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明
收到友人一微信,筆者玩味再三。為何?這“信”可不短且有點兒太“重”了,說甚?生命有五度:
1.時間是生命的長度,越用越長;2.視野是生命的寬度,越看越寬;3.理想是生命的高度,越想越高;4.胸懷是生命的厚度,越堆越厚;5.積淀是生命的密度,越積越密。研究表明,擁有五度的人生,必然是幸福非凡的人生。
我讀之思忖,茫茫人海,能有人生五度者,寥寥幾何?一生之命,能活出一個境界,已勝白樂天之居長安不易。為人,確乎應(yīng)該活出自己的境界。
什么境界?管理學(xué)說中有個“木桶理論”,說生命這個木桶由許多塊木板構(gòu)成,有長有短,哪塊是你的短板?什么是你的薄弱?
不妨把生活想成一個游戲——在空中拋接五只球。他們是:工作,家庭,健康,友誼,精神。你盡量想讓他們“藝術(shù)”地“固定”在空中,像林語堂經(jīng)營“精美小筑”,或梁實秋經(jīng)營“雅舍小品”。然而,很快你就會發(fā)現(xiàn),唯有工作是只橡皮球,拋之于地,還會返彈回來。而另外四只“球”——家庭,健康,朋友,精神都是玻璃球,將其中任意一只拋至地上,都要受損甚至粉身碎骨!這四只“球”,就是你生命這個“木桶”的短板。你必須審慎待之,才能維系生命亦生活的均衡。
而生命個體通常都要經(jīng)歷出生、成長和死亡。生命種群則在一代代個體的更替中,經(jīng)過自然選擇發(fā)生進化以適應(yīng)環(huán)境。
人之生命,化驗下來,恐怕可以分置若干容器。其苦辣酸甜成分是既定的,但苦辣酸甜如何排列則各個有別。你甜在前,老之將至恐怕只能是品嘗苦辣了;你苦在前,到老了可能會是甘甜占更大的比重……
通曉了這些道理,人就應(yīng)該活出自己的適合的境界。
生命如茶。我也是在人屆中年——36歲出版自己第一部詩集《感情臨近中午》時,才知茶之諸般好處。細細品味,有了其后三十年的閱歷之時,我發(fā)現(xiàn),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時間長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你的內(nèi)心你的人生乃至生命的滋味……生命如茶,你短短又長長的兩萬多天該怎么品?
生命如酒。酒有十德。但,公款賭博式的酗酒,動輒打酒“官司”,令人生厭;賄賂的酒,不僅僅是討厭了。那種拿XO當可樂,咕嘟咕嘟一喝半瓶,醉了都不知酒的滋味,你恐怕不但為“酒人”甚至為這好酒被“牛飲”而痛而惜吧!
有方家把生命的形成比作結(jié)冰的過程,也有把生命比作火的……
一言以蔽之曰:生命誠可貴,境界價更高。
言罷生命的境界說,一個更為重要的母題就凸顯出來——世間萬物皆有生命,對萬物生命皆應(yīng)博愛。
從古代社會以降,人類的上空便籠罩著人道主義的圣光。人道主義,尊重“天道”,亦尊重“(生物、動物與植)物道”——尊重是由心而外化而物化的博愛與平等視之??墒?,自打在人道主義笑容可掬的顏面上冠以“革命”的帽子之后,就像給其人文關(guān)懷的微笑加了個面罩,令其在施愛時硬要對施愛對象來個“政審”——看看祖宗三代有沒有惡行與惡意……
于是,梅蘭竹菊也有個合不合時宜的“態(tài)度問題”,小小麻雀也一度有了“四害”的“表現(xiàn)”……萬物生命也要分三六九等?作為萬物之靈長,人類有了征服與頤指氣使的權(quán)力?
非也。此時,應(yīng)再一次唱響“生命的意義”:追求建立在充足物質(zhì)基礎(chǔ)上的精神享樂,這是人類的終極目標。這意義屬于人類,也屬于物類。精神享樂是什么,是博愛,是給予,是互助,是對世間萬物、億萬萬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