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蘭州 730000]
陳誠的《竹山文集》由王繼光先生于1985年在甘肅省圖書館西北文獻翻檢發(fā)現(xiàn),在此之前,陳誠西使最為著名的是《西域番國志》和《西域行程記》,20世紀初,向達、張星烺和謝國楨等前輩,對于二書的流布居功至偉。與此同時,國外學者特別是日本對陳誠西使以及明代中西文化交流作了詳細的考證和論述。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關于陳誠及其西使的研究沒有產(chǎn)生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一現(xiàn)象直到王繼光先生發(fā)現(xiàn)《竹山文集》后才得以改變,陳誠及其西使的研究也開始重新進入眾多學者的視線中。在此后近三十年的時間里,先后有數(shù)人進行了相關研究,大多是針對某一問題進行的相關論述。但王先生對《竹山文集》詳細征引并圍繞陳誠及其西使問題開展了專題性系列研究,于2002—2012年發(fā)表論文十余篇,出版了專著《陳誠西域資料校注》,可謂精意覃思,筆者通過對王先生關于陳誠西使系列研究的學習,同時以國內(nèi)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作為比較和參考,有如下幾點啟發(fā)和認識:
王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他“多年讀書治學,都是文獻路子,尤其注重新資料的發(fā)掘和利用”,他對《竹山文集》的文獻考證,值得我們學習?!吨裆轿募访骺竞颓蹇緝煞N,其中明刊本分為正統(tǒng)本和崇禎本,目前均已亡佚;清刊本分為雍正本和嘉慶本,其中嘉慶本實為雍正七年補刻,國內(nèi)僅存的一本雍正本藏于江西圖書館,此外該館還藏有一本嘉慶乙卯重鐫本,另一嘉慶重鐫本藏于甘肅省圖書館,便正是王先生于1985年所發(fā)現(xiàn)的本子。20世紀初30年代,在北平圖書館購進的私家藏書中發(fā)現(xiàn)了清光緒年間的《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的明鈔本,前書版本無歧義,后書則繁、簡版本不一,最早記錄陳誠西使的《明實錄》有關內(nèi)容來自《西域行程記》的抄本節(jié)選,大約二千三百余字,歷來被認為是最權威的官方材料,但在《竹山文集》中,《使西域記》一篇約有六千九百字,內(nèi)容翔實、豐富。同時,相對于明抄本的《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使西域記》是陳誠上表朝廷的副本,因此更具權威性。無論是從記錄的字數(shù)、內(nèi)容、用途等多個方面來看,《竹山文集》的學術研究價值更高。
《四庫全書》被歷代歷史學者奉為圭臬,但清代四庫館臣并未將《使西域記》錄入《四庫全書》,僅列入《四庫全書總目》的“傳記類存目”(《四庫全書總目》卷64),四庫館臣依據(jù)編修程晉芳家藏本為之撰寫的《提要》云:
《使西域記》一卷 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陳誠撰
誠,吉水人,洪武甲戌進士,永樂中官吏部員外郎。誠嘗副中使李達使西域諸國,所歷哈烈、撒馬兒罕等凡十七國,述其山川、風俗、物產(chǎn),撰成此記。永樂十一年返命,上之?!睹魇贰に囄闹尽份d有《西域行程記》,即此書也。末有秀水沈德符跋,其所載音譯既多舛,且所歷之地不過涉嘉峪關外一二千里而止,見聞未廣,大都傳述失真,不足征信。
原因是“其所載音譯既多訛舛”和“且所歷之地……大都傳述失真,不足征信”。通過對《竹山文集》的詳細考證會發(fā)現(xiàn),《四庫全書》中征集的《使西域記》為簡本,是《西域番國志》原書的刪節(jié)本,因而有明顯的遺漏和訛誤。一些細致的記錄均被刪去,僅“別集類存目”,因而造成了評判的失誤。四庫館臣的評價有失公允,對后世影響極大,正如余嘉錫先生所言“愚則以為《提要》誠不能無誤”,陳誠西使便是一誤。這其中除了四庫修纂時過分原始片面以及當時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的影響,版本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版本學在歷史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在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
筆者經(jīng)過運用文獻研究法通過多個學術數(shù)據(jù)庫搜索陳誠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的研究都著眼于陳誠的西使經(jīng)歷和學術造詣,對其本人生平的研究較少。但王先生對陳誠本人的相關研究論述中指出:其經(jīng)學造詣頗高的原因除了師從經(jīng)學大儒梁寅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交游。
他在《陳誠家世生平考述》一文中提到陳誠“世代業(yè)儒而又非風望顯達的家庭環(huán)境”以及“明代江西有‘文獻甲天下’之名,宋元以降,講學之風盛行,吉水所在的廬陵(吉安府)又號稱‘文獻之邦’,士以經(jīng)術貢者盛于他處”。此外,關于陳誠生平,王先生梳理了一份簡略又十分可靠的年表。這樣一份年表十分清晰了然,對于研究陳誠個人履歷很具參考價值。王先生的研究中指出,通過了解便會發(fā)現(xiàn),陳誠三十歲后被選拔任命為行人司行人,其政治生涯歷經(jīng)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在洪熙元年后基本退出了政治舞臺,三年后正式“退休”。王先生認為,古時為鄉(xiāng)賢立傳,由于各種原因,對于人物記錄時有曲筆,對人物經(jīng)歷、造詣的記錄都十分簡潔,難以對人物做出客觀的評價。從陳誠的政治生涯來看,雖然經(jīng)歷了多個政局動蕩的時期,但總體上來說還是較為平穩(wěn)的,到最后的退休也不能說是“政治失意”。對陳誠政治經(jīng)歷的研究也是其他學者較少涉及的。經(jīng)過考證,陳誠在政治舞臺上的“失意”,與方孝孺和練子寧有一定關系,但由于其個人的才學和豐富的奉使經(jīng)歷非常符合明成祖的外交政策,因此又獲得重用。另一方面,永樂朝政局相對穩(wěn)定,中央集權統(tǒng)治也更加完善,當朝皇帝為穩(wěn)定朝堂、收攬人心,對大量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昭雪,這也給陳誠的仕途帶來了新的機會。
但王先生在他后來的文章《陳誠家世生平續(xù)考》中還有了更為深層的分析:他通過考究永樂皇帝即位后的文官班底,探索陳誠的生平交游,發(fā)現(xiàn)永樂內(nèi)閣七人中,五人為江西籍官員,分別是解縉、胡廣、楊士奇、金幼孜、胡儼。而且陳誠與首任內(nèi)閣的“江西幫”大都有同寅經(jīng)歷,私交甚好。即便內(nèi)閣中不是江西籍的楊榮、黃淮與陳誠也有文字之交。另一方面,“江西幫”官員皆除朝堂的重要部門。從《竹山文集》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每每陳誠回鄉(xiāng)或者出使,江西籍的文員都會贈詩以歡送(迎)。雖然沒有準確的記載或其他證據(jù)來印證王先生的判斷,但以常理度之,陳誠重新被啟用當與江西籍的官員和文員有關。這使得我們今后在研究陳誠相關問題時,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
《竹山文集》另一個最主要的在于它保存了大量關于中亞史和15世紀中原漢王朝與西域少數(shù)民族王朝人民交往的原始資料,對西域諸地如哈密、哈烈、撒馬爾罕、別失八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風貌做了詳盡的描述,對于我們今天認識帖木兒帝國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陳誠奉使西域,歷時九個月,從陜西行都司肅州衛(wèi)(今甘肅酒泉)出發(fā)至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陳誠對其奉使西域的經(jīng)歷作了較為翔實的記載,包括標明方位、行程道里、沿途風物、地貌、氣候等,十分細致,最后編匯成著名的《西域行程記》上報給明成帝,這對新疆及中亞史地的研究,是一份可靠翔實的資料。
除陳誠對出使西域事件的詳細記錄外,他在出使西域期間還吟詠不輟,《陳竹山文集》收錄“西域往回紀行詩”九十二首,這些記行詩也得到了時人的高度認可。陳誠行至嘉峪關,對其的描述為“孤城枕山曲,突兀霄漢間。戍卒夜振鐸,雞鳴角聲殘。朔風搶白草,嚴霜冽朱顏。流沙遠漠漠,野水空潺潺?!?/p>
在王先生《陳誠西使及洪永之際明與帖木兒帝國的關系》一文中對于明初年帖木兒帝國與明王朝之間睦鄰友好的關系看作只是一種表象,“帖木兒的終身夢想是要征服世界,結束與明帝國的藩屬關系”,這與很多文章中提到的明與帖木兒一般意義上的和諧的外交關系略有不同,他認為帖木兒從始至終并沒有臣服明王朝的打算。王先生另一文章《洪武三十年中越領土交涉的原始文件》中也指出,洪武三十年(1397),陳誠、呂讓奉使安南后回國稟報交涉結果,當時朱元璋已七十歲高齡,朝廷上的政事以及其后事的安排已經(jīng)消耗了其絕大部分的經(jīng)歷,對外的政策已不像其年輕時期的強勢,因此其在安南問題上的容忍和退讓也不難理解。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將十五周邊國作為“不征之國”,寫入《皇明祖訓》,他自己也說過“蠻夷之爭,自古有之,彼恃頑不服,終必取貨,姑待之而已”,一般意義上認為,明代的外交政策都用“積極開放”來形容,以德睦鄰外交政策與勸和息爭都是后世普遍認同的外交策略。甚至有學者認為明代這種有效的外交范式可以為當前的國際關系處理提供一定參照,并將其與我國大力推行的睦鄰友好外交政策聯(lián)系起來。
在這一點上,筆者認同王先生在《陳誠及其西使記研究述評》一文中的觀點,即“但從實質(zhì)上講,這一外交政策的基石,既非騎馬游牧民族的征伐進取精神,也非近代西方商人擴大海外貿(mào)易市場的經(jīng)濟意識,而是‘四夷眾卑而承一尊’的狂妄、偏執(zhí)的帝王心態(tài)”。明代的外交政策,不僅與我們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外交政策完全不同,與16、17世紀西方的以原始積累為目的的殖民掠奪也有根本的差別,更與少數(shù)民族以領土、物資財力的攫取為目的的疆域開拓截然不同,更多的是一種中原王朝作為尊主國的優(yōu)越感。外交朝貢是國內(nèi)政策的延續(xù),在后期都是建立在一種不對等交換的基礎上,這與現(xiàn)代外交政策和經(jīng)濟原則是相違背的,當然也是明朝政府經(jīng)濟的沉重負擔。
“古之學者必有師”,拜讀王繼光先生以《竹山文集》發(fā)現(xiàn)而展開的關于他西使研究的一系列文章和著作,筆者得到的啟發(fā)和認識十分深刻,王先生精于考證,推理嚴密,善于從小的視角入手發(fā)現(xiàn)問題,在同一問題的相關研究成果中脫穎而出,在今后治學、道路上值得我們學習。
① 1986年——1987年,楊富學根據(jù)《竹山文集》提供的新材料以及在江西發(fā)現(xiàn)的陳誠家譜,對陳誠及其西使記進行了相關研究,并前后發(fā)表論文四篇,此外1987年至2002年有數(shù)名學者圍繞陳誠西使中關于西域問題以及明初外交政策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
② 王繼光:《〈陳誠及其西使記研究〉跋》,《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③ 王繼光:《〈四庫全書總目〉“使西域記”提要辯證》,《西域研究》2008年第4期。
④ 李江:《陳誠與〈陳竹山文集〉》,《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0卷第1期。
⑤⑥ 王繼光:《陳誠家世生平考述》,《西域研究》2005年第1期。
⑦ 王繼光:《陳誠家世生平續(xù)考》,《西域研究》2006年第1期。
⑧ 王繼光:《陳誠西使及洪永之際明與帖木兒帝國的關系》2004年第1期
⑨ 王繼光:《洪武三十年中越領土交涉的原始文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4卷第4期。
⑩ 安藝舟:《十五“不征之國新論”——兼談明太祖的地緣政治理念》,《東南亞研究》2015年第5期。
? 王繼光:《陳誠及其西使記研究述評》,《西域研究》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