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政[新鄉(xiāng)學院美術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語言符號,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結構和特點。漢字獨特的結構凝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和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化進程的反映。了解漢字結構的文化內涵,有利于促進漢字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
漢字被稱為是中國最獨特的發(fā)明,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漢字結構的內涵和特點,分析漢字結構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促進漢字結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及文化傳承。
(一)漢字結構的概念和特征
漢字是記錄中國語言和文化的文字符號。漢字的發(fā)展隨著中國歷史的進程已經有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中國獨特的文化和歷史習俗,讓漢字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獨特結構和寫法。漢字的結構指的是漢字的書寫筆畫和形狀結構,其具有不同于英語、日語等語言文字結構的特征。首先,漢字結構歷史悠久,具有歷史性。漢字結構伴隨著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而不斷演變,從繁體到簡體,從文言文到白話文,漢字結構經歷了很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其次,漢字結構具有很強的文化性。漢字結構每一步演變都反映了人們生產生活的進程,也記錄了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和演變。同時,漢字結構具有獨特性。漢字結構將形象、聲音以及詞義融為一體,具有不同于其他語言的獨特性,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二)漢字結構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漢字結構和文化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首先,漢字結構是對文化的傳承。漢字結構無論從書寫還是結構形式都滲透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習俗和思想觀念。如果沒有漢字,中國幾千年輝煌燦爛的文化就不會流傳至今。第二,文化對漢字結構具有反作用。中華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會使?jié)h字結構的內涵不斷豐富,促進漢字釋義的變化和結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比如科技和經濟發(fā)展帶來的新字新詞,“互聯(lián)網+”“囧”等單字或組合詞匯,都體現(xiàn)了漢字結構與時俱進的發(fā)展。第三,漢字結構影響著世界字體文化的發(fā)展。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漢字在我國古代與周邊國家以及地區(qū)的文化交流中不斷傳播,深刻影響了周邊地區(qū)的文字形式,正如漢字對日本和韓國的語言文字結構產生的深遠影響,漢字結構豐富了其他國家文字的內涵,促進了世界文化內涵的豐富發(fā)展。漢字的語義表達和結構書寫都凝結著中華民族獨有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們有意無意將自己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以及民族風情融入漢字的創(chuàng)造中,形成了漢字結構獨特的文化內涵。
(一)漢字結構是中國傳統(tǒng)生產生活的具象化
人類在原始社會是沒有文字符號的,漢字是為了記錄人們生產生活的經驗而發(fā)明的。從漢字的結構可以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首先,漢字結構記錄了傳統(tǒng)生活方式。比如“灌溉”這兩個字記錄了人們用水澆田的過程。“灌”指的是澆水,“灌”的偏旁是三點水,就是澆水的意思;“溉”也指的是往田地里注水,《集韻·換韻》中指出:“灌,溉也?!币隇樽⑷?、流進,所以“灌溉”兩個字生動形象地記錄了人們的生產活動。第二,漢字結構記錄了許多傳統(tǒng)的自然事物,比如“田”,就是對傳統(tǒng)耕地的記錄,“田”是一個象形字,“田”字的字形像是在一大片壟畝上畫出三橫三縱的九個方格,形成了無數(shù)的井田,就演變成了“田”字。還有其他如“日”“月”“雨”等字都是中國古代人民根據自然現(xiàn)象創(chuàng)造的象形文字。第三,漢字結構反映了古代的生活習俗,比如“祭”,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祭祀的一種習俗?!凹馈北疽馐鞘帜镁迫饧漓肷耢`,后來慢慢演變成中國古代的一種禮節(jié)和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反映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tǒng)。(二)漢字結構反映了傳統(tǒng)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
漢字結構的背后折射了傳統(tǒng)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一方面,漢字的書寫方式反映了中國人注重禮節(jié)的思維。漢字的書寫講究橫平豎直、方方正正,這與中國古代注重禮節(jié)思想有關。中國是最注重禮節(jié)的國家,古代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整個國家自上而下都形成了一套以皇帝為尊的封建等級秩序,這種制度也影響到了漢字的書寫方式。相比英語的自由隨意的書寫方式,漢字顯得中規(guī)中矩,有禮有節(jié)。另一方面,漢字的結構反映了中國人中庸的思想。漢字的結構大多有兩部分構成,有的是左右結構,比如“林”“掃”。有的是上下結構,比如“剪”“條”。還有半包圍,比如“包”“房”等。但無論是哪一種結構,漢字都講究構字的平衡和對稱,這與中國古代人民的中庸思想有關。中國古代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人們在發(fā)表觀點和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都喜歡保持中立,實現(xiàn)一種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的和諧狀態(tài)。所以這種思想也影響了漢字結構的創(chuàng)造。(三)漢字結構具有很強的象形意蘊和美學內涵
首先,漢字的結構不同于英語的結構,它具有很強的象形意蘊。英文中的大多單詞都是看到單詞就會讀出它的發(fā)音,但是很難理解該單詞的意思。比如“pile”,看到單詞就能很容易地讀出來,但是它具體是什么意思,光看單詞就很難理解。漢字和英文恰好相反,漢字大多都是象形字,當我們看到漢字的時候不一定知道它的正確發(fā)音,但是通過漢字的結構可以大體猜出它的意思。比如“燚[yì]”,這是一個生僻字,很多人看到不會讀,但看到四個火一定能猜到是火勢特別劇烈的意思,體現(xiàn)了漢字結構強大的形象意蘊。其次,漢字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漢字在講求實用的基礎上,講求文字的藝術美。漢字的字形講求對稱、書寫美觀、整體和諧。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漢字的書法藝術。漢字的書法藝術豐富多彩,有楷體、行書、草書等各種字體,還由此涌現(xiàn)出很多書法大家,將漢字結構的美學內涵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從漢字結構的文化內涵可以看到,文化與漢字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分析漢字結構的文化內涵后,對如何促進漢字結構文化內涵的發(fā)展進行思考并提出以下措施,以期為漢字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貢獻。
(一)利用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技術促進漢字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
互聯(lián)網技術和多媒體的發(fā)展使社會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將互聯(lián)網技術應用到漢字文化的傳承中,可以為漢字結構文化內涵的發(fā)展提供有利條件。首先,可以將漢字結構內涵和電視節(jié)目相結合,迎合大眾的興趣,以綜藝或文化訪談的方式吸引人們了解漢字結構的組成、書寫以及背后蘊含的文化,從而提高人們的文化自信。其次,可以將漢字文化與網絡新媒體結合,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自媒體等新媒體方式與漢字文化結合,使人們潛移默化地了解漢字文化的內涵。同時,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舉辦類似“漢語橋”等世界性交流活動,加強漢字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有利于世界理解中國漢字的豐富文化內涵。(二)促進漢字結構文化內涵進入校園
漢字是語文教育的基礎,促進漢字文化內涵進入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漢字結構文化內涵的學習意義重大。首先教師要將漢字文化與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融合,研發(fā)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對漢字結構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了解,取代枯燥地教授學生漢字結構和書寫的教學模式。第二,將漢字結構的文化內涵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定期舉辦校園漢字文化節(jié)或者其他形式的活動,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加深學生對漢字結構文化內涵的了解,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第三,書法藝術作為以漢字為本體的傳統(tǒng)藝術,充分發(fā)揮校園平臺、引進專業(yè)師資,帶領學生感受書法藝術,從實踐中體會漢字的文化內涵;同時學校在綜合素養(yǎng)考核中,適當增加漢字結構理解的考核比重,使學生從意識形態(tài)上重視漢字結構的文化內涵,共同促進對漢字結構文化內涵的傳承和發(fā)揚。(三)弘揚漢字文化自信的理念,拒絕過度崇洋媚外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提出來的理念,將這種理念運用到漢字結構文化內涵的傳承和發(fā)展中,就是要加強漢字文化的認同感。漢字是中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語言文字符號,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相互交流的紐帶,分析漢字結構背后的文化內涵,增強本民族漢字文化的自信,從而豐富漢字結構文化內涵。其次,要拒絕過度地崇洋媚外,世界全球化的發(fā)展使得外來文化侵入中國,很多人過度追求和崇拜外國的語言文化,一心只追求英語水平的提高,而自己的母語水平卻一落千丈。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更應該守住自己的本真,弘揚本民族的漢字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從而促進漢字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漢字結構背后的文化博大精深,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華,無論是漢字的象形結構還是美學特點,都反映了漢字結構豐富的文化內涵。將漢字結構的特點和中華文化相聯(lián)系,有利于促進文化的傳承和漢字的發(fā)展,進而加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① 韓盼山:《書法的層次結構與漢字的藝術特質》,《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第134—138頁。
② 邱飛廉:《略析漢字結構的文化內涵》,《呼蘭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第58—59頁。
③ 廖振華:《淺談漢字結構的藝術美》,《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85年第3 期,第110—115頁。
④ 曹勝高:《漢字中的人文傳統(tǒng)與思維模式》,《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20年3月13日,第5版。
⑤ 王丹:《漢字結構與中國風字體設計研究》,《漢字文化》2019年第S1期,第71—72頁。
⑥ 田丹:《淺談語文識字教育與漢字文化的關系》,《漢字文化》2019年第22期,第96—97頁。
⑦ 劉艾鑫:《基于漢字構形釋蘊下的藝術品創(chuàng)作思維溯源》,《文藝爭鳴》2020年第4期,第203—208頁。
⑧ 李丹陽:《讓漢字有故事 讓識字有文化》,《遼寧教育》2019年第11期,第8—9頁。
⑨ 申慧萍:《漢字教育與中華文化的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年第3期,第74—75頁。
⑩ 姚芳芳:《漢字構形理論與識字教學》,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