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素養(yǎng)是發(fā)展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手段與途徑,然而作為科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忽視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把握文本,影響學生對學科教學資源文本的正確理解、應用及其評價。因此,教師應采用外顯學科視角,形成認識思路;驅動認識沖動,溯源問題本質;融通三重表征,培育高階思維等策略,引導學生從化學學科特質的視角,閱讀化學教學資源文本內容,形成正確的理解,增強文本使用效益。
關鍵詞:閱讀;文本;化學;策略
閱讀是發(fā)展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國際經濟合作和發(fā)展組織發(fā)起的PISA測試將閱讀素養(yǎng)列為該測試三大素養(yǎng)之一,并在2018年將閱讀素養(yǎng)界定為“為達到個人目標,增長知識和發(fā)展個人潛能及參與社會活動而對文本的理解、使用、評價、反思和參與的能力”。此概念充分體現了閱讀的價值取向以及閱讀的途徑,為化學科指導學生開展有效閱讀教學活動提供了借鑒意義。
作為自然學科重要組成部分的化學學科,其使用的教材和科普性文本中存在大量自然規(guī)律、科學結論、定理以及非連續(xù)性圖表。如何引導學生從化學學科特質的角度對此進行科學品讀,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學科觀點或認識,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以上思考,本文在實踐的基礎上對此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外顯學科視角,形成認識思路
化學教材由于受篇幅等因素的影響,不可能對所有的知識產生背景、形成過程等作出贅述,常以命題式的結論呈現。因此,指導學生閱讀化學文本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科知識和經驗,對教材中固化的學科文本知識提出自己的理解,并通過師生間、生生間以及人與文本間的交流互動,逐漸清晰對教材文本知識的科學認識思路,養(yǎng)成以學科的視角看待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
氧氣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種化學物質,在學習化學之前,都是以科普形式了解該物質,所獲取的知識是碎片化的,難以形成系統(tǒng)化的認識。為了讓學生能從學科的角度對氧氣有全面認識,教師可在其閱讀的基礎上,要求運用思維導圖等工具將氧氣相關信息盡可能多地羅列出來,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補充,完善有關氧氣的信息資料,豐富對氧氣的認識。此時,學生更多的是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不會產生具有可遷移的認知價值。因此,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剛才整理的信息資料再加工,可要求學生按氧氣具有的性質、價值、認識方法對列舉的信息分類,并通過追問的形式讓學生明確認識氧氣的思路,進一步清晰物質性質決定物質用途、物質用途反映物質性質的學科思想。這樣梳理不是對氧氣事實性知識簡單的重復,而是利用更上位的概念對知識進行統(tǒng)攝,有助于學生形成觀念性的認識,為今后學習奠定認識物質的范例。
二、驅動認識沖動,溯源問題本質
學生對于閱讀化學規(guī)律和原理,往往會忽視其適用的條件或應用范圍。實踐證明這種淺層閱讀無法通過多次閱讀或教師講解得以有效解決。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教師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用所閱讀材料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產生解釋困難,可這種困難又容易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求問題根源的欲望,使學生始終保持悱憤狀態(tài),激活尋根問鼎的動力源。
化學之所以能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正是由于引入化學實驗和定量測定。對于初學化學的九年級學生而言,雖然學習了數學、物理等理科知識,但是還很難從量的角度建立起對物質的認識。究其根源就是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注重引導學生從量的視角認識物質及其組成。縱觀教材內容,發(fā)現編寫者在起始章節(jié)就開始滲透定量思想,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中一方面以半定量的形式研究空氣成分,另一方面以對比形式呈現物質在氧氣濃度不同狀態(tài)下的燃燒現象。因此,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應采用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先行閱讀教材內容,體會化學科定量研究的重要意義。
例如,探究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可設置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教材中的實驗是如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如何獲得這些數據,并對獲得數據做何處理?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閱讀活動時,隨著問題逐步解決,深刻理解實驗中的測定原理,同時感知定量在研究物質組成的重要作用。
三、融通三重表征,培育高階思維
“宏觀現象——微觀解釋——符號表征”是化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特有的思維方式。在這三者中,化學符號系統(tǒng)掌握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化學科學習的質量。在義務教育階段,由于化學科教師對該階段的化學科啟蒙性認識不到位,在化學符號系統(tǒng)教學中很容易出現教師以自己思維代替學生思維,認為元素、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初始階段化學符號過于簡單,只需通過教師稍微講解,學生熟記就能達到掌握層次。這種理想化的教學,其結果往往造成學生將化學科看成是新的一門外語學科,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違背課程改革初衷。人教版把元素、化學式與化合價、化學方程式等符號系統(tǒng)放在“我們周圍的空氣”“分子和原子”教學之后,從教材編寫意圖看,編者依然按照學科思維方式編排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學習內容時,應緊緊圍繞這一主線,合理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其身邊存在的各種元素、物質、變化等。提供與之相對應的微觀示意圖資源,讓學生利用這些教學資源進行交流,在相互交流中體會物質的組成與變化特點。要求學生將體會到的物質組成與變化用最簡約的方式表達出來,感受運用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表達的簡約美。
四、結語
總之,讓學生從化學視角閱讀教學資源中的文本內容,可促進其在理解、評價、使用過程中形成學科能力,提升學科素養(yǎng)。
注: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立項專項課題“基于發(fā)展學生政治認同的高中政治鄉(xiāng)土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課題編號:FJJGZX19-03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俞向軍,宋乃慶,王雁玲.PISA2018閱讀素養(yǎng)測試內容變化與對我國語文閱讀教學的借鑒[J].比較教育研究,2017(5).
[2]甘成秋.基于任務分析的化學方程式整體化教學[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7).
[3]楊梓生,吳菊華.高中必修化學“離子方程式”教學:現狀、策略與案例分析[J].化學教學,2017(8).
[4]徐依妮.高中生如何在化學學習中培養(yǎng)自身的閱讀能力[J].農家參謀,2017(13).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