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樹市第三實驗幼兒園 吉林 榆樹 130400
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fā)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并增強抗挫折能力的目的。是根據(jù)幼兒身心發(fā)展和教育的需要,創(chuàng)設(shè)某種情境,提出某些難題,讓幼兒通過動手動腦來解決問題,從而使他們逐步形成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培養(yǎng)出一種不怕困難、堅韌不拔和頑強進取的堅強意志,最終具備抗挫折的能力。那么具體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抗挫折能力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幼兒園又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公共場所,是幼兒開始集體學習和生活的地方。上幼兒園也是孩子走向人生和社會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因此,家長和幼兒教師的通力合作便尤為重要。
1.家長和老師要目標一致,相互配合,相互補充。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一點挫折,家長便覺得孩子受了多大的委屈,甚至有的家長把問題無限的放大。如孩子在活動的過程中摔倒了,或與小朋友發(fā)生了矛盾,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護著孩子,甚至當著孩子的面不依不饒的找老師算賬,找別的孩子的家長算賬。導致孩子也因此無論在哪都要做小太陽,要時刻享受著陽光雨露。這樣教育的孩子久而久之不再合群,變得孤僻,甚至抑郁。一旦有一天離開了父母的庇護,便會充滿無助,充滿恐慌,這也是越來越多的孩子患上抑郁癥的原因。那么,正確的做法是家長與教師充分的溝通,客觀的分析和解決問題,共同面對問題。
2.家長和教師要共同讓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的感知和認識挫折,并自己嘗試著去解決困難。
家長和老師達成共識后要共同幫助孩子去分析事物發(fā)生的原因及發(fā)展的過程,認識挫折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困難和嘗試著去解決困難。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孩子體驗成功后的喜悅。幼兒園老師也可以和家長共同攜手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些情境,如某一天教師和家長出一道試題:家長忘記了給給小朋友帶畫筆,可這一天又恰好有畫畫課。在畫畫課上老師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即使孩子不作不鬧,也不是放任其逃避困難。在觀察之余引導孩子媽媽是由于工作忙才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要理解媽媽的辛苦,同時引導孩子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不要荒廢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更不要被困難所嚇倒。老師期待的目光會讓孩子自信起來,孩子會很客氣的去和別的小朋友借畫筆,和別的小朋友共同使用一盒畫筆完成畫畫課。放學后孩子不僅不會責怪媽媽,還會和媽媽一起分享他和小朋友一起作畫的故事,分享戰(zhàn)勝困難的快樂。事情雖小,但讓孩子學會了獨立的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還學會了與別人溝通與交流,學會了尊重媽媽,一舉多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家長和老師要正確的給予合理的評價,并引導孩子積極的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能只看到孩子的長處,一味的夸大表揚,這樣孩子會驕傲自滿,一旦遇到挫折擔不起打擊。更不能一味的指責孩子的不足,一味的批評和打擊。要指出孩子的缺點,并引導孩子積極的面對,不要畏縮和逃避,要在經(jīng)歷中吸取教訓。如老師在上公開課時,一名小朋友在舞蹈時把鞋子踢掉了,也亂了節(jié)奏。待孩子欲哭時,我有意的把手里的道具掉到了地上,然后眼光引導著小朋友把掉到地上的道具拾起來,繼續(xù)與孩子們共舞來。小朋友看到這一情景和鼓勵的目光也自己穿上鞋又興奮地跳了起來。音樂結(jié)束后我立刻把小朋友拉到隊伍前告訴大家剛才發(fā)生的事,并問大家這個小朋友是不是很棒啊,教室里立即響起了掌聲。小朋友的媽媽也跑過來給孩子一個深深的吻,給孩子豎起了大拇指。小朋友本來要哭的表情立即歡快起來??梢娂议L和老師的態(tài)度與行為都成為了孩子面對問題的指路燈,家長和老師的行為也是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態(tài)度。
無論怎樣的教學都不要剝奪孩子的天性,要寓教于樂。對幼兒的挫折教育也是一樣,要讓孩子們在快樂中享受挫折教育。如通過老師自己編劇表演情景劇,讓孩子在扮演角色中經(jīng)受挫折,體驗戰(zhàn)勝挫折的喜悅。讓其他孩子們進行評價,更讓孩子們在評價中了解如何解決問題和面對困難。可以在各種比賽中設(shè)置障礙,引導幼兒去克服困難,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評選戰(zhàn)勝困難小英雄,獎勵小紅花,讓每個孩子都去爭當戰(zhàn)勝挫折的小英雄。還可以舉辦故事會,可以講別人的故事,也可以讓孩子們分享自己戰(zhàn)勝困難的經(jīng)歷,無論是游戲還是其他活動等等,都可以讓幼兒在體驗中養(yǎng)成抗挫折的能力。
幼兒挫折教育還體現(xiàn)在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要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與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兒認識和發(fā)現(xiàn)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從而更好認識他人和生活,乃至社會,更加正確的認識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交流中,幼兒會經(jīng)歷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和做法,會在某些時候要改變自己的想法與與人相處,甚至要服從別人的意志,這樣就會在不斷的磨練中學會與同伴合作,克服畏難情緒,提高抗挫折能力。同時,在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己的過程中,也學會了尊重他人,學會與他人相處和交往,樹立了集體觀念。這樣在磨練堅強的意志培養(yǎng)了抗挫折能力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綜合素質(zhì)。
總之,挫折教育在幼兒教育中不可或缺,培養(yǎng)幼兒抗挫折能力遠比在教學樓上安裝防護欄要更有前瞻性。培養(yǎng)幼兒的抗挫折能力既是幼兒教師的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甚至也是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