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坤
(曲阜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山東曲阜 273100)
在卡夫卡《審判》的研究中,傳統(tǒng)的精神分析占據(jù)了一席之地,其往往從俄狄浦斯情節(jié)的懼父情節(jié)來分析,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強烈的懼父情節(jié),而《審判》揭示卻的是人類共同的生存困境,因此傳統(tǒng)的精神分析在這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隨著精神分析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存在主義精神動力學(xué),其能從最明顯的終極關(guān)懷,即從死亡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問題,更具有普遍性。因此相比傳統(tǒng)的精神分析,用存在主義心理學(xué)范式分析《審判》更具有意義和價值。
榮格在《心理學(xué)與文學(xué)》中提出,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模式有兩類,一類叫作“心理模式”,另一類叫作“幻覺模式”。心理型作品主要是作者在意識層面對經(jīng)驗的加工,主要是靠情節(jié)和情感打動讀者。而幻覺型作品更多的是作者在潛意識層面的無意流露,這樣的作品靠榮格稱之為“靈魂深處的東西”觸動人。他是這樣形容幻覺型作品的“這里為藝術(shù)表現(xiàn)提供的素材不再為人們所熟悉。這是來自人類心靈深處的某種陌生的東西……它從永恒的深淵中崛起顯得陌生、陰冷、多面、超凡、怪異?!盵1]這些特點很適合形容《審判》這部小說,因此可以將《審判》看作是幻覺型作品。
幻覺型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潛意識活動起到主導(dǎo)作用,因此需要心理分析對作品中潛意識的活動痕跡進行揭露。而分析潛意識防御機制是一種有效的解析途徑。因為潛意識防御機制是個體應(yīng)付各種緊張性刺激,防止或減輕焦慮或愧疚的精神壓力,維護心理安寧的潛意識心理反應(yīng)。其特點是偽造或曲解現(xiàn)實,潛意識運用。[2]在《審判》中比較明顯的典型防御機制包括以下兩點
約瑟夫·K一天早晨起來發(fā)現(xiàn)自己莫名其妙被法院逮捕了,但是自己卻沒有被剝奪行動的自由,他不知道案子會怎樣審判,這就像是一個人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會死,但是在死之前可以自由的生活,也不知道自己的結(jié)局會是怎么樣。并且約瑟夫的處境和焦慮很符合歐文·亞隆對死亡焦慮的解釋“死亡恐懼在我們內(nèi)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要縈繞在心,它在表層之下持續(xù)的低吟,它是一種在意識邊緣上陰暗沉郁、令人不安的存在”[3]
從象征化的角度看,閣樓上的法院辦公室有雙重含義。一是被遺忘的存在,閣樓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就像死亡一樣,意識不到就會被堆放在生活的雜貨堆里。原文中這樣寫道“他們竟然把辦公室設(shè)在閣樓上,連那些本來就是最貧困的房客也不過是用它來堆放雜物的?!盵4]另一重含義是閣樓作為最頂層沒有更進一步的可能,同樣海德爾格也說過死亡也是沒有更進一步的可能。
行為的否認,挑戰(zhàn)死亡,蔑視死亡可以大大緩解內(nèi)心的不安和焦慮。表現(xiàn)在約瑟夫初審時在法院中慷慨激昂的演說。但是約瑟夫失敗了,他也必然會失敗,因為死亡無處不在,他自以為是的演說只是法院故意的配合。
幻想的否認,約瑟夫一直都認為他是清白的,他是無辜的,他不應(yīng)該被審判。但是他實際上有罪,不然他也不會陷入畫家說的悖論之中。原文這樣說的“如果你是清白無辜的,那么事情很簡單”“起訴不是隨隨便便提出來的,法院一旦起訴就會認定被告有罪”[5]約瑟夫的罪是沒有認真活過,面對死亡時就會產(chǎn)生對生命的愧疚感,負罪感和恥辱感。就像最后與其說約瑟夫死像一條狗不如說他活得像一條狗,他三十歲了,沒有家庭,沒有愛過人,沒有真誠的陪伴過父母,沒有認真欣賞過大自然的風(fēng)光,即使他經(jīng)常待在那個美麗的公園里。那兩個架著約瑟夫行走的又聾又啞又蠢的人可以看作是以前的約瑟夫的象征,不會表達,不會生活,在經(jīng)過美麗的公園時,原文這樣寫道“我根本不想停下來,”他沖著自己的陪伴說;他們的殷勤使約瑟夫感到羞愧。[6]
言語的否認,約瑟夫在說的話很多都能看作是言語的否認,但是最明顯的還是寫辯護書這件事。作為銀行經(jīng)理的他肯定是善于辭令,但是讓他回憶過去,寫下過去發(fā)生的事情的時候,他卻擠不出一個字。因為他沒有值得回憶的往事,過去他是一個工具一樣的存在,是經(jīng)理用來制約副經(jīng)理的工具。過去的他和他叔叔一樣忙碌。沒有生活,現(xiàn)在面對死亡更多的是負罪感,而懷揣著隱隱的負罪感寫一個無罪辯白自然是寫不出來的。
存在主義心理學(xué)大師歐文·亞隆指出我們每個人從早先的兒童到長大成人,都緊緊抓住一個非理性的信念,那就是自己是具有獨特性的。極限,衰老,死亡,這些可以用在他人身上,但是對我來說卻不適用。人們在內(nèi)心深處相信自己是不會受傷,不會毀滅的。[7]這種自我獨特性的神話在《審判》中伴隨著死亡焦慮同時出現(xiàn),主要有四種表現(xiàn),分別是強迫性英雄主義,工作狂,自戀,攻擊與控制。
強迫性英雄主義在約瑟夫身上體現(xiàn)的極為明顯,他知曉自己被逮捕(知曉自己的有限和死亡)的那天晚上非得找到畢爾斯泰納小姐,并且在她的房間里強迫性的而且神經(jīng)質(zhì)的重新演繹了一遍白天他被捕的情景。并且用這樣的強迫性的英雄主義的行為暗示畢爾斯泰小姐他不害怕被捕,更是暗示他自己不要害怕。但是他的這種強迫性的英雄主義最終失敗了,一是體現(xiàn)在自以為是的演講成了笑話,二是體現(xiàn)在他跟隨法院聽差自信滿滿的進入法院,然后在法院中緊張得快要暈了過去(認識到必定死亡的真相),最后狼狽的被人架了出來。
工作狂的癥狀在約瑟夫和約瑟夫的叔叔身上都有體現(xiàn),約瑟夫覺得半途而廢是最愚蠢的事情了,并且害怕衰老,認為寫辯護書這件永無止境的事情可以消磨老來難熬的日子。約瑟夫一定要把所有的時間填滿,對待時間就像對待死亡一樣盡可能地多完成任務(wù)。時間是他的敵人,他要不斷地進步,以此來產(chǎn)生一種死亡不斷延遲的錯覺。他的叔叔也是這樣,原文寫道“他的叔叔老是匆匆忙忙的樣子,好像讓那迂腐的想法追逐著似的:他要進城來,總只是待一天,而且非要在這一天內(nèi)辦完所有事先打算要辦的一切事情不可”[8]
約瑟夫的自戀體現(xiàn)在他引以為豪的職業(yè)上,但是現(xiàn)實是不論從事什么職業(yè)在死亡面前一律平等。所以法官并不在意約瑟夫是銀行經(jīng)理還是粉刷工,并且法官故意說約瑟夫是粉刷工,以此來刺激約瑟夫,讓他的不可一世的神話破滅。此外,約瑟夫的自戀還有一個很隱蔽的體現(xiàn),那就是幾乎約瑟夫所尋求幫助的對象都事先知道約瑟夫的案子,約瑟夫只需要輕輕推開他們的門,畫家,律師,牧師就都了解約瑟夫,都會告訴約瑟夫的案子的情況,法院的情況。
攻擊與控制體現(xiàn)在對權(quán)力的追逐中,一是在斷篇殘章的明爭暗斗中有明確表現(xiàn),約瑟夫這天起來,便感到精神煥發(fā),幾乎把法院拋到了腦后。然后這一天里和副經(jīng)理各種明爭暗斗,十分傲慢。對權(quán)力的掌控讓人有種死亡是可以被掌控的錯覺,哪怕是在最后約瑟夫快要被捅死了,他也有種一把奪過刀來,往自己胸口插的自殺沖動。正如歐文·亞隆所說,當(dāng)恐懼特別劇烈時,攻擊驅(qū)力不能和緩的升華所遏制,它會加速增長。[9]
除了自我神圣不可侵犯的獨特性神話這一特殊防御機制,歐文·亞隆還指出另一種特殊的防御機制即相信存在著終極拯救者的信念。這個信念也根植于生命初期,那個時候父母朦朧的形象,是嬰兒完美的附屬物,不僅是強大有力的行動者,還是永不停歇的奴仆。擁有外在奴仆這一信念會被嬰兒期的父母無微不至的照料所強化。兒童一次次地過度冒險,遭遇現(xiàn)實無情的荊棘,又被父母巨大溫暖的雙翼抱起,獲得拯救。[10]相信存在終極拯救者的信念的人會有想和拯救者融合的渴望,活在他人期望和肯定中的渴望。二者在《審判》中表現(xiàn)的都很明顯。
首先是想和終極拯救者融合的渴望,在約瑟夫和商人布洛克身上表現(xiàn)明顯。約瑟夫在受到法院的愚弄后,開始求助于女性,而且都是“一見鐘情”,因為她們承諾約瑟夫在案子的方面上給予幫助。尤其是律師的女仆,她是所有被告的拯救者,原文借律師之口說道“她的這種怪癖是,她覺得幾乎所有的被告都是頗有魅力的。她依戀他們每一個人,愛他們每個人,看樣子也被他們每個人所愛”[11]商人布洛克對律師的依戀更是達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他在律師面前下跪,為了能即時接到律師的召見干脆住在律師家里。而這一切都只是為了他自己的案子。
其次是活在他人的期望中,希望獲得他人的肯定。最典型的體現(xiàn)是牧師宣講的法的門這個故事。鄉(xiāng)下人一直都在期許守門人能放他進去,讓他開始真正的生活,他用盡了各種方法,直到最后死的時候才知道那法的門只屬于自己。就像沒有人能代替我們活著一樣,只有自己能踏進法的門,生命只有一次且只屬于自己。法的門的故事之所以打動人心,是因為它從潛意識層面流露出生命的真相,人們常常對未來或者對他人抱有莫名的期許,等到我達到某一條件我就可以盡情享受生活。殘酷的是條件沒有達到時,生活便已經(jīng)結(jié)束了。
在自我神圣不可侵犯的獨特性神話破滅之后,人會難以面對死亡,會尋求與外界的融合,模糊了自我的邊界,造成死亡也找不到自己的錯覺,但是模糊了自我的同時也會直接面對自我消亡的危機,因此這種信念并不穩(wěn)固隨時會轉(zhuǎn)向相信自我獨特性的神話。繼而重復(fù)循環(huán),好似永無止境。但真的沒有出路了嗎?在《審判》中,畫家在無意中揭示了無罪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怎樣真正的活著。畫家對約瑟夫說過,他把他聽說過的無罪判決的故事記在了畫里,這些故事都很美好。而約瑟夫買了畫家三幅畫,畫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囊吧嫌袃煽每輼?,背后是絢爛的夕陽。從存在主義心理學(xué)的視角來看,可以這樣理解這幅畫??輼浒凳局獣宰陨斫K將凋亡,夕陽也是即將消逝的景象,但是當(dāng)這一刻定格,知曉死亡的事實,面對它,便會倍感當(dāng)下存在的喜悅,這幅畫再看起來便充滿了美好。生活亦是如此。直面死亡,活在當(dāng)下便是存在主義視角下《審判》中的死亡焦慮帶來的巨大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