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網格系統的定義和來源出發(fā)介紹了網格系統,并簡要探討了二維到三維的現代藝術活動中對網格系統的使用,以及直到網格系統正式形成時藝術家們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網格系統作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以及平衡理性與感性的工具,也將在當代的藝術活動中大放異彩。
【關鍵詞】網格系統;現代藝術
1.網格系統的定義
網格,又稱柵格,指橫向的和縱向的線條垂直或交叉,將一個平面分割成網狀結構。瑞士設計師漢斯·魯道夫·波斯哈德曾在編纂的《版式設計網格構成》給網格下了如下的定義:“一種安排均勻的水平線和垂直線的網狀物?!本W格系統又稱為柵格系統,英文為“gird systems”。運用規(guī)則的網格陣列來指導和規(guī)范平面中的版面布局以及信息分布。它又稱為標準尺寸系統、瑞士版面設計、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等。
網格是設計得以成立的基礎,設計師們能從容的將各類不同的設計元素整理集合到一個平面上,使所有的設計元素——字體、圖片以及點線面之間的協調一致成為可能。它本身所具有的結構性和秩序性為設計更添加了嚴謹感,并且網格系統可以幫助設計師們管理頁面上所有安排好比例的視覺元素。網格系統在二戰(zhàn)后成為潮流,并已經成為了現在版式設計的主流風格之一。
2.網格系統的來源
原始社會人類就發(fā)明了象征神明以及部落的圖騰。公元前三千年,埃及人用莎草紙上書寫了追捕逃犯的緝捕令。這張緝捕令的文字橫向縱向都是對齊的,具有清晰明了、井然有序的特點。周圍已然保留了頁邊距,可以看出此時人類已經有意識的進行了版面的排列。
作為代表了古希臘建筑設計的最高水平——帕特農神廟,就已經采用了網格的這種設計手法。其立面高與寬的比例為19:31,接近希臘人崇尚的“黃金分割比”。
最早的網格原型是13世紀由建筑設計師維拉爾·德·奧內庫爾所畫的圖表,其中的比例版面和諧,直到現在設計師們也熱衷于使用。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對網格的產生也起到了極大的影響。這個時期倡導以人為中心,人文思想空前流行,漸漸摒棄了宗教神學在繪畫中的主導地位,一方面從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另一方面重視對實踐和科學的探索,并發(fā)明了線性透視法。雖然在其中不能明顯看到網格的使用,但透視線相交產生的正方體,進一步在繪畫中體現了規(guī)整感和秩序感。
15世紀中葉印刷術的出現,使平面廣告進入了新的紀元。來自奧格斯堡的印刷家厄哈特·拉多特于1492年出版的《歐幾里得幾何元素》,他將文字排在頁面的左半部分,右邊附上插圖以及解釋的內容,版面工整有序,清晰明了。
16世紀上半期,瑞士逐漸成為出版業(yè)的重要中心之一。喬佛雷·托利以羅馬體為基礎,將網格為設計依據,采用了嚴格的數學方法設計字體體系,這是網格系統最早的雛形。
3.網格系統在現代藝術中的運用
3.1網格系統在二維平面中的運用
在二戰(zhàn)之前,就出現了許多前衛(wèi)藝術家運用網格作為媒介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如馬列維奇,他斷言:“如果想成為真正的畫家,那么畫家必須拋棄主題與物象?!迸c具象圖形和簡單抽象相比,馬列維奇傾向于選擇最簡單的形式,如方塊。他不斷探索著形體、色彩與空間的關系,他斷言:“如果想成為真正的畫家,那么畫家必須拋棄主題與物象。網格理性、絕對靜止以及冷靜的這類特性很好的滿足了他的需求,讓他在摒棄了具象元素之后,深入探索結構和世界之間的聯系。
同時,誕生于荷蘭的“風格派”也開展了一系列藝術活動。以杜斯伯格和蒙德里安為首,一小部分藝術家開始在作品中運用非寫實主義幾何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并于1917年創(chuàng)造了《風格雜志》,將這次藝術運動推向了高潮,網格元素在他們的作品中愈加明顯起來。從蒙德里安的作品中不難看出,網格遍布了他的整張畫面,整幅作品更加秩序化、規(guī)整化,只有大小不一的網狀結構在各司其職。如《百老匯爵士樂》中,通過粗細不一的線條構成的網格,以及色彩的運用都讓我們感受到了音樂的旋律與跳動。
3.2網格系統在三維空間中的運用
而將網格第一次運用到三維空間里的是荷蘭派的另一代表人物——里特維爾德。他曾是一名家具設計師,他的《紅藍椅》是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設計史上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經典作品之一,蒙德里安的作品是他靈感的來源。其背部被漆成紅色,椅座為藍色,構成了椅子的基本空間結構。13根黑色的木頭相互垂直,構成清晰明顯的網狀結構。木條的兩端被漆成黃色,用于體現它們只是連續(xù)延伸的部分中的一個片斷。如果將里特維爾德每一根用于支撐的構件無限延伸,就可以得到無數個網格矩形方陣。
網格系統的逐步形成與現代建筑設計有著緊密的聯系。里特維爾德也將風格派的理念延伸到了建筑設計中。里特維爾德設計的施羅德住宅是現代主義建筑風格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且被視為建筑的現代運動標竿之一。這棟住宅外觀別致,內部布局靈活,整個建筑的外形大體上可以看作是一個立方體,由橫豎交錯的線條和大片的玻璃窗子組裝起來,形成構成主義雕塑的風貌。里特維爾德將網格系統挪用延伸到了建筑領域,通過系統的比例在多樣性中尋求統一的整體效果。
3.3網格系統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真正將網格運用到現代視覺傳統設計中始于二戰(zhàn)后的瑞士。二戰(zhàn)結束后,西歐部分國家的經濟開始恢復,對設計的需求具體而強烈。直到20世紀50年代,一種嶄新的設計風格——國際平面設計風格在西德與瑞士正式形成。由于通過瑞士的平面設計雜志傳播,世界各國都受到了其影響,因此又被稱為“瑞士平面風格”。巴爾莫努力將風格派的特點引入平面設計中,利用縱橫的簡單數學式規(guī)范版面編排來從事設計工作。1928年他為瑞士巴塞爾設計的建筑展覽的海報能明顯看出網格的痕跡。
國際主義風格的特點是力圖通過簡單的網絡結構和近乎標準化的版面公式,達到設計上的統一性。這個階段網格系統發(fā)展日趨成熟。它采用網格為設計基礎,在網格上采用非對稱式的進行各種視覺元素的排版,將各類元素都規(guī)范的安排在這個框架之中。
艾倫·路普頓也曾揭示了瑞士網格的重要方面:瑞士設計師們使用一個重復結構的范圍來制造多樣性和驚奇。而卡羅·維瓦萊利于1959年設計的《新平面設計2》的封面,采用簡單而又高度數學化的方法編排版面,具有簡單而明確的視覺特點,極富邏輯性和秩序感。同時,網格系統在平面設計中變得越來越根深蒂固,對后來的版式設計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結語
網格作為不管是作為視覺元素,還是輔助元素,不論是具象藝術的表達,還是抽象藝術的探索,網格都以絕對靜止,缺乏等級、中心以及變化的特性發(fā)揮著自身的作用。網格系統具有科學性、秩序性以及有效的視覺傳達功能,并且網格結構隔絕時間與事件,弱化了其敘述性,更添嚴謹性與工整感?,F代藝術中,從繪畫到建筑,再到平面設計中,都存在許多運用網格系統的例子,網格系統作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也將在當代的藝術活動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設計史[M].新世紀出版社:深圳,1998:198-240.
[2]朱其著.當代藝術理論前沿.4[M].鳳凰美術出版社:江蘇,2015:29.
[3]張朵朵.網格的藝術[J].藝術百家,2006(06):107-114.
[4]王美玉. 平面設計中國際主義風格網格系統研究[D].蘇州大學,2012.
作者簡介:
楊歡(1996.9-),女,漢族,山西省運城市,大連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學術型碩士學位,專業(yè):設計學,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