操作技能, 實現(xiàn)精準化操作, 以提升手術安全性, 強化治療效果[6]。 本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各項手術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患者炎癥標志物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表明該手術方式對患者炎癥狀態(tài)具有改善作用;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6.7%,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7%, 表明手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腹腔鏡下逆行闌尾炎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患者, 創(chuàng)傷小, 安全性高, 能夠緩解炎性反應, 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