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伙根 龐佳
圖2 明 云頭金釵背面銘文
中國古代金銀器有著近3000年的發(fā)展歷史,從最初商代小型的黃金飾品到明清時期造型多樣、紋飾繁縟的金銀飾品和器皿,每個時期的金銀器制造工藝都有其突出特點。其中明代金銀器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發(fā)展時期,其藝術風格雖仍不失生動古樸,但類型與樣式明顯增多,逐漸向精致繁縟發(fā)展。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有數(shù)百件古代金銀器,其中明代金銀器具有一定特色,種類主要包括飾品和器皿,另有少量金箔與銀錠。本文主要對簪釵、耳環(huán)一類飾品進行賞析。
云頭金釵(瀛洲學士圖金掩鬢)
重慶江北大竹林明墓出土,長16.4、釵首寬6.5厘米。釵首呈朵云形,正面精心雕琢出亭臺樓閣場景,其中虹橋、人馬、樹木、花草清晰可辨(圖1),背面刻有七律“三學士詩”一首曰:“冠世文章絕等倫,瀛洲學士盛時人。玉堂金馬聲名舊,明月清風氣象新。閬苑朝回春滿袖,宮壺醉后筆如神。平生自是承恩重,每賜金蓮出禁宸?!痹姾笥兴木漤炘~:“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長生不老年年在,松柏同歲萬萬春。”末署“歲在戊申仲冬吉日造”(圖2)。
釵首構圖設計精巧,揚之水結合銘文稱其為“瀛洲學士圖”,認為其源自《新唐書》卷一百二《褚亮傳》中提到的唐太宗為秦王時在秦王府設十八學士的故事,閻立本還曾奉命作《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作贊,一時成為盛事?!板迣W士圖”在元明時期成為工藝品中的流行題材,或為樣式圖之一。云朵造型的釵和簪,明代又稱掩鬢,插戴在兩鬢,因此一般都是成對出現(xiàn),如湖北鐘祥梁莊王夫婦墓(圖3)、江西南城明益莊王夫婦墓、浙江余杭超山明石槨墓(圖4)等都出土有成對的金掩鬢,故該金釵又可稱為瀛洲學士圖金掩鬢。
圖1 明 云頭金釵
圖3 明 鑲寶玉金掩鬢湖北鐘祥明梁莊王夫婦合葬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重慶北部新區(qū)大竹林一帶發(fā)現(xiàn)有蹇義神道碑和碑亭,結合文獻記載,一般認為是明初官至吏部尚書的蹇義及其家族墓地所在(吏部尚書又稱天官,此地俗稱“天官墳”)。蹇義(1363~1435),重慶巴縣人,字宜之,明初歷仕五朝(洪武至宣德)而不倒,累官至吏部尚書、少師,是明代地位最高的重慶籍官員之一,《明史》有傳記載。出土云頭金釵的明墓位于“天官墳”附近,墓主人很可能是蹇氏家族的女眷,釵銘末署“戊申”年款,簡報推斷其為明宣德三年(1428),是年蹇義開始退居“二線”即“隨宣宗巡邊,還,詔輟吏部尚書職務”,釵銘寓意或與此有關。
云頭金釵工精藝巧,不僅圖案出自典故,且又以銘文進行提點,再加上有明確紀年,或出于顯宦之家,是明代首飾中難得的精品。
鑲珍珠松石金耳環(huán)
圖5 明 鑲珍珠綠松石金耳環(huán)
圖6 明 鑲珍珠綠松石金耳環(huán)湖北鐘祥明梁莊王夫婦合葬墓出土
圖7 明 鑲珍珠寶石金耳環(huán)江西南城明益莊王夫婦合葬墓出土江西省博物館供圖
圖8 明 鑲綠松石金耳環(huán)
圖9 明 瓜棱葫蘆形金耳環(huán)
圖10 明 葫蘆形金耳環(huán)江西崇仁明程瑞墓出土
圖11 明 瓜棱葫蘆形金耳環(huán)廣東普寧明墓出土 廣東省博物館供圖
圖12 明 光素葫蘆形金耳環(huán)
成都羊子山明墓出土,通長9.3厘米。耳環(huán)系由金絲左右盤繞成形,頂端穿有3顆珍珠,1件荷葉形綠松石飾,環(huán)腳彎曲近直(圖5)。此物原定名為金釵,后改名為金簪,查明代金簪中似無此類簪頭造型,而湖北鐘祥明梁莊王夫婦合葬墓、江西南城明益莊王夫婦合葬墓分別出土有2件鑲珠寶金耳環(huán),其造型及鑲嵌物與此物十分相近,如頂端均呈倒“丫”字形,鑲有綠松石、珍珠等寶玉石,唯綠松石形狀和珍珠數(shù)量有所差別(圖6、圖7)。梁莊王夫婦合葬墓和益莊王夫婦合葬墓出土金耳環(huán)上的綠松石均為三角形狀,珍珠分別為1顆和4顆,而館藏所穿綠松石為荷葉形,珍珠為3顆。因此,我們認為此物應是耳環(huán)而非簪,環(huán)腳彎曲近直可能是后期人力所為,館藏另有一對出土于重慶江北大竹林明墓的鑲綠松石金耳環(huán)(圖8),與湖北鐘祥梁莊王夫婦合葬墓所出極為相似,亦是一佐證。揚之水稱此類金耳環(huán)為金鑲寶八珠耳環(huán),也有學者據(jù)《大明會典》稱之為金腳四珠環(huán),出土金耳環(huán)鑲嵌珍珠數(shù)量有所不同或是有所遺失。
葫蘆形金耳環(huán)
葫蘆形耳環(huán)承自元代,是明代耳環(huán)中最流行的樣式,其造型基本一致即環(huán)腳彎曲近鉤形,頂端為葫蘆形,葫蘆上覆瓜葉,中間二珠相連,底部多由瓜葉托底,葫蘆有素面與瓜棱、實心與空心等區(qū)別。館藏明代葫蘆形金耳環(huán)有3件,其一為瓜棱形葫蘆,四川廣漢西外鄉(xiāng)金谷堆明墓出土,通長約3厘米,葫蘆頂覆荷葉形金葉(圖9),其金葉形狀與江西崇仁明程瑞墓出土葫蘆形金耳環(huán)相似(圖10),瓜棱形葫蘆與廣東普寧明墓出土葫蘆形金耳環(huán)接近(圖11)。其二為一對,重慶九龍坡區(qū)人和鄉(xiāng)新政村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劉蹇氏墓出土,通長8.5厘米,葫蘆光素無紋,頂覆四片金葉,金葉葉脈清晰可見,每片金葉上立有一金珠,底部呈六瓣花形,中有一金珠若花蕊(圖12)。這對葫蘆形金耳環(huán)制作精致,成色足,形體較大,顯非平常人家所有。劉蹇氏為“誥封宜人”,丈夫劉臺官至明廣東布政使司左參政,劉臺父劉規(guī)、兄劉春都曾官至明禮部尚書,劉春《明史》有傳記載。劉蹇氏娘家則是重慶明初顯赫一時的蹇氏家族,其曾祖父即前文所述蹇義,官至吏部尚書,祖父是蹇義第三子蹇蕓,國子生,父親蹇霆曾任監(jiān)察御史??梢妱?、蹇二姓均是當時重慶的名門望族,身份尊貴。
圖4 明 樓閣人物圖金掩鬢浙江余杭超山明石槨墓出土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所藏明代金銀器的數(shù)量和種類雖均不多,但卻不乏云頭金釵這樣的精品,特別是一些年代明確的器物為我們研究明代金銀器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從工藝上來看,館藏明代金銀器的制作采用了范鑄、錘、鎏金、鏨刻、鐫鏤、焊接等傳統(tǒng)技法。值得注意的是,制作工藝雖多是繼承傳統(tǒng)技法,但也有所創(chuàng)新,比如葫蘆形金耳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