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本與身份的關系近年來受到眾多學科研究者的關注。研究從互文性概念的新角度入手,探討英語新聞評論寫作者在文本中構建的身份。研究表明,該類寫作者所構建的身份為專業(yè)人員、他人話語知曉者、消息靈通者、分析評論家,最終構建新聞評論者的身份。
【關鍵詞】互文性;新聞評論;身份
【作者簡介】宋煜,安徽新華學院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安徽新華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從后結構主義視角看英語專業(yè)本科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的身份構建”(項目編號:2019rw020)。
身份即社會交際中“我是誰”(Gee,2000-2001:99),類似概念有“self”和“echo”等。Norton(1995)基于前人的研究,提出二語習得也是復雜的社會實踐,并強調了學習者身份的重要性。
雖然寫作者身份研究越來越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但是目前對英語新聞評論寫作者的身份研究并不多。英語新聞評論寫作者是更成熟的英語使用者,通過對英語新聞評論進行話語分析,研究其寫作者身份,對英語專業(yè)學生在議論文中的身份構建具有啟發(fā)意義。
一、互文性
后結構主義文論家Kristeva(1989:37)基于巴赫金的研究提出“互文性”,認為“任何語篇都是對另一語篇的吸收和轉化”。這一概念在國內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辛斌(2008)介紹了互文性的發(fā)展過程,并將其分類。Zhao(2017)提出互文性還應包括寫作者引用自我已有知識,寫作者在文本中發(fā)出的聲音可表明其構建的自我身份。因此,采用互文性的新視角,研究英語新聞評論者在文本中的自我身份構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與研究問題。研究選取《中國日報》2月11日至2月19日共20篇社評,主要回答以下問題:(1)英語新聞評論者在文本中如何構建自我身份?(2)英文新聞評論者構建了哪些自我身份?
2.分析工具。Zhao(2017)提到,Hood基于Maton的模型,將人們使用知識趨勢分為四種,ER+/-和SR+/-(圖1)。她將互文性概念與此模型相結合。
在其啟發(fā)下,結合英語新聞評論文本特點,研究者也調整了四種趨勢的意義和種類。ER+趨勢指在寫作時運用專業(yè)知識;ER-趨勢相反,指在表達中運用常識,進行社會生活觀察以及拉近與讀者的距離;SR+指在文本中明顯提及文本來源,SR-則表示未提及來源,直接表達個人對某一話題的分析和看法,或者在評論中使用個人經(jīng)歷。
社評收集好后,以獨立子句劃分,并進行編碼歸類。該過程共進行三次。
三、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獨立子句共有354個,其中屬于ER+趨勢的子句250個,占70.62%;ER-僅有8個,占2.26%;SR+56個,占15.82%,SR-40個,占11.30%。結果表明,英語評論中寫作者在文本中顯示的自我身份有:
1.專業(yè)人員。ER+子句最多,占70.62%。新聞評論者使用了很多專業(yè)術語。新聞報道涉及具體行業(yè)及相關專業(yè)知識,記者需要及時掌握事件的性質、狀態(tài)和進展。因此,新聞評論者需要掌握相關專業(yè)知識,表述后再進行議論。例如,contagious novel coronavirus,State Councilor等。專業(yè)知識的使用體現(xiàn)了新聞評論者良好的素養(yǎng)。ER-僅有8句,并且都出于一篇新聞評論。這也反映出,英語新聞評論者的身份因個人而異。不過使用ER-的寫作者相對較少,大部分英語寫作者不愿和讀者建立近距離關系,以打造權威性形象。
2.消息靈通者和他人話語知曉者。SR+趨勢共56個,占比15.82%。這表明,英語新聞評論者在寫評論時,引入其他人說的話時會指出說話者的身份。例如,“We want China to behave like a normal country”, Esper said.和According to a Financial Times report,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berated Johnson…新聞評論者需要向讀者展示新聞事件,這些均體現(xiàn)出新聞評論者在社會上擁有的良好信息來源,并將它們運用在寫作中。
3.分析評論家。屬于SR-趨勢的子句有40個,占總數(shù)的11.30%。新聞評論者的主要責任之一在于評論新聞事件, 例如,“Obviously more needed to be done than was”。寫作者通過使用情態(tài)動詞,表達了其看法和建議?!癝uch measures are absurd.”等句子中“absurd”直接表達了寫作者的態(tài)度和看法,建構了分析評論者的身份。
四、結語
研究從互文性新的視角,探求了《中國日報》英語新聞評論者在文本中使用已有知識的方式,進而探究其在文本中自我身份的構建。結果顯示,新聞評論者們使用專業(yè)知識和使用專業(yè)知識評估趨勢最明顯,經(jīng)常引用各國政治家的發(fā)言,也會就事件本身進行分析和評論。該研究同時對英語議論文寫作教學也有一定的啟示,比如課前幫助學生了解議論文話題的相關專業(yè)知識,知曉話題的最近發(fā)展情況、專業(yè)人士的看法,進而形成自己的批判性觀點。
參考文獻:
[1]Gee, J.P. Identity as an analytic lens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2000-2001(25):99-125.
[2]Kristeva, J. Word, Dialogue and the Novel[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9:37.
[3]Norton, B. Social identity, investm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J].TESOL Quarterly,1995,29(1):9-31.
[4]Zhao, Y.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negotiation of epistemic voice upon transitioning into an English-mediated linguistics module[J]. Asian ESP Journal, 2017,13(1):7-34.
[5]辛斌.語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01):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