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 214122)
繪本這一概念源起于歐洲,英文譯為“圖畫書”,日本直譯為“繪本”,繪本的定義眾說紛紜?,F存的較具影響力的定義來自日本作家松居直,他用公式:“文×圖=繪本”來解釋繪本。瑞士學者Maria Nikolajeva和美國學者Carole Scott曾聯合給出過繪本的定義:“繪本中的圖片對故事敘述的完整性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所以,繪本是依靠視覺圖片和敘述文字的相互關系來共同構筑故事情節(jié)的圖書類型?!币陨隙x可以看出繪本是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的藝術形式,二者相輔相成,以達到敘述故事、推進情節(jié)的目的。不同于普通書籍中插畫,繪本中的圖片并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故事傳播的主要載體,具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性和敘述性,圖文并茂是繪本藝術的精髓所在。
2016年來,隨著“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地,以及中國家長們對兒童閱讀的重視程度的提升,兒童類圖書的出版種類越來越多,童書市場進一步擴大。2018年度,當當網童書類目年銷售冊書為6.2億冊,占圖書整體銷售量的25.9%,領跑圖書其他品類。而繪本則占據了年度童書市場銷售規(guī)模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見兒童繪本這一形式在兒童閱讀領域中的重要位置。
兒童繪本對兒童的思想與行為模式具有奠基啟蒙和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一時期兒童的認知發(fā)展速度極快且奠定了日后的認知與行為模式。由于兒童認知來源的局限性,繪本就成為了各類知識傳播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有助于兒童在學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好的繪本在對兒童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不但應使其對自我生理性別具有正確的認識,同時也應培養(yǎng)兒童兼具兩性共通的優(yōu)秀品質,而不是僅用性別作為單一的指向和規(guī)范約束兒童的發(fā)展。
性別伴隨人出生就既定存在,然而人們對于自身性別印象的認識是后天培養(yǎng)形成的。性別印象是指性別的社會期待、行為邏輯等。繪本中的人物通常會呈現出特定的性別印象,雖然有時這種印象是繪本作者無意中呈現的,但當某些性別特質重復出現并且逐漸趨于固化時就形成了性別刻板印象。生理性別的不同并不能對男女性別文化的差異起到決定性作用,兩性差異化的主要因素是由社會性別所決定。研究表明,兩性在幼兒階段所表現出的不同的性別特征并非與生俱來,而是被其所處環(huán)境不斷暗示,強化的結果。馬丁和哈爾森的性別圖式理論(Gender Schema Theory)認為:性別是一面可以折射出自身特質的透鏡,通過其折射出的各種性別存在形成了性別圖式,兒童把自己與其相對的性別概念加以比較,根據性別圖式去評價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并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即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對兒童性別特征的形成和發(fā)展形成了正強化的影響,所以在兒童認知水平發(fā)展階段,使其形成正確的性別觀念是十分必要的。
作為踐行教育的重要道具,繪本的故事情節(jié)至關重要,兒童繪本在主題的呈現中有意或無意的側重,體現了其作者對兩性不同的行為預期,這種預期往往通過角色設計呈現,本研究將兒童繪本中的主人公大致分為男性、女性、以及外部性別特征不明顯的中性三類,基于此分類,根據對2018年中國圖書網暢銷繪本排行前1000冊繪本的分層抽樣調查,得出有效樣本325冊,其中男性作為主角的繪本139冊,以女性為主角的繪本92冊,通過該數據比較分析得出繪本中主角的男女性別比例為151.08(女性為100),而我國2018年的總人口性別比104.64(女性為100)。由此可見,即使在現實社會中男性數量并不占優(yōu)絕對性優(yōu)勢的情況下,兒童繪本依舊更傾向于使用男性形象來主導故事的發(fā)展。此外,兒童繪本對于兩性公共領域職業(yè)狀況的呈現令人深思。據統(tǒng)計,兒童繪本中出現的男性角色涉及職業(yè)多且大部分屬于技術密集型,如司機、警察、工程師、醫(yī)生等;而女性角色涉及的職業(yè)相對較少且大部分屬于服務密集型,如教師、護士等。在表現母親和父親角色時,對其職業(yè)的描述方式也有著明顯區(qū)別,母親的職業(yè)情況被一帶而過,而父親的職業(yè)情況會進行具體描述。綜上所述,無論是職業(yè)參與程度還是職業(yè)參與種類,兒童繪本在表現成年男女的職業(yè)狀況時存在較為明顯的性別偏見,這很有可能使兒童的認知上產生分歧。其次,兒童繪本對于家庭角色的呈現也耐人尋味。據統(tǒng)計,母親角色出現的次數遠超父親,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多為家庭職能中的照顧者和扶養(yǎng)者,而父親角色盡管出現頻次遠低于母親,但其在家庭中卻擔當了啟蒙與領袖的職能。
除了角色設計的刻板化呈現,在故事情節(jié)方面,大部分兒童繪本也存在性別刻板印象。據統(tǒng)計,男性主人公更多地出現在探索性、求知性場景中,女性主人公則更多地出現在家務勞動、情感與人際關系等場景中。從上述統(tǒng)計分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兒童繪本在其內容的構建中都體現出了性別刻板印象,這對兒童正確的性別觀樹立有相當不利的影響。
性別觀念的二元對立在兒童繪本中表現為規(guī)范性教育,即引導“男女有別”,著重強調二者的差異以防止他們成長為不符合性別規(guī)范的異類。比如《小小男子漢》《花樣女孩》系列繪本,將男女的特質分而論之,強調男孩的勇敢、自信等特質,強調女孩的善良、溫順等特質。這種的傳統(tǒng)的刻板觀念本質上帶有人類生殖繁衍的功利性色彩,使得男性和女性在各自性別角色的桎梏下成長,在童書中即表現為性別形象的模式化呈現。在“小淑女完美成長”系列繪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5)中,將“舉止優(yōu)雅”“受歡迎”等特質編排作為女性的標準特質之一,規(guī)勸女孩要干凈美麗,弄臟了裙子就不是小淑女等情節(jié),極大的限制了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不利于兒童的成長。
21世紀以來,隨著女性的經濟水平和社會地位的顯著提升,中國大眾傳媒中的兩性氣質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對于性別氣質的多元化報以較高的接納程度,而中性化、去性別化也并非簡單的消除兩性間所有差異,而是更加關注一個人身上是否凝聚了兩性共通的優(yōu)秀精神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二元對立的性別觀念逐步瓦解時,性別中立教育觀念逐步走入人們的視野,這里的性別中立概念,并不是鼓勵男生女性化或女生男性化或兩性中性化,也不是要無視兩性的生理差異而使其絕對相等,而是要拒絕性別歧視,消除對于性別認知的刻板印象,在正確地認識兩性之間生理差異的同時,使幼兒的意識跳出性別規(guī)范的桎梏,樹立科學的性別觀念,促使幼兒形成健康的人格。性別中立教育也在國外繪本中有所體現,美國最新版本的斯凱瑞繪本與其1963年版本相比,在細節(jié)上卻有很多意義深遠的變化。所有有性別指向性的詞和圖案都被更換了,如“policeman”、“fireman”被替換為“police officer”、“firefighter”,圖片中推著嬰兒車的母親被替換成了父親,而路邊指揮交通的警察從男性替換成了女性,多樣化的性別場景是其性別理念的外在表現。
綜上所述,繪本讀物是兒童對于性別認知的主要來源之一,繪本中所體現出的性別角色期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性別角色觀念的形成,所以兒童繪本有義務傳達正確的性別觀念,最后,從文化輸出的角度講,兒童繪本不但需要在形式上與國際接軌,更需要在人文關懷、性別平等精神內核上開疆拓土,只有這樣才能為兒童帶來更為開闊的發(fā)展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