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文,韋衡秋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0;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0)
腦卒中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病變,臨床也將這種病癥稱之為腦中風。一直以來該病癥主要在中老年群體當中發(fā)病,但隨著最近幾年我國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善,老齡化程度的加重等等也導致這種病癥開始朝著年輕化趨勢發(fā)展[1]。神經細胞會對缺血缺氧產生極為敏感的反應,所以短暫性的缺血和缺氧會導致大量的神經細胞死亡,由此可見腦卒中患者預后效果十分不理想,很多患者在搶救以后都存在著一些認知功能障礙和肢體功能障礙,因此對患者的整體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都產生了影響。
本文所有病例來源均為2019年1月到2020年2月,為到我院進行治療的60例患者,通過隨機抽簽的方法將其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平均每組均3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有男性15例,女性15例,對照組中有男性16例,女性14例,經統計學驗證,卡方=0.0667,Z=0.2562,P=0.7962;觀察組患者年齡最大為82歲,年齡最小為21歲,年齡平均(53.25±13.05)歲,對照組患者年齡最大為83歲,年齡最小為24歲,年齡平均為(53.48±12.41)歲,t=0.0700,P=0.9445。本文所有病例經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和認可,而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經統計學軟件進行一般資料檢驗之后,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選擇應用常規(guī)的護理進行干預,觀察組配合綜合護理進行干預,具體的干預手段如下:
①康復訓練:根據患者的恢復狀況為患者安排針對性的肢體功能恢復方案,當患者的病情處于穩(wěn)定階段時可以指導患者進行屈伸和牽拉等各項運動,在患者肌力恢復以后鼓勵患者進行自主運動,比如使患者進行舉手、伸腿、抬腿、坐起和翻身等相關的訓練,當患者可以下地的時候,要鼓勵患者多活動。
②理療康復: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偏癱的部位等進行相關的按摩和電刺激干預,促進患者肌肉的恢復,還要防止肌肉萎縮情況出現。對患者進行電刺激需要每次持續(xù)半個小時,每日進行一次,按摩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一般每次持續(xù)時間為半小時,每日可進行3~4次。
③生活能力訓練:對患者進行輔助,使患者進行日常的行為訓練,主要指導患者進行進食、飲水、洗漱、如廁,穿衣等相關的生活動作,訓練過程中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強化患者的生活自主能力。
對所有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進行評價,選擇采用NIHSS進行,滿分為42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選擇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的焦慮情緒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分數越低說明患者的焦慮情緒越輕[3]。
通過統計學軟件IBM SPSS25.0對所有統計學數據進行檢驗和驗證。文中關于單總體數據或雙總體數據均通過應用t檢驗(Student's test),并通過以平均數±標準差(±s)作表示;以P<0.05表示數據之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否則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3/30),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00%(10/30),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0.00%(27/30),對照組為66.67%(20/30),P<0.05;經過不同護理以后,觀察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SAS評分也明顯比對照組更優(yōu),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詳情請參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和SAS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和SAS比較(±s,分)
項目 n HINSS SAS觀察組 30 8.74±3.25 34.05±5.44對照組 30 16.56±2.78 41.25±5.05 t/10.0150 5.3129 P/ 0.0000<0.05 0.0000<0.05
臨床研究調查得出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是普通人的2倍以上,因此對患者產生的影響巨大。腦卒中患者出現腦神經功能受損,這樣就會使患者出現記憶力、思維能力和智力減退,使患者面臨著巨大的心理負擔,因此也對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和家庭幸福指數產生影響,綜合作用促使患者的焦慮情緒加重。本文主要分析通過綜合護理對患者的心理抑郁程度和患者的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心理抑郁程度比對照組更低,能夠證明綜合護理干預所取得的效果。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通過綜合護理手段進行干預能夠幫助患者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升整體滿意度,對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狀況和不良的情緒,是一種良好的護理干預,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