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建平
金銀器從其開始出現,便主要是社會上層,特別是朝廷和皇族享用的高檔物品,是其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同時,又作為一種特殊工藝,金銀器的雕飾與加工,既與上流時尚審美意趣密切相關,也是皇家和貴族需求的反映。
明代文化發(fā)展的總勢趨于保守。其金銀器制作一改唐宋以來或豐滿富麗、生機勃勃,或清秀典雅,意趣恬淡風格,而越來越趨于華麗、濃艷,宮廷氣息愈來愈濃厚。而且工藝高超,造型奇巧,采用錘打、焊接、鏤雕、塹刻、掐絲、累絲、鑲嵌等多種技法。特別是累絲工藝、鑲嵌工藝在明代發(fā)展到了極致。這些特點在明代江西藩王出土的金銀首飾中都得以表現。
1368年,朱元璋結束了元末以來的戰(zhàn)亂,建立了大明王朝。明王朝為鞏固皇帝集權而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之一——列爵封藩,此制度終明一世相沿無改。其中,明代封于江西的藩王主要有三大系:永樂元年(1403),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權(寧獻王)改封南昌府治南昌,五世五王,是為寧藩王系;正統(tǒng)元年(1436),明仁宗朱高熾第七子朱瞻(淮靖王)改封饒州府治鄱陽,傳八世九王,是為淮藩王系;弘治八年(1495),明憲宗朱見深第四子朱檳(益端王)就藩建昌府治南城,七世八王,是為益藩王系。建國以來,通過搶救性發(fā)掘,明代江西藩王墓文物大量出土,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以其金銀首飾絢麗多姿而領風騷。
首飾中發(fā)飾的品種最為豐富。明代男女將長發(fā)總束頭頂,以笄、簪、釵等將盤起的發(fā)髻固定在頭上。明代婦人還沿襲前代喜作假髻的傳統(tǒng),髻的出現,使得各種發(fā)飾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組合關系,品種逐漸增多。首飾的插戴之滿成為明代女子的裝束特點。精美的發(fā)飾裝飾在女子挽起的高髻上,珠光寶氣、風姿綽約,充分展示了東方女性婀娜多姿的風韻。下面讓我們一起漫步于歷史長廊中,欣賞明代江西藩王的金銀頭飾。
1.銜珠金鳳簪(圖1)
通高27、鳳長10、鳳高7厘米
1980年江西省南城縣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益宣王朱翊鈏夫婦墓繼妃孫氏棺出土
1對2支
《明會典》記載明代皇妃、親王妃、公主的禮服為大衫霞帔,戴九翟冠,冠頂插金鳳一對,口銜珠結。鳳凰是百鳥之王,據說它能給人帶來幸福、美好、光明。漢代東方朔《靈棋經》曰:“鳳凰銜珠,來集庭隅。福為我致,禍為我除?!兵P凰銜珠的形象,寓意鳳鳥筑巢,準備育雛,象征多子多孫。
2.累絲金鳳簪(圖2)
通高22.5、鳳長8.5、高8、厚1.4 厘米
1972年江西省南城縣明嘉靖十九年(1540)益端王夫婦墓彭妃棺內出土
1對2支
金簪作鳳形,鳳簪除鳳頭用金片成型外,全身都采用累絲法制成,玲瓏剔透。金鳳展翅挺胸,足踏祥云,頸、胸、腹、腿等部分的外表用細如發(fā)絲的金線制成長長的羽毛,排列整齊。碩大美麗的五根尾羽從體后回旋向上而前翻卷,及于頭部,成為金鳳的主要部分之一,使鳳鳥雋雅秀美的鳳尾具有一種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腳趾有力地抓于用金絲累織而成的云形體上。云體下為簪足,簪腳上分別鏨刻“銀作局永樂貳拾貳年拾月內成造玖成色金貳兩外焊貳分”24字銘文。
圖2 累絲金鳳簪
明代是金銀器空前發(fā)展的一個鼎盛時期,因為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下,只允許宮廷皇室、親王貴族大量使用金銀器,并專門設立銀作局監(jiān)管。集中全國各地能工巧匠,“更番赴京輸作”,使手工藝特別是金銀制作出現繁榮發(fā)達的局面。許多制金工藝高手,融合南北技藝,制造出精美絕倫、華彩耀眼的金銀藝術佳品。而各地親王和異姓王公貴族所用金銀器,也多出自“輸作”制度下宮廷制作。像這件由南城益端王朱檳夫婦墓出土,鏨刻有“銀作局永樂貳拾貳年拾月內成造玖成色金貳兩外焊貳分”銘文的金鳳簪就是由內廷打造之后賜予王妃的。制作纖細秀麗、巧奪天工,幾乎全部以累絲制成,極為精致,堪稱永樂年間皇家金銀器工藝成就的代表之作。
揚之水在《奢華之色》中贊道:“這里累絲的運鑷便如運筆,要須熟練的造型技藝以及平填、攢焊等諸般細微處的一絲不茍,方能成就它的玲瓏工致和運托風舉的婉然與翩然?!?/p>
3.錘鍱鳳頭金簪 (圖3)
通高20.2、鳳長6.3、高4厘米
1958年江西省南城縣明益莊王朱厚燁夫婦墓出土
1對2支
圖1 銜珠金鳳簪
圖3 錘鳳頭金簪
圖5 (三聯)樓閣金簪之一
圖6 樓閣金簪之二
圖4 鏤刻雙鳳穿花金掩鬢
圖9 樓閣金簪之五
圖8 (雙層)樓閣金簪之四
圖7 樓閣金簪之三
4.鏤刻雙鳳穿花金掩鬢(圖4)
通長16.1、寬6.7厘米
1952年江西省南昌縣明輔國將軍朱拱祿夫婦墓出土
1對 2支
金掩鬢鬢頭呈朵云狀,為底面二層扣合而成。底板上沿著如意云狀形邊沿鏨刻一周點線紋,上片為鏤空雙鳳穿花紋,用金絲固定在底板上,掩鬢腳作扁弧狀。
從這些簪釵頭飾可看出,鳳紋成為王室裝飾的主要圖紋。鸞為傳說中的鳳凰。根據禮制,明代規(guī)定只有皇家能使用龍鳳圖形,其他臣民非受恩寵,不得逾制。鳳凰是中國先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是人們心目中納福迎祥的吉瑞之鳥。明代的鳳紋已成一種特定的形式,由錦雞的頭,鸚鵡的嘴,鴛鴦的身子,仙鶴的腿,大鵬的翅膀,孔雀的尾組成。鳳紋表現手法多,有坐鳳、立鳳、飛鳳、團鳳等,形式感強,表現力豐富,洋溢著勃勃生機,被譽為“美”的化身。它的出現,預兆天下太平,人們認為它能帶來光明,讓祥瑞降臨于世,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1958年南城明益莊王朱厚燁墓出土的9件樓閣人物金簪,有頂簪、挑心、掩鬢等,精美絕倫。這些金簪上的金縷樓閣式宮殿,有單層的,也有兩層或三層的,或一棟、二棟或三棟連排,在一二寸見方的范圍內以金片、金絲制成層樓高閣,外繞樹木,內設神殿,殿內有仙鹿白鶴,一些不及米粒大的男女人物也都是神態(tài)栩栩,真是巧奪天工。
5.(三聯)樓閣金簪之一(圖5)
通高11.7、樓高樓寬各9、厚2、簪腳長9厘米
1958年江西省南城縣明萬歷十八年(1590)益莊王夫婦墓萬妃棺內出土
圖10 鑲寶石鳳首金簪
圖11 云頭鳳紋鑲寶石金掩鬢
圖12 鑲寶石王母駕鸞金挑心
圖13 雙龍“福壽”鑲寶石金掩鬢
圖14 鑲寶石嵌白玉仙人金鈿
樓閣金簪,簪頭為三座樓閣并列相聯而呈弧彎排列式,花絲背底。樓閣有上下兩層,重檐九脊頂,下層正面闊三間,兩側各一間,正中間有一踏步,兩邊圍繞勾欄。各間內均有一尊女造像,居中的手捧圭狀物,左右兩邊一尊掩袖拱手,一尊雙手抱物,物體輪廓不清。上層一間,前邊有勾欄。這種樓閣式金簪,造型奇特,實屬罕見。
6.樓閣金簪之二 (圖6)
通高8.5、通長15、樓高5.5、底面長9、底寬4.8、簪腳長12.5厘米
1958年江西省南城縣明萬歷十八年(1590)益莊王夫婦墓萬妃棺內出土
金簪造型為一閣一亭前后并立相連。周圍飾以勾欄、仙草圍繞,花絲底座。前為一閣,采用攢尖、廡殿、歇山組合而成的重檐九脊寶珠頂,閣中有一造像卓然中立,衣帶飄揚,左右各一人持扇侍立;閣周有白鶴二只,展翅欲飛,瑞鹿一只,昂首而立,侍者1人,兩手內讓。閣后為重檐方攢尖六角亭,六面為花窗欄,亭中設椅,一人向右側臥其上。亭四門外各有侍者造像一尊,或持物守候,或垂手而立。底為祥云、瑞鳳,巧妙地與簪腳連為一體,造型優(yōu)美,刻畫生動。
7.樓閣金簪之三(圖7)
高者通高18.7、樓高7.5、寬3 厘米
1958 年江西省南城縣萬歷十八年(1590)益莊王墓萬妃棺出土
這兩件金簪器形相同,為豎式朵云相對形,花絲背底。閣有上下兩層,重檐九脊頂,下層闊三間,正中一間有踏步,兩邊有勾欄。各間內均有一尊造像,居中的捧圭,左右兩邊一尊掩袖拱手,一尊雙手抱物,物體輪廓不清楚。上層一間,前邊有勾欄。
8.(雙層)樓閣金簪之四(圖8)
高者通高12.5、寬5.5、厚3厘米
這兩件金簪器形相同,為橫式朵云相對形,花絲背底。閣有上下兩層,重檐九脊頂,下層闊三間,兩側各一間,正中一間有踏步,兩邊有勾欄,各間內均有一尊造像。其中一簪居中造像側座向右,右手執(zhí)筆,右膝上有一圓形物;其右有一童子屈身向前狀,再右側一尊輪廓不清,其左一尊雙手舉物,再左側一尊輪廓不清。另一簪居中一尊右側坐女造像,其右為侍女捧盒,再右之侍女捧物輪廓不清;其左為手執(zhí)團扇的侍童,再左側侍女拱手而立。居中者捧圭,左右兩邊一尊掩袖拱手,一尊雙手抱物,物體輪廓不清楚。
9.樓閣金簪之五(圖9)
通高13.7、樓高9 厘米
1958 年江西省南城縣明萬歷十八年(1590)益莊王墓萬妃棺出土
這件樓閣式金簪花為絲背底。閣有上下兩層,重檐九脊頂,下層正面闊三間,兩側各一間,正中一間有踏步,兩邊圍繞勾欄。各間內均有一尊造像,從左至右,手上分別抱有盒、琴、棋盤、畫軸、不明物。上層一間,前邊有勾欄,內有二人側身對坐,兩旁各立一侍童。
金鑲寶石工藝,是在成形的金器表面鑲包寶石,寶石奇妙色彩與金色光澤交映生輝,爭奇斗艷。明代鑲寶石金器的流行,得益于海外貿易的暢通,東南亞寶石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人們普遍認為,鄭和下西洋開啟了寶石進入中國的大門。明人遴選、鑒賞寶石能力提高,配金的寶石質優(yōu)形美,因而能制作出大量的鑲寶石金器精品。一物之上金鑲玉、寶石嵌玉的三珍之器更為奇特。
10.鑲寶石鳳首金簪(圖10)
通長17.5、鳳首高2.5、體寬0.7厘米
1980年江西省南城縣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益宣王夫婦墓繼妃孫氏棺內出土
2支
圖16 圓頭金簪
圖17 方頭金簪
11.云頭鳳紋鑲寶石金掩鬢(圖11)
通長15.5、首寬7.8、簪徑0.6厘米
1980年江西省南城縣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益宣王夫婦墓繼妃孫氏棺內出土
2支
云朵形掩鬢分上下兩層:下層中間以累絲梅花紋相連,四周有11寶石座環(huán)繞;上層中間固定一只錘成形的飛鳳,鳳為長方形頭、細頸,五根尾羽長而飄逸。鬢腳扁細,一面平,一正面正中起脊。2支掩鬢現存藍寶石8粒、紅寶石10粒。
12.鑲寶石王母駕鸞金挑心(圖12)
通長12.5、鳳高3.8、鳳寬7.5厘米
1980年江西省南城縣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益宣王夫婦墓繼妃孫氏棺內出土
挑心打造成一只舒展雙翼的鸞鳥,鸞鳥昂首挺胸,呈展翅飛翔狀。翅膀和尾羽兩側分別焊接做成菊花形的石碗,里面嵌珠鑲寶。薄金片做成光頭,西王母鳳冠云肩、廣袖長裙、手持如意,盤膝座于鸞鳥之背,衣袖飄起仿佛天風鼓蕩,正是駕鸞凌空而行。整個挑心造型奇特,制作精致,極富想象力。西王母是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傳說為生命之神,能使人長壽。至明代西王母幾乎變成祝壽祈福的祥瑞題材。
13.雙龍“福壽”鑲寶石金掩鬢(圖13)
通長17、鬢頭縱7.3、橫6.6厘米
1981年益宣王夫婦墓孫妃棺出土出土
掩鬢為近圓形,作雙層。底層以花絲工藝作花卉、流云飾;上層在花絲上用粗金絲繞成兩條呈相對上升狀的五爪龍、中間的“?!薄皦邸弊w字圍飾以花卉、朵云,然后采用累絲、掐絲等手法,用細金絲在其中飾細小、繁密的卷云、卷草紋。每個掩鬢的字中間及上下邊共焊有7個寶石托。簪腳扁細,由粗漸尖。其表面有污跡,寶石殘缺,現存藍寶石、紅寶石各3粒。
14.鑲寶石嵌白玉仙人金鈿(圖14)
橫21、縱4.5、厚1厘米
1980年江西省南城縣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益宣王夫婦墓繼妃孫氏棺內出土
15.旋紋金發(fā)簪(圖15)
通長10.7、頭徑1.4厘米
1953年寧康王女兒墓出土
螺旋花頭金簪1對,簪頭飾五瓣螺旋花紋,呈蘑菇狀。簪腳圓實暫細。
16.圓頭金簪(圖16)
長6.4、簪頭直徑1.6 厘米
1958 年江西省南城縣明萬歷十八年(1590 年)益莊王墓出土
圓頭金簪1對,簪頭呈半球形,簪腳圓實扁細,無紋飾。圓頭金簪出土時位于墓主枕頭邊的瓷盤中,正當頭頂之處。
17.方頭金簪(圖17)
通長28.5、頭邊長4.6厘米
1982年江西省南城縣明崇禎七年(1634)益定王夫婦墓益定王棺內出土
簪頭為雙層方正臺狀,下焊接一圓柱形空心管,管漸細,直至端口,封口平整。簪又名笄,原是用來綰定發(fā)髻或冠的長針,后來成為婦女綰髻的專用首飾。此金簪為益定王的固冠之簪,明代藩王有冕冠及皮弁,戴上這兩種冠帽時需用長簪固定。
18.鑲寶石金冠(圖18)
通高5.5、冠長徑7.6、短徑6.7、簪長11.2厘米
圖18 鑲寶石金冠
1958年江西省南城縣明萬歷十八年(1590)益莊王夫婦墓繼妃萬氏棺內出土
冠1,簪2
冠可分帽圈、帽蓋、帽檐、帽舌四個部分。帽圈及帽蓋主體部分以繩紋粗金絲構架出筋梁輪廓,在筋梁間填于卷草紋細金絲,蓋頂鏤空帶上鑲有9顆寶石,冠帽前后部分各鑲有8顆寶石。冠帽前面中部位及左右兩側各有一孔,以固發(fā)插簪之用,簪頭呈螺旋花形,簪腳上鏨刻有“銀作局嘉靖二十六年十月造金五錢”銘文。冠體前后左右有4個帽檐:左右為新月形,上有4粒寶;前后為磬形,各有6粒寶石。帽舌2片,分垂于后帽檐之下,上狹下寬,每片各嵌寶石5粒。
此件金冠,全用金葉剪成長4、寬約1毫米的小股繞成“巳”形,然后逐個焊接成列,再按所需大小和輪廓焊接成片。每片邊緣焊以較粗的金絲為邊,以為冠的部件。筋以繩紋金絲焊于表面,配備好各部的應力和全器的美觀。由于金絲細小,所構成的穿眼極細,光線照之,全器有透明之感。益莊王王妃萬氏棺出土的這件鑲寶石金冠上就鑲嵌了50余顆大小不一、五顏六色的寶石,其數量為目前全國出土明代金器之冠。真是燦爛一片,光彩奪目。
縱觀可知,江西藩王墓出土的金銀器首飾,品類豐富,風格趨向華麗、濃艷,宮廷氣息非常濃厚。器形和花紋裝飾圖案等都呈現出雍容華貴的面貌,或鑲嵌寶石,或珍珠點翠,色彩斑斕,或精雕細琢,或累絲制成,纖細秀麗,巧奪天工。金銀器物的紋飾大多以龍鳳為主體圖案,可說是高貴與權勢的象征,這與明朝的宮廷裝飾風格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