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艷
黃金自古以來就受到人類的喜愛,中國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時期有了金器,金器在歷史文物中占據(jù)重要位置,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黑龍江省博物館藏金器以金代金器為主,其他時期金器數(shù)量較少。
小金佛(圖1)
1988年7月,黑龍江省寧安縣渤海鎮(zhèn)西地村農(nóng)民在趟菜地時發(fā)現(xiàn)一尊小金佛。小金佛,唐渤海,立式,身高5、肩寬1.15、插柱高2厘米,重49.3克。佛像站于蓮花托上,蓮花托下是一長約2厘米的蓮花莖形插柱。佛像頭頂發(fā)髻,面相祥和,雙眼微閉。全身穿戴齊整,上穿僧支,下穿豎褶褲,著偏衫式袈裟,袈裟裹身。右手作旃檀式揚起,左手提凈水瓶。這件小金佛是目前在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上京城遺址內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尊純金佛造像,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舍利函(圖2)
1997年8月25日,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zhèn)白廟子村村民在修路挖邊溝時,在一農(nóng)舍院墻腳下發(fā)現(xiàn)一處由玄武巖拼合而成的長方形穴室,內有一長方形銅盒,一個破裂的玉石小罐,一些絲織物腐塊、金絲線,一些腐爛的漆片和木質品。
圖1 唐渤海 小金佛
圖5 金 金鳳凰
這是一組完整的舍利函,唐渤海,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上京城遺址出土。舍利函一共七層,最外層為石函;第二層為深紫色漆函,漆函破壞較嚴重;第三層為銅函,長14.5、寬8.8、高8.0厘米;第四層為鎏金銅函,長13.0、寬8.5、高6.6厘米;第五層為銀函,長9.2、寬5.6、高5.0厘米;第六層為金函,長8.3、寬5.3、高4.2厘米,重139克。金函函體呈長方形,盝頂式函蓋,通體光素無紋;第七層為琉璃長頸瓶。金函內有100多塊翡翠色琉璃碎片,在琉璃碎片中摻有乳黃色舍利子。琉璃碎片經(jīng)整理修復,知其為琉璃長頸瓶。從銅函到琉璃瓶皆以絲織品包裹,剛出土時,金函底部和蓋上尚有網(wǎng)狀絲織物。館內保存舍利函為第三層至第六層。
圖3 遼 契丹文“敕宜速”金牌
圖2 唐渤海 舍利函
契丹文“敕宜速”金牌(圖3)
1973年,在黑龍江省伊春市大豐區(qū)橫山屯發(fā)現(xiàn)了一面裹在絲綢和金箔里的金牌,只可惜這件金牌后被人切割成數(shù)塊,最后只追回其中的四塊。
圖4 金 盤花金帶
從現(xiàn)今殘存的金牌現(xiàn)狀和當時發(fā)現(xiàn)者提供的資料可知:黑龍江省博物館藏的這件金牌應是圓角長方形金板狀,縱21、橫6.6、厚0.3厘米,殘重185.77克,含金量90%。金牌上方從圓角處橫切一刀;下部縱向中線處豎切一刀,右側缺損不在,左側部分則被橫切成三塊,一塊上雙鉤陰刻形如“主”字的上半部分,一塊雙鉤陰刻形如“主”字的下半部分,另有一塊則雙鉤陰刻契丹文“□□”兩字的的左半部分。金牌光亮耀目,背面光素無紋。此金牌是用于傳遞重要政令或緊急軍情的憑信物,《契丹國志》記載:“會使者以金牌至,遂擒斬耶律明,帝尋亦至,陳王蕭孝友等皆坐誅?!?/p>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的這件金牌的具體年代,有研究者認為其屬遼代,但亦有認為其屬金代,本文認為其屬遼代。
盤花金帶銙(圖4)
1963年5月,在黑龍江省阿城縣半拉城子,農(nóng)民挖土時發(fā)現(xiàn)一組金帶和一件金鳳凰飾件。
金鳳凰(圖5)
金鳳凰,金代,身長5、高3.5厘米,重6.98克,含金量70%,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半拉城子出土。金鳳凰是用兩片金片經(jīng)過錘、鏤空等工藝制作而成,鳳凰展翅欲飛,昂首翹望,鳳冠如祥云,鳳目圓睜,鉤喙銜一固定金環(huán),尾部和足部各有固定金絲,三排鏤空尾羽。此件金鳳凰可能是貴婦鳳冠上飾件。
金握(圖6)
“握”,亦稱“手握”或“握手”,指古代喪葬習俗中死者手中所握的形制較小的一種隨葬品?!夺屆め寙手啤吩疲骸拔?,以物著尸手中,使握之也?!?/p>
本文所介紹的金握乃是出自于譽有“北方馬王堆”之稱的金代齊國王墓,此墓乃男女合葬墓,男墓主人——齊國王完顏晏的左右手中各有一塊梯形金握,最長4.4、最寬1.5厘米,含金量為96.6%,左手金握重68.9克,右手金握重85.9克,下底面上縱向陰刻“八十”兩字?!鞍耸笔峭觐侁绦鹤映绲赖谋久?,因其祖父80歲得此孫,故而有此名。此金握當為崇道所放,包含著生者對逝者的懷念和希望逝去的父親握金而去永享富貴。
1988年5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qū)巨源鄉(xiāng)城子村的村民挖到一座石槨木棺墓,經(jīng)過考證,該墓是金代齊國王完顏晏夫婦合葬墓。完顏晏(?~1162),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堂弟,生前拜太尉、齊國王。此墓為男女合葬土坑豎穴石槨木棺墓,男女墓主人出土時身著的鞋襪服飾基本完整,齊國王墓所出土的絲織品服飾,填補了中國金代服飾史的空白,被譽為“北方馬王堆”。
圖7 金 赤金紅瑪瑙項鏈
圖6 金 金握
圖9 金 嵌寶慈菇葉金耳飾
圖10 金 橡果金耳飾
圖8 金 八角竹節(jié)形金環(huán)飾(金鈿窠)
圖11 金 嵌寶葵花金耳飾
圖16 金 “上京香家”款金手鐲
圖12 金 花蕾金耳飾
圖14 金 鑲寶石金耳飾
圖13 金 金鑲玉綬帶鳥耳飾
圖18 金 金帽頂?shù)鬃?/p>
圖15 金 鑲瑪瑙金耳飾
赤金紅瑪瑙項鏈(圖7)
赤金紅瑪瑙項鏈,金代,總長63厘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巨源鄉(xiāng)金代齊國王墓出土,戴于女墓主人脖頸處。赤金紅瑪瑙項鏈是一串三層項鏈,每層由四個金絲管和五個紅瑪瑙管交錯串連,三層共有十二節(jié)金絲管和十五節(jié)紅瑪瑙管(其中一節(jié)折為兩段)。
八角竹節(jié)形金環(huán)飾(金鈿窠)(圖8)
八角竹節(jié)形金環(huán)飾(金鈿窠),金代,一對,外徑4.7、內徑3.6厘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巨源鄉(xiāng)金代齊國王墓出土。金八角竹節(jié)形環(huán)飾出土時固定于女墓主人冠帽背面帽沿兩側,垂腳系于環(huán)上。金八角竹節(jié)形環(huán)飾,內圓外八角,由八段竹節(jié)相連而成,竹節(jié)底平、面圓鼓、內中空,每個竹節(jié)上有一嫩竹葉。白玉帶”,現(xiàn)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院,其上配有一對金環(huán),其外形呈八角竹節(jié)形,空心,底平,面圓鼓,玉帶上的這對金環(huán)和黑龍江省博物館藏的“八角竹節(jié)形金環(huán)飾”極其相似。
嵌寶慈菇葉金耳飾(圖9)
嵌寶慈菇葉金耳飾,金代,一對,高3.85、寬2.45厘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巨源鄉(xiāng)金代齊國王墓出土,位于女墓主人兩耳下方。此耳飾整體似一片慈菇葉,金質底托主要采用掐絲工藝制作,中心處圓形底座內嵌珍珠,該耳飾出土時左耳所嵌珍珠尚在,右耳珍珠已分層殘脫。其外周是三片桃花瓣形底座,內嵌綠松石,三片花瓣間隙處以掐絲卷草紋相連。齊國王墓中,除女墓主人戴有耳飾,男墓主人——齊國王雙耳下方的枕面上亦有一對金耳飾。
橡果金耳飾(圖10)
圖17 金 金花串飾
橡果金耳飾,金代,一只,長3.8、寬3.1、厚1.4厘米,黑龍江省綏濱縣奧里米古城征集。耳飾主體為兩枚縱向排列的橡果,每枚橡果原有五片橡樹葉相襯,現(xiàn)一殘存三葉,一殘存四葉。此耳飾工藝精湛,紋飾精美。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金代金耳飾: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新香坊金墓出土的“嵌寶葵花金耳飾”(圖11)、“花蕾金耳飾”(圖12)、“金鑲玉綬帶鳥耳飾”(圖13),黑龍江省綏濱縣綏濱高力城子出土的“鑲寶石金耳飾”(圖14)、“鑲瑪瑙金耳飾”(圖15)等。
“上京香家”款金手鐲(圖16)
“上京香家”款金手鐲,金代,直徑6.7厘米,重114.23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出土。手鐲圓形,開口,平直,外壁光素無紋,內壁刻有“上京香家”戳記。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金上京會寧府遺址還出土過“上京翟家”款銀手鐲和“邢家記”款銀手鐲等金銀器,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金上京金銀手工業(yè)的發(fā)達。
金花串飾,金代,82件,直徑1.42、高2厘米,黑龍江省綏濱中興金代墓群出土。金花用金箔錘制成,呈蘑菇傘形,七瓣蓮花,其頂端有孔。
圖19 金 金佩鈴
圖20 金 六曲葵花鎏金銀盞
從《黑龍江畔綏濱中興古城和金代墓群》一文可知,三號墓、四號墓和五號墓在同一封土內,從隨葬品推測,三號墓主人是金代貴族,四號墓主人是三號貴族妻妾,五號墓主人是侍衛(wèi)。金花串飾出土于三號墓,三號墓規(guī)模最大,隨葬品十分豪華,金列鞢、金花和鎏金銀鞍飾等皆出自于此墓。
金帽頂?shù)鬃▓D18)
金帽頂?shù)鬃鸫?,底?.2、圓柱徑1.7、通高2.3厘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新香坊金墓出土。此金帽頂?shù)鬃稳绮菝?,在帽頂中間有一延伸出的嵌物空心矮圓柱。底座圓形隆起表面均勻分布隆起八片花瓣,每片花瓣上有一朵梅花和均勻排列的花絲,兩片花瓣間隙處同樣有一朵梅花,邊緣處均勻分布五對用于固定的兩個小孔。
金佩鈴(圖19)
金佩鈴,金代,通長39.8厘米,重32.42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新香坊金墓出土。佩鈴上部是小圓環(huán),中間是長鏈,長鏈在尾端分成兩股,下方連接兩個小圓環(huán),圓環(huán)上掛著兩個鐘形佩鈴,佩鈴口沿處鉆有兩孔,一中空細圓柱橫穿而過,佩鈴外壁上鏨刻卷草紋。
六曲葵花鎏金銀盞(圖20)
六曲葵花鎏金銀盞,金代,口徑9.5、足徑3.8、高3.8厘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新香坊金墓出土。此盞是飲具,六曲葵花式,敞口,弧腹,圈足。此盞形似一朵綻放的秋葵花,圈足似是秋葵花的花蒂,外墻鎏金,飾一周花瓣紋;花蒂上盛開著一朵秋葵花,六曲花瓣,花瓣邊緣鎏金、疊壓,每一片花瓣的邊緣均飾花葉紋;花心處是六小片花瓣承托著凸起的花蕊。
六曲葵花鎏金銀盞,“金花銀盞”,器形秀美,線條流暢,紋飾精致,采用了焊接、錘、鎏金等金銀器加工技法,工藝精湛。
圖21 清 雙龍牡丹金釵
圖23 清末 福壽如意金扁方
在宋代金銀器中,金銀盞占據(jù)著一定數(shù)量。在各類金銀盞中,又以花瓣形多曲金銀盞為多,其花瓣的形狀有葵花形、荷花形、菱花形等,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的南宋“花卉紋金碗”,安徽省博物院藏南宋“葵花形金盞”,彭州博物館藏宋代“葵口六曲銀盞”。
雙龍牡丹金釵(圖21)
雙龍牡丹金釵,清代,長15.6、寬2.4厘米,重23.4克。此釵造型是折股釵的變體,始于元代。釵首頂端是朵牡丹花,其下方釵柄是兩條盤旋扭曲的龍,龍身下方是卷草紋,再下方是長針狀釵柄。
圖22 清末 禪杖形金簪
圖24 近代 鄂溫克族壽字鍍金銀流蘇
圖25 近代 鄂溫克族蝙蝠鍍金銀簪
禪杖形金簪(圖22)
禪杖形金簪,清末,通長18.6厘米,重23.69克,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qū)富明阿墓出土。簪呈禪杖形,簪頭由三部分組成,頂部為一略有殘損的束腰小葫蘆;中部為六個金絲卷成的如意云頭,兩兩相對,每個如意云頭中掛有小金環(huán),振之發(fā)聲;下部為蓮花寶座。
富明阿(1805~1882),清璦琿漢軍正白旗,清末著名將領,本姓袁,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的后人。富明阿早年從軍,先后授驍騎校、參領、管帶、寧古塔副都統(tǒng)、漢軍正紅旗都統(tǒng)、江寧將軍、吉林將軍等職。
福壽如意紋金扁方(圖23)
福壽如意紋金扁方,清末,長15.1、寬1.9、厚0.1厘米,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qū)富明阿墓出土。扁方尾端呈半圓舌形,首端反卷成空柱狀,圓柱上橫臥一只蝙蝠。緊靠扁方頭部有一鏨刻寶相花,花心為鏨刻團壽字,四周襯以點狀線構成的如意云紋??拷捕颂帲幸痪€刻飛翔的蝙蝠,四周襯以點狀線組成的如意云紋,圖案整體紋飾寓意福壽如意。扁方背面有“足金”二字陰刻款。
鄂溫克族壽字鍍金銀流蘇(圖24)
鄂溫克族壽字鍍金銀流蘇,近代,長18、寬9.5厘米。流蘇主體是一長壽字,左右各有一只蝙蝠,配如意云頭紋邊飾,其下以S形銀環(huán)為鏈,下墜三串穗飾,穗上有竹葉、雙錢、花骨朵、盤長結等小配飾。
鄂溫克族蝙蝠鍍金銀簪(圖25)
鄂溫克族蝙蝠鍍金銀簪,近代,通長19.7厘米。簪子整體造型類似撓癢癢耙,簪首彎曲,其上是一倒懸蝙蝠。緊靠簪首的簪柄長8.5、寬0.8厘米,其上是十組竹、梅等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