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超[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陳亮(1143—1194年),原名汝能,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人,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論家、詞人。其所創(chuàng)永康學派為南宋浙東學派中一個重要流派。陳亮為人志向遠大,一生為追求富國強兵、北伐中原、收復故土而奔走呼喊,矢志不渝。陳亮年少時就喜談兵事,十八九歲時便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以《酌古論》點評古今英豪得失成敗。然而陳亮一生懷才不遇,盡管1193年終于被宋光宗欽點為狀元,被授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之職,希冀一展平生所學,但次年便因病去世。陳亮為文亦才氣超群,下筆數千言立就。文章多針砭時弊,慷慨激昂。陳亮自負其才,自視甚高,故自號“人中之龍,文中之虎”。以此自許的陳亮打破常規(guī)地將永康學派事功思想引入其詞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陳亮詞。
(一)永康學派的思想與形成
永康學派是南宋時期陳亮創(chuàng)立的學派,因其創(chuàng)始人陳亮為婺州永康人而得名,又因陳亮號龍川先生,故又名龍川學派。該學派代表人物有陳亮與其門人喻民獻、喻侃、喻南強、孫貫、錢廓、丁希亮等。永康學派在思想上反對理學家空談心性命理,反對其“研窮義理之精微”“存天理,滅人欲”等主張,而是關心現實,肯定合理的利欲,注重道德的社會功用,主張重視人事以成現實之事功。他們反對朱熹所謂的“三代后人欲橫流、人道中絕”,而是認為天道與人道都是永不停息的。在政治上認為仁義道德及“王道”必須與“霸道”相結合,功利、王霸不可分離,進而開物成務、富國強兵,恢復中原,為國家開兩百年太平之基,這些主張可簡要概括為“義利雙行,王霸并用”。在學術承接上,《宋元學案》記載:“是時陳同甫亮又崛興于永康,無所承接?!逼鋵嵲搶W派也繼承了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和隋朝時期文中子王通的一些主張。在當時永康學派講實務、重事功的思想與以葉適、陳傅良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和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十分接近,而三派地緣接近,互相交往也十分密切,經常共同探討學術,于是逐漸形成統(tǒng)一的學風,而統(tǒng)稱為浙東事功學派。(二)永康學派事功思想的社會背景
永康學派事功思想的形成與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狀況是密不可分的。在政治上,南宋延續(xù)了北宋重文輕武的治國方略,使得文武兩派互相攻訐;朝廷機構設置疊床架屋,朝廷官員人浮于事、耽于享樂,奢靡之風盛行,這使得行政效率極為低下。因此,當時急需革除時弊,建立合理的政治體系。在軍事上,南宋自建國以來就時刻面臨金兵南渡的威脅,在南宋初年,金軍曾揮師渡江,一路南下攻克建康(南京),進占臨安,使得宋高宗為躲避金人兵鋒而泛海南逃,最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紹興和議,向金稱臣,割讓唐、鄧二州,納銀絹為歲貢。到了陳亮時期,南宋軍隊在符離之戰(zhàn)中再度慘敗,又與金國簽訂隆興和議,與金國改稱叔侄關系。軍事上的接連敗北,外交上的喪權辱國令每一位有識之士無不扼腕嘆息。南宋軍民需要找到富國強兵的辦法來保衛(wèi)國家,收復失地。在經濟上,軍事的接連失利造成大量軍費開支,由軍事失利而帶來的不平等條約又導致了大量賠款,加之宋朝三冗問題歷來嚴重,使得財政狀況極為惡劣,而這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商業(yè)之利。在文化上,自北宋立國以來就重用文臣,大力發(fā)展儒學,到了南宋一以貫之,而浙東地區(qū)學術氛圍濃厚,書院興盛,為永康學派事功思想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以上種種原因之下,永康學派的功利思想可謂是應運而生。在文學思想上,陳亮繼承了唐宋以來古文學家“文以載道”的創(chuàng)作觀念,重視文章的社會功用,因而他認為:“大凡論不必作好語言,意與理勝則文字自然超眾?!彼磳ζ孀非笪霓o優(yōu)美而忽視文章內涵,在注重文章藝術性的同時更注重文章的立意及內容,追求作品言之有物、有理、有情。故而陳亮的文學作品與那些只是堆砌辭藻、無病呻吟的作品有著本質的不同。陳亮在詩詞創(chuàng)作上亦貫徹了意與理勝的觀念,他看中詩詞的教化功用,提出“圣人之于《詩》,固將使天下復性情之正,而得其平施于日用之間者。乃區(qū)區(qū)于章句、訓詁之末,豈圣人之心也哉!”他認為詩詞應當是用來宣傳仁義道德、教化思想、匡正人心的工具,反對理學家在詩詞領域死板的章句訓詁。就詩與詞相較而言,陳亮對作詞可謂情有獨鐘。陳亮曾言“亮于今世之詩,殊所不解,不解故不好”,謙虛地說自己對于作詩缺乏了解,故而不喜好作詩,而其留下的詩作亦極少。但是他對于在當時地位低于詩的詞卻是青睞有加。在其《阮郎歸·重午壽外舅》中還有“花間妙語欲無詩。一年歌一詞”之語,可見陳亮對詞的推崇與喜愛。其實陳亮之所以對詞能夠另眼相看,恐怕并非如他所言是因為不善于作詩,更多的應該在于他認為詞這種文學體裁在傳播道義方面要優(yōu)于詩歌。正如他認同黃庭堅對詞的看法,提出“黃魯直論長短句,以為抑揚頓挫,能動搖人心”。而在作詞方法上,陳亮也秉持意與理勝的理念,務求使詞言之有物,有補于世。因此他借鑒了辛棄疾以文為詞的做法,還進一步以政論入詞,使一些詞作的內容與其上疏或政論文中的觀點相一致,有些詞中的內容甚至可以在政論文中找到原句的復現。這種做法可謂獨具特色,打破了傳統(tǒng)的作詞方法。在風格上,陳亮詞作情感熱烈,因此其詞風有縱橫捭闔、氣勢雄渾之感。孟子云“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陳亮詞中同樣充滿了這股浩然之氣,這種氣勢是陳亮人格的正氣,也是華夏民族之正氣,更是陳亮詞中 “磅礴幾時通”的磅礴大氣。在陳亮寫給朱熹的信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自負其文是:“堂堂之陣,正正之旗,風雨云雷,交發(fā)而并至,龍蛇虎豹,變現而出沒,推到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笨梢娖錇槲臑樵~的堂堂正氣,可見其談笑風生的激昂慷慨,可見其心懷萬古的廣闊胸襟。一代詞宗夏承燾先生也贊揚陳亮詞風的雄肆激昂,說這是“一片光明俊偉、磊磊落落的氣象”。正是在這種氣勢之下,陳亮的詞才得以筆力萬鈞地痛斥偏安茍和,要求掃蕩蠻夷,克復中原。
陳亮之永康學派有著強烈的政治功利思想,陳亮也有著“文以載道”的創(chuàng)作觀念,因此陳亮以政論入詞,詞中蘊含著要求富國強兵、恢復故土的事功思想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進而使得鮮明的政治功利性和縱橫捭闔的議論性在陳亮詞中交相輝映。
陳亮詞集《龍川詞》中僅收錄陳亮詞三十首,經后人補輯,現存陳亮詞作七十四首,雖然數量較少,但是內容較為豐富,大致可分為投贈賀壽、詠物寫景、送別親友等類。在這之中有二十首左右表達其要求富國強兵、克復中原的事功思想。如果單從數量上來看,這些作品僅僅為《龍川詞》總數的四分之一左右,但卻正是這部分詞作最能體現陳亮的文學風格與思想主張,奠定了陳亮詞人的地位。這些詞作都蘊含了陳亮的經濟之懷,或直抒胸臆,或引經據典,或與其政論文互現,體現了其強烈的事功思想。
(一)直抒胸臆,眀指直斥
陳亮一生命運坎坷,屢遭大獄,但百折不撓,為收復中原多次上書建言獻策。他不僅寫出了如《中興五論》等政論文,還獨出心裁的將政論融入詞中。故而每一章就,輒自嘆曰:“平生經濟之懷,略已陳矣?!苯洕私洶顫乐?,陳亮就是將滿腔富國強兵、經邦濟世的熱忱化為詞作,歌之詠之。陳亮詞常被后人列入豪放派,與陳亮同期的豪放派代表辛棄疾亦反對投降,主張恢復,故辛棄疾與陳亮相交甚好,二人多有唱和。但與辛棄疾等主戰(zhàn)派詞人、官員不同的是,陳亮乃一介布衣,沒有什么政治地位。故而其詞多無所顧忌,其含義明白曉暢,清楚明了地表明了陳亮的政治態(tài)度。因此他的詞中無論是痛斥主和派萎靡消沉,還是要求改革時弊、恢復故土都是披肝瀝膽。其代表作《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正屬此類。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自1164年隆興和議以來,宋金約為叔侄,每逢皇帝壽誕及佳節(jié),雙方均互派使者朝賀。章德茂此去正是以大理少卿試戶部尚書銜出使金國,賀金主生辰。送別本是一件傷感之事,少不了略帶哀愁的囑托叮嚀,但陳亮此次送別卻一掃頹唐之語。上闋首句正告金人不要輕視宋朝,接著勉勵章德茂要不辱使命,末句以漢將陳湯斬匈奴郅支單于首,懸之藁街之典故,旗幟鮮明地提出南宋朝廷當出師北伐,重現昔日輝煌。下闋則嚴厲批判了宋廷士人不以賣國投降為恥,不顧中興大業(yè),只知道茍且偷安的行徑,提出金朝國運必將衰亡,宋朝之前景如日中天??v觀整首詞雖然偶有用典,但卻毫不委婉含混,而是非常清晰地表達了作者反對茍和,要求恢復中原的政治主張。清代詞人陳廷焯亦謂此詞“可作中興露布讀”,可見詞中蘊含的慷慨之氣與欲圖中興的強烈愿望以及深沉的愛國情懷。
陳亮一生追求恢宏,因而對南宋初年的抗金將領表現出格外的欽佩。他與抗金名將之子韓子師交往甚密。在《滿江紅·懷韓子師尚書》中,陳亮在表達了對韓子師以及其父輩的緬懷之情。
曾洗乾坤,問何事雄圖頓屈。試著眼階除當下,又添英物。北向爭衡幽憤在,南來遺恨狂酋失。算凄涼部曲幾人存,三之一。
諸老盡,郎君出。恩未報,家何恤。念橫飛直上,有時還戢。笑我只知存飽暖,感君元不論階級。休更上百尺舊家樓,塵侵帙。
在該詞的上闋,陳亮回想先人抗金事跡。先贊頌韓世忠等抗金名將曾經滌蕩乾坤,掃蕩金軍,接著用“問何事”來諷刺秦檜作梗使得韓世忠等人的抗金大業(yè)失敗。接下來,讓陳亮感到欣慰的是有韓子師這樣的豪杰,英雄后繼有人,因而又浮現起北上爭雄的壯志,卻回想起當年韓世忠在黃天蕩之戰(zhàn)中未能盡殲完顏宗弼所部的遺憾,而當年抗金的部隊也所剩無幾。下闋則回到現實,看到上一輩抗金將領已經故去,勉勵如韓子師等新一輩將領繼承先人遺志,報國殺敵。用“笑我只知保暖”表達自己雖追求抗金大業(yè),卻蹉跎年華,功業(yè)未竟的悲憤。最后表明希望自己能和韓子師等抗金將領一起同仇敵愾。這闋詞中無論是懷念抗金將領激勵后人繼承先人志向,還是批判投降派,或是感慨自己壯志未酬,都是要求收復河山的政治功利思想的體現。
再如陳亮另一首名篇《念奴嬌·登多景樓》:
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憑卻長江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寧問疆場。
此詞為1188年陳亮親往京口考察山川形勢,登臨多景樓所作。在該詞中,陳亮明確指出:長江不應被看作天然的南北界限,其連山橫水之態(tài)勢正適于進取,而非退守。又批評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偏安一隅,其門閥士族只顧小集團之私利,不能精誠團結。認為為今之計,當長驅直入河洛,北定中原。直截了當地將軍事攻防的山川形勢寫入詞中,說明收復故土的有利形勢,表達北定中原的堅定決心,在其他人的詞作里均屬少見。
(二)長于用典,借古喻今
陳亮作為浙東學派之代表人物,具備了浙東學人精于史學的特點,陳亮重視研究古代治亂興衰,分析古代人物得失成敗,具有以史為鑒的歷史功用論思想,因此其詞不僅有獨具特色的直截了當表達其收復故土之事功思想之方面,亦有如辛棄疾等人一樣多用事典。對此,陳亮自述道:“本之以方言俚語,雜之以街譚巷歌,摶搦義理,劫剝經傳,而卒歸之曲子之律?!钡c辛棄疾不同的是,陳亮用典往往較為貼切自然,沒有前者飽受詬病的“掉書袋”問題。陳亮用典范圍也很廣泛,自春秋戰(zhàn)國至唐宋史事多能信手拈來,使得其詞作歷史感與現實感融為一體。上文所引《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中“會向藁街逢”即為借西漢匈奴單于懸首藁街,表達必將擊破金軍之信念。在《念奴嬌·登多景樓》中用《晉書》《世說新語》《漢書》之典。其中“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用了東晉時的“新亭對泣”的典故,與陸游《夜泊水村》中“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之語有異曲同工之妙,均驚醒世人莫要徒顧傷悲,應當振奮精神,勠力同心,收復故土。“不須反顧”出自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表現了陳亮為收復故土而一往無前的無畏精神;“尋取中流誓”則用祖逖北伐擊楫中流之典故;“小兒破賊”用謝安在淝水之戰(zhàn)勝利后所云“小兒輩大破賊”之語。這些典故均借古人事跡表明了陳亮收復中原的決心。在《賀新郎·懷辛幼安用前韻》中有為“為伊為葛”之句,陳亮以伊尹、諸葛亮自詡,卻沒有他們那樣的地位,體現了陳亮不能實現理想的憂憤。在宋金戰(zhàn)爭中,宋軍常年居于守勢,少數的主動進攻幾乎均以失敗告終,因此宋軍兵無斗志,將無戰(zhàn)心,士氣極度低迷,而金朝卻一直較為強大,陳亮將這種宋弱金強的形勢寫入《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詞云:
離亂從頭說,愛吾民、金繒不愛,蔓藤累葛。壯氣盡消人脆好,冠蓋陰山觀雪。虧殺我、一星星發(fā)!涕出女吳成倒轉,問魯為齊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斬新?lián)Q出旗麾別,把當時、一樁大義,拆開收合。據地一呼吾往矣,萬里搖肢動骨,這話霸、只成癡絕!天地洪爐誰扇鞴?算于中、安得長堅鐵!淝水破,關東裂。
“愛吾民、金繒不愛” 引用《東軒筆錄》記錄的宋仁宗所言“朕所愛者,土宇生民爾,斯物非所惜也”,批評宋朝統(tǒng)治者多次與北方政權簽訂屈辱條約,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卻還認為自己是不惜錢財也要愛護百姓,這樣的行為實在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涕出女吳成倒轉”以春秋時齊景公忍痛將女兒嫁于強大的吳國和親來諷刺如今宋金間的屈辱條約?!棒敒辇R弱”指的是《左傳·哀公十四年》中“魯為齊弱久矣”之語,魯國弱于齊國其實是指宋朝弱于金國,陳亮借此典故義憤填膺地詰問宋弱于金的情況何時能夠改變?!扒鹨残?,由之瑟”之句語出《論語》,陳亮借孔子門人仲由彈瑟有殺伐之聲喻指如今也當有力主抗金的殺伐之音?!颁撬啤眲t是陳亮希望南宋也能如東晉淝水之戰(zhàn)重創(chuàng)前秦苻堅那樣以弱勝強,大敗金兵。全詞陳亮多次用典,借古人成敗表達了渴望戰(zhàn)勝金軍的強烈希望。
除化用史事外,陳亮亦借用文學掌故。例如《水調歌頭·和趙周錫》上闋云:
事業(yè)隨人品,今古幾麾旌。向來謀國,萬事盡出汝書生。安識鹍鵬變化,九萬里風在下,如許上南溟。斥鴳旁邊笑,河漢一頭傾。
陳亮在這闋詞中大量化用莊子《逍遙游》的內容,以渺小的斥鴳不解鵬飛南溟來痛斥主和派不識主戰(zhàn)派的宏圖大志而是對其加以嘲笑打壓的行為。
如上文所列用典之處在陳亮其他詞中舉不勝舉,通過引經據典不僅展示了陳亮的博聞強識,更體現了陳亮借古人思想事跡來表達對如今政局之不滿,要求以史為鑒、收復故土的決心。
(三)以文為詞,詞文互鑒
若將《龍川詞》與其政論文相互參照來讀,可以發(fā)現陳亮不僅是單純地在詞中表達政治追求,其部分政論文中的政治方略和主張甚至可以在其詞作中找到相似度極高的再現。通過將其詞作與政論文比較,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陳亮詞作中蘊含的政治功利思想。其在《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中有:“南師之不出,于今幾年矣!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氣抑郁而不得泄,豈以堂堂中國,而五十年之間無一豪杰之能自奮哉?”與《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中“不見南師久”“萬里腥膻如許”十分類似,都表達了陳亮對南宋軍隊久久不能收復失地,使得河洛地區(qū)飽受金人摧殘的憤懣。
在公元1187年,反對北伐的宋高宗駕崩,陳亮似乎看到了北伐的希望,親赴金陵、京口等處考察地理形勢,研究對金人之攻守方略。寫下前文所引的《念奴嬌·登多景樓》,次年,赴臨安伏闕上書,即《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其中有以下幾句:
京口連岡三面,而大江橫陳;江傍極目千里,其勢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也……天下有變,則長驅而用之耳。
這一段話均闡述了南宋雖有長江之險,但如此勢態(tài)更利于進取,而不宜于退守,上天絕非要把長江當做劃分南北的界限,使得南人自外于中國。如今應厲兵秣馬,一旦時機成熟,就長驅直入,底定中原。這與《念奴嬌·登多景樓》所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歷來人們常常認為長江是南方恃險而守的重要屏障,陳亮卻一反常態(tài)提出了長江有利于南人進攻的態(tài)勢,可見其獨到的見解。
再如《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中有“父老長安今余幾?后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發(fā)”之語。陳亮在《中興論》中也引用了這個故事:“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謝,生長于戎,豈知有我!昔宋文帝欲取河南故地,魏太武以為‘我自生發(fā)未燥,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為南朝故地?’”抒發(fā)了同樣的感慨:北方淪陷已久,中原父老相繼死去,下一代自出生就長于北方民族統(tǒng)治下,已經忘了故主。宋文帝北取河南故土,北魏君主拓跋燾說:“我從出生胎發(fā)為燥時,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哪得說是南朝故地!”如今若不急圖恢復大業(yè),恐怕百姓亦會在金人的統(tǒng)治中忘了自己是誰!由此可見陳亮對北伐中原的迫切要求。
陳亮政論文中許多主張都可與詞作互現,這不僅體現了陳亮以文為詞的鮮明寫作特色,更表明了陳亮渴望收復故土的殷切之心。
陳亮詞中所蘊含的永康學派的事功思想不論對文學還是政治,對當時還是后世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對于當時政壇和文壇來說,陳亮通過作詞,宣傳了永康學派“義利并舉、王霸并用”、收復故土、力圖中興的政治事功主張,與同為主戰(zhàn)派的辛棄疾多有唱和,又與陳與義、陸游、朱敦儒、葉夢得、張元干、張孝祥、劉過等詞風相激相慰,從而在詞壇上形成南宋豪放派陣營,在政治上也壯大了主戰(zhàn)派影響。陳亮在詞中大聲痛斥投降派茍且偷安,呼吁改革時弊、收復河山,契合了當時宋廷部分有識之士要求改革、恢復故土的思潮,可謂是振聾發(fā)聵,一定程度上振奮了南宋的軍心民心。
而從整個詞的發(fā)展歷程來看,陳亮以政論入詞,以詞言事功,促進了詞地位的提高,同時也是順應著宋代詞作雅化進程的。所謂詞作雅化除了音樂格律上更加規(guī)范外,還要求擴大詞境,在一定程度上表達士大夫之情懷。在宋朝對于詞人們常常會有“詞為艷科”“詩莊詞媚”的認識,認為詞不過是描寫男歡女愛、離愁別恨的“淫詞艷曲”,和“詩以言志”的詩歌沒有對等的地位,只是“余技小道”。為使詞擺脫抒發(fā)男歡女愛、哀怨閑愁的窠臼,蘇軾開創(chuàng)豪放派,不僅以氣勢雄渾的筆力抒發(fā)豪邁情懷,還進行了以經史入詞,以詩為詞的實踐。到了南宋時期,陳亮詞因繼承了蘇軾豪邁風格常被歸入豪放派,不過陳亮在繼承借鑒前人經驗的同時,更是進行了以政論入詞的巨大創(chuàng)新,在詞中表現了士大夫的現實關懷,打破了傳統(tǒng)作詞方法。這無疑提高了詞的地位,進一步擴大了詞境,促進了詞的雅化進程。而且這一創(chuàng)新幾乎是空前絕后的。其前人如蘇軾等人雖然一改婉約綺麗的作詞風格,但詞中多抒發(fā)個人情感,于國計民生較少涉及,與陳亮同時代的辛棄疾、張元干、張孝祥等人雖然在政治上同屬主戰(zhàn)派,在文學上同屬豪放派,對國家大政方針議論頗多,但確是寫在政論文中,而較少寫入詞中。而在陳亮之后,將自己政治見解寫入詞中,又能夠寫得大氣磅礴、絕妙精彩的更是鮮有耳聞,唯有陳亮詞乃經世致用之作,在詞中多抒發(fā)經濟之懷。此外,陳亮詞中的事功思想并非簡單的政治言論堆砌,而是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因此,人們在聽聞陳亮詞大聲疾呼富國強兵、收復故土之后,并不會厭煩其空乏的政治說教,而能夠感受到作者胸中澎湃的愛國熱情。
然而,對于陳亮這樣的創(chuàng)新,許多人或囿于傳統(tǒng)的詩詞創(chuàng)作觀念,或因為正統(tǒng)理學思想對事功思想的打壓,或多或少的持有否定態(tài)度。陳亮摯友,浙東學派領袖之一的葉適對于陳亮以政論入詞的寫作特色就表示:“同甫微言,十不能解一二?!北硎緦τ陉惲猎~中的“微言大義”不能理解。南宋藏書家陳振孫云:“《外集》皆長短句,極不工,而自負以為經綸之意具在是,尤不可曉也。”他認為陳亮詞作粗鄙不工,其經濟之懷更是難以理解。晚清詞人陳廷焯雖然贊揚其氣勢,但認為:“就詞論,則非高論?!痹谀纤魏笃诔霈F了一些宋詞匯編的選本,然而無論是周密匯編的《絕妙好詞》,還是趙聞禮匯編《陽春白雪》,均沒有選擇陳亮詞作。南宋黃升匯編的《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雖然選取了幾首陳亮詞,但是對許多體現陳亮事功思想的豪放之作置之不理,卻專選一些綺麗哀婉之作,如《水龍吟·鬧花深處層樓》《洞仙歌·瑣窗秋暮》《虞美人·東風蕩漾清云縷》等作品。這些婉約之作雖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但是樹立陳亮文壇地位、影響深刻的作品絕非此類。夏承燾先生認為此實乃“少陵自有連城璧,爭奈微之識珷玞”。其實,正是陳亮注重詞的功用,在詞中明確表達其永康學派的政治功利學術思想,在詞中表現家國情懷,探討國家政治形勢,大聲疾呼收復故土,才使得詞的創(chuàng)作突破了個人的淺吟低唱,開始走向對國家和民族的關懷,這無疑極大地開拓了詞境,使得詞境更加深沉、厚重,使得詞的創(chuàng)作面貌煥然一新。
①②⑧??? 〔宋〕陳亮著,董平注:《陳亮文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頁,第246頁,第246頁,第頁,第37頁,第48頁。
③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832頁。
④⑤⑥⑦⑩??〔宋〕陳亮著,鄧廣銘點校:《陳亮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87頁,第104頁,第331頁,第259頁,第532頁,第390頁,第531頁。
⑨?〔宋〕陳亮著,夏承燾校箋:《龍川詞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頁,第13頁。
??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107頁,第107頁。
?〔宋〕魏泰:《東軒筆錄》,中華書局1997年版,卷9。
18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