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
在城市游走,卻向往自然;為藝術傾倒,反向生活掘進;向天而歌,哪怕喉嚨沙啞。
有人不喜歡夏天,將這個季節(jié)稱作苦夏。我倒是喜歡夏天,倘若早晨從鳥鳴啾啾中醒來,看窗外樹影婆娑,有陣陣花香拂面,會開心得立馬翻身坐起,這是多么愜意的一個時刻啊。然后用最短的時間沖涼,穿最薄的衣裙,活動活動手腳腰肢,就走向艷陽中了。從小,我就因為皮膚黑而不怕太陽曬。去單位的路上,我走過一個工地,看到工人大哥拿著水管,興致勃勃地沖刷運輸貨車出來進去的那個道口。第一,因為此處會有浮塵,這樣能澆滅一些“自由分子”;第二,這樣還能清涼道路,哪怕只是暫時的。我發(fā)現(xiàn),路過的許多人看到水,立馬就面帶微笑了呢。
到了單位,竟發(fā)現(xiàn)空調(diào)壞了。這大熱天,怎樣排除燥熱的干擾專心工作呢?只能采用唯心主義做法,自己心里默念心靜自然涼。于是展開聯(lián)想,到底怎樣才算是心靜呢?性格外向活潑的人能不能有一顆安靜的心呢?大鬧天宮的孫猴子能理性一些嗎?孫猴子剛從石頭里蹦出來橫空出世時的性格,真真正正地是那種自由瀟灑、熱情沖動的潑猴性格。等到他上天入地、冒犯天帝、激怒眾神、無法無天的一番折騰之后,最終被如來收拾了,束縛在五行山下,它才安靜下來,整個過程竟用了五百年。再加上隨后唐僧的緊箍咒,才讓孫猴子把這火熱的激情性格轉(zhuǎn)變得理性一些了。
佛門弟子,哪能不安靜呢?
油畫家韋曦在《照夜白》這本書里提到:“天地間存在著運動和寧靜兩種力量,偉大的山水畫溝通這兩種力量,使靜者動而不改其靜,使動者靜而不失其動?!彼眠@本書解讀中國的山水畫,也表達出這樣的意思,動者也能顯示靜,靜者也能趨于動。
這句話如此辯證,放到生活里,怎么理解?有人看中國的園林,安靜的石頭矗立在那里,細看石的尖削形狀、石上紋路飛揚,卻讓人看到了動的態(tài)勢;溪水被曲曲彎彎引進園子,成了靜止的水面,水里卻有游魚上下,流動成滿院子的安靜氣息。這就是動與靜的和諧與轉(zhuǎn)化。
動和靜如此玄妙,但心里的安靜也能這般轉(zhuǎn)化嗎?胡蘭成在他的《今生今世》序言中說:“桃花難畫,因要畫得它靜?!碧一ㄘ藏玻怨啪捅蝗丝醋鞔阂庑[的代表,怎么還要畫出它的安靜呢?胡蘭成的散文里有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覺,他把中國畫的精髓指出來了,畫桃花畫出艷麗和熱鬧的人很多,能畫出桃花在春天里的寂靜和恬淡,那才是花鳥畫的旨趣所在。
美學家宗白華在《細雨下 點碎落花聲》里也提到,中學時,兩次寒假,到浙東萬山之中一個幽美的小城過年,那四圍的山色秾麗清奇,似夢如煙;初春的地氣,在佳山水里蒸發(fā)得較早,舉目都是淺藍深黛;湖光巒影籠罩得人自己也覺得成了一個透明體。而青春的心初次沐浴到愛的情緒,仿佛一朵白蓮在曉露里緩緩地展開,迎著初升的太陽,無聲地戰(zhàn)栗地開放著,一聲驚喜的微呼,心上已抹上胭脂的顏色。
他是如此地虛靜,好像周圍環(huán)境中的美麗與生氣,都自然而然地借著他的身體和嘴巴,流溢出來成為詩意和美。
人的心也能動靜自由切換。面對喧鬧的熱氣蒸騰的世間萬物,你用安靜的心態(tài)接受感應,那時候你就能如白蓮花般潔凈清明了。
印度《奧義書》有言,當你凝視日落或山崖之美而發(fā)出“啊”的贊嘆時,你便融會在神性之中。融會天地于個體中,做到天人合一時,那算是享受太古般寂靜了。寂靜中,夏日清涼倏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