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丁玲[伊犁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新疆 伊寧 835000]
地理學強調“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出發(fā),著名作家賈平凹曾總結道:“不同的地理風貌制約著各自的風情民俗,風情民俗的不同保持了各地文學的差異?!钡拇_,正如青藏地區(qū)雄偉壯麗的藏地高原環(huán)境孕育出了藏族文學、內蒙古遼闊蒼茫的大草原造就了蒙古族文學一樣,流淌千年的伊犁河、巍峨綿延的烏孫山、伊犁河谷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風貌造就了近代以來的新疆錫伯族文學。趙春生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新疆錫伯族文壇的杰出作家之一。他以新疆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地域文化為背景,以新疆錫伯族豐富的民俗文化為依托,以西遷伊犁的錫伯族戍邊衛(wèi)國的厚重歷史為根基,構筑了自己獨特的文學世界。
2006年10月,在趙春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其生前重要的文學作品結集出版,取名《山地故事》。《山地故事》是趙春生一生文學創(chuàng)作的結晶,出版后受到新疆文學界的好評。
人們常說:“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蹦敲床坏揭晾绲牟觳疾闋栧a伯自治縣,就不知道西遷后的錫伯族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獨特風俗和文化魅力。察布查爾縣所在的伊犁河谷,被譽為“塞外江南”,氣候濕潤,植被茂盛,風光旖旎。察布查爾,錫伯語意為“糧倉”。錫伯族作家趙春生生于察布查爾縣,長于察布查爾縣,察布查爾縣的地域文化是作家全部的生命體驗。在趙春生筆下,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溫情??梢哉f,家鄉(xiāng)察布查爾縣獨特的地域景觀和人文風物是趙春生文學創(chuàng)作取之不竭的素材。在創(chuàng)作中,趙春生選取了察布查爾縣錫伯族聚居區(qū)的“牛錄風情”、察布查爾城墻、察布查爾大渠、察布查爾縣域內的伊犁河和烏孫山,來營造他文學作品獨特的地域文化氛圍。
牛錄是新疆錫伯族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也是趙春生小說中一個標志性的地域文化名稱。公元1764年,錫伯族從東北遷居到新疆伊犁屯墾戍邊,建成八個牛錄,它們演變?yōu)榻裉戾a伯族聚居的八個村鎮(zhèn)。趙春生的少年和青年時代是在察布查爾縣的依拉齊牛錄度過的,因此,他對牛錄的環(huán)境和生活是再熟悉不過了。趙春生在小說《舅舅的故事》中,用充滿溫情的筆,盡情地描摹著牛錄里春夏秋冬自然環(huán)境的絢麗變換。春天的牛錄,“陽光明媚,草木蔥綠,泉水叮當,百鳥啁啾”;秋天的牛錄另有一番美景,“眼下是深秋季節(jié),牛錄里無規(guī)則分布的榆樹林里呈現一片病態(tài)的紅潤,近于妖艷”。在趙春生筆下,牛錄的春天和秋天猶如油畫般色彩斑斕、風情萬種。
錫伯族修筑的察布查爾縣牛錄城墻,在趙春生的小說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對世世代代居住于察布查爾縣的錫伯族人民來說,錫伯族城墻是飽含著民族情感的重要歷史記憶。在小說《城墻》中,趙春生對錫伯族修建八個牛錄城墻的歷史娓娓敘來:二百多年前,錫伯族軍民受清政府的派遣從東北千里迢迢來到伊犁河谷,為屯墾戍邊的需要,在各牛錄建起了周長幾十公里的城堡。趙春生曾經實地勘查過察布查爾縣八個牛錄的城墻,他在散文《關于城墻的記憶》中對錫伯族城墻的建筑形態(tài)有著甚為周詳的記錄:為了長期駐守邊疆,錫伯族八個牛錄按八旗順序,由西向東,各以泉水為中心擇地修筑城墻。每個牛錄所筑的城墻方圓幾公里,并建有東西南北四座大城門。城墻的修建是由里外五層夯土筑成,底座以大卵石為基礎,墻高三米半左右。從清代中葉遷居到伊犁察布查爾縣以來,錫伯族軍民修建的城墻就是世世代代守衛(wèi)牛錄平安的重要屏障,“古老的城墻像一條土黃色的緞帶將參差不齊的居民房和高矮不等的樹木圍了一圈”(《舅舅的故事》)。
在趙春生筆下,有著數百年歷史、經受了一代代風雨考驗的察布查爾縣的城墻不僅僅是有形的建筑物,它還是有著文化生命的歷史遺產,“古老的城墻彎彎曲曲地向南延伸……從遠處看,它跟中國宏偉壯觀的萬里長城十分相似”(《城墻的記憶》)。趙春生將察布查爾縣的城墻比喻為萬里長城,在作家心中,城墻早已化身為錫伯家園的“守護者”了。
察布查爾大渠是新疆錫伯族的母親渠,也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觀,更是錫伯族屯墾開荒的重要歷史見證。在小說《啊,我的綠提包》中,“我”散步于察布查爾大渠邊上,渠水潺潺流淌,鳥兒裊裊鳴叫,大渠邊的沙棗林中,空氣清新得令人心醉!察布查爾大渠灌溉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萬畝良田,伊犁錫伯族對察布查爾大渠有著特殊的感情。如果說,伊犁河是伊犁人民的母親河,那么,圖伯特領導錫伯族人民從伊犁河引水修建的察布查爾大渠,就是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人民的母親渠。察布查爾大渠不僅哺育了兩岸的各族人民,也留下了趙春生少時無窮無盡的歡樂記憶?!安觳疾闋柎笄砂队袃傻篱L長的高坡,高坡上長滿了荊棘和草木”(《感懷母愛》),整個夏天,孩子們盡情地在察布查爾大渠中玩耍,“渠里和高岸上滿是光屁股的孩子們盡情撒歡的身影”(《關于城墻的記憶》)。圍繞著察布查爾大渠,趙春生為我們勾描出了一幅溫暖清新、情趣盎然的生活風景畫。
趙春生在作品中極盡對伊犁河谷優(yōu)美地域風光和優(yōu)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書寫,尤其是不遺余力地表現察布查爾縣的兩種自然美景——巍峨壯觀的烏孫山和蜿蜒流淌的伊犁河。在《山地故事》中,讀者可以領略到阿帕爾山地周圍西天山溝壑縱橫的雄壯環(huán)境,“南面是巍峨聳立的烏孫山,烏孫山的一道山溝往下延伸,與山地丘陵地帶的大裂溝相連……站在山地往下眺望,是一馬平川的山地和芨芨草灘,再往遠處遙望,就能看到村莊的位置和伊犁河的走向”。在小說《城墻》中,登高遠眺時伊犁河兩岸的美景如詩如畫:“綠色的田野、低矮的次生林和閃耀著銀光的彎彎曲曲的伊犁河盡收眼底?!毕袼嬕粯拥奶镆懊谰?,令人身心愉悅、如癡如醉。趙春生走遍了伊犁河谷的山山水水,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山水相伴,景物迷人,“遠處鐵青色的烏孫山一直向西延伸著,那條遙遠的伊犁河冒著縷縷蒸汽”(《系在五彩繩端的愛》),通過烏孫山和伊犁河這兩種典型地域景觀的烘托,趙春生將察布查爾縣高大險峻的山地、波光粼粼的河水,綠草如茵的田野風光展現得一覽無余!察布查爾縣瑰麗動人的景色,在趙春生筆下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搖曳多姿!
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歲時節(jié)日活動、民間信仰等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氣質。韓少功指出:“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則葉難茂?!壁w春生從小在依拉齊牛錄受到錫伯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他在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將大量的錫伯族民俗文化的內容蘊嵌其中。可以說,趙春生的文學作品就是新疆錫伯族人民生產生活、風俗習慣和歷史變遷的極好見證。
公元1764年,錫伯族從東北遷居到新疆伊犁河畔后,不僅從事原有的狩獵捕魚,而且還開始進行農業(yè)生產,他們在伊犁河南岸引水修渠,種植小麥水稻。隨著定居日久,錫伯族在保留原有的東北山林時期生活習俗的基礎上,積極適應和融入伊犁地區(qū)的生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活習俗。趙春生作品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里面蘊含了大量的錫伯族生活習俗。
生活習俗一般包括衣食住行等習俗。民以食為天,錫伯族是一個美食民族。遷居新疆后,錫伯族在長期的農業(yè)生產生活中,發(fā)展形成了種類豐富的特色傳統(tǒng)美食。如用韭菜、芹菜、蓮花白、胡蘿卜、青紅辣椒腌制的“花花菜”,用晾干的豇豆和牛肉燴制的“薩斯恒”,還有燒茄子、燒辣子等美食,都令食客贊不絕口。在趙春生的小說中,就出現了兩種錫伯族聞名天下的美食。在《沒有度完的蜜月》中,女主人公梅子對魚燉子這道菜產生了特殊的嗜好。魚燉子,錫伯語稱“尼穆哈魚燉子”,是新疆錫伯族的一種特色飲食,其做法與眾不同,堪稱錫伯族美食之最。它是將伊犁河的魚放入紅辣椒等佐料清煮,待魚快做熟時,再放入椒蒿、韭菜、麥面糊糊等煨燉成糊狀魚湯。魚燉子喝起來味道鮮美,回味無窮。在小說《貓頭鷹叫了》中,阿文的父親將馬飼料帶回來磨成面粉做成發(fā)面餅吃。其實,用馬飼料磨成面粉做發(fā)面餅只是困難歲月的特殊情況,錫伯族正宗的發(fā)面餅是用白面做成,這種發(fā)面餅是錫伯族的傳統(tǒng)飲食,錫伯語稱之為“發(fā)拉哈額芬”,它是以土鹼作為引子發(fā)好面,烙成既薄又圓的餅子,其特點是酥軟可口,噴香誘人,每個錫伯族家庭的主食都離不開它,一日三餐必備。
民居建筑中濃縮的是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各民族根據自身的自然氣候環(huán)境、人文歷史、生產方式、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等,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造出富有本民族傳統(tǒng)的特色民居建筑。趙春生在小說《老房子》中,細致精當地描述了新疆錫伯族傳統(tǒng)民居的平面布局、建造原料、建筑工藝、造型特征,“整個房屋建筑以粗壯的烏孫山松木為原料,這些松木經過全鎮(zhèn)有名的木匠的巧手,搞成一個巨大的框架,然后用土塊砌成四面墻,再用摻和著麥薏子的黃泥糊上墻面而蓋成。室內壘有南、西、北三面炕——南面炕是長輩人的歇息場所,北面炕是下輩人睡覺的地方,而西炕呢,因為錫伯人尊崇西天的緣故,裝有神祇或家譜的神盒和神桌均置于西炕。每逢過年過節(jié),拿出家譜,攤開在西炕的小桌上,族人們前來燒香磕頭……南面的兩扇巨大的條木窗戶和北面的一扇條木窗戶相對應,均由淺黃色的紙糊著,顯得屋里寬敞而明亮”。這番描述既寫出了錫伯族傳統(tǒng)房屋的建筑格局,又介紹了錫伯族風俗中長輩和晚輩的居住講究。錫伯族為有這般結實亮堂的房屋而自豪。多年的“在地式”生活體察經驗,使趙春生將錫伯族民居建筑的結實、美觀、實用等特點展示得十分到位。通過趙春生的小說,讀者能夠領略到錫伯族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唯衣食住行,趙春生的作品,可以說全方位地呈現了錫伯族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習俗。散文《生命的搖籃》展示了錫伯族搖籃的制作技藝:“先將薄木板烤彎成殼,再用皮線鑲接成橢圓形,底部用撐木固定。使用時,搖籃四角用繩索套住,吊掛在屋梁的松椽上?!卞a伯族對搖籃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一般把嬰兒包裹好放在吊起的搖籃里,年輕的母親一邊蕩著搖籃,一并唱著錫伯族兒歌《搖籃曲》,使孩子在有節(jié)奏的搖蕩中甜蜜地進入夢鄉(xiāng)。此外,錫伯人家在娶了兒媳婦后,便會在“喜利媽媽”上掛一個小搖籃,表示希望早生兒女。“喜利媽媽”是錫伯族非常富有特色的習俗,又稱作“希林媽媽”,她是錫伯族傳統(tǒng)文化中崇拜的女神。該習俗的儀式是在一根絲繩上,誰家若生了男孩就掛一張小弓箭,生了女孩就掛一條彩色布條。在錫伯語中,“喜利”意為“延續(xù)”“繁衍”,所謂“喜利媽媽”,就是保佑錫伯族子孫繁衍、人丁興旺的“子孫媽媽”。
趙春生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錫伯族傳統(tǒng)的婚喪禮儀習俗,這是其小說的亮點之一。我國各地區(qū)、各民族的婚姻禮儀習俗種類繁多,花樣迭出。在新疆錫伯族的傳統(tǒng)民俗生活中,婚俗文化極具特色。錫伯族的婚禮是婚姻活動中最為隆重和喜慶的儀式。錫伯族的傳統(tǒng)婚禮,有很多煩瑣禮節(jié),也有很多特殊風俗,如“奧父、奧母”“打丁巴”等。在《舅舅的故事》中,趙春生極盡筆墨,對錫伯族傳統(tǒng)的婚禮過程做了十分詳盡的描述。
首先,錫伯族要選擇自己認為吉祥的日子為婚禮日。其次,婚禮前夕,男方家必須要聘請一男一女作為“奧父、奧母”,“奧父、奧母”在錫伯族婚禮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是代表男方家到女方家應酬和辦理迎娶事宜的人。錫伯族對“奧父、奧母”的選擇很有講究,要求能歌善舞、能言善辯、禮儀周全且子女較多的人擔任“奧父、奧母”?!皧W父、奧母”在為期三天的婚禮活動中,起到精心策劃并組織實施婚禮,協(xié)調聯婚兩家的關系,將婚禮辦得熱熱鬧鬧、賓客滿意的作用。在《舅舅的故事》中,阿慶的婚禮前夕,母親何媽就聘請了親戚中較有聲望,而且善于辭令,同時屬相與女方相同的男女各一名,作為“奧父、奧母”,主持迎親事宜。
錫伯族的婚禮一般要舉行三天。第一天是男方給女方家送去食物和彩禮,謂之“送喜車”習俗?;槎Y第二天是在女方家舉行婚禮儀式并宴請賓朋,錫伯語叫“阿吉薩林”(大宴)。在小說《舅舅的故事》中,婚禮第二天,蘭英家舉行嫁女大宴,盛情招待親朋好友。阿慶穿著婚禮服,對蘭英的長輩行跪禮和敬喜酒。晚上,在“奧父、奧母”主持下,阿慶帶來的朋友們與蘭英的親朋好友對歌對舞,熱熱鬧鬧地舉行“打丁巴”活動。“丁巴”指迎親隊,所謂“打丁巴”,是指在新娘家舉行婚宴的傍晚,由“奧父、奧母”操持,在娶親隊伍中邀請五至七名能唱會道或能操持樂器的年輕人,在新娘家舉行迎親晚會?!按蚨“汀钡那嗄晖履锏呐逊殖蓛膳?,對歌對舞,按傳統(tǒng),“丁巴隊”是不能認輸的。通過“打丁巴”,婚禮的喜慶氛圍被推向高潮。
婚禮第三天,是在男方阿慶家設宴招待親戚朋友,并舉行結婚儀式,錫伯語叫“安巴薩林”。錫伯族婚俗中,新郎要在破曉之前將新娘接到家里。新郎阿慶接新娘蘭英回家時,“打丁巴”的人們騎著高頭大馬,前后簇擁著喜篷車,一路上吶喊歡呼,鳴槍壯勢,將新娘迎到阿慶家。
錫伯族將婚姻和喪葬視為人生禮儀中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錫伯族對待喪葬極其認真。在錫伯族葬俗中,必須夫妻合葬。在小說《莫里多和他的妻子》中,莫里多和他的妻子“在陽間是夫妻,到陰間仍然是夫妻,不合葬哪能成啊”。另外,西遷伊犁后,錫伯族仍然保留著整個家族聚族而葬的傳統(tǒng)喪葬習俗。墳塋地是按照哈拉昆莫制度(錫伯族氏族制度)建立的。哈拉為錫伯族“姓”的意思,昆莫是錫伯族“氏族”之意。每個哈啦有數個昆莫組成。錫伯族每個哈拉都有一個固定的塋地。所以在錫伯族聚居區(qū)內就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家族塋地,錫伯語稱為“厄衣夫華然”。每個墳塋地都修建土墻圍繞。在小說《我的小鎮(zhèn)》中,就出現了一個錫伯人兩百多年來埋葬族人的古老墳場。因為聚族而葬,所以錫伯族中如果有人在異地故去,就應該尸歸族塋。在《舅舅的故事》中,按照錫伯族的傳統(tǒng)族規(guī),在外戰(zhàn)死的二舅阿明的尸體就被要求遷回并收進家族墳塋地。
趙春生是一個文化學者,他對錫伯族的傳統(tǒng)民俗進行過系統(tǒng)的研究,他基于多年對錫伯族民族文化的田野調查,以及對錫伯族古代信仰觀念的熟稔,將舊日錫伯族的祈年樹崇拜、薩滿教信仰等內容融入進了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
在清代,新疆錫伯族曾有祈年樹崇拜的習俗。新疆錫伯族崇拜的祈年樹為兩棵老榆樹。錫伯語稱這兩棵老榆樹為“蒼祖哈林”。這兩棵老榆樹在趙春生家鄉(xiāng)依拉齊牛錄的農田中,樹冠呈傘狀,主干直徑4米,高15米,樹冠覆蓋面積約600平方米。錫伯族遷居察布查爾縣后,每年農歷四月,烏珠牛錄、依拉齊牛錄的錫伯族就會供奉活羊,祭祀這兩棵老榆樹,祈求五谷豐登。在小說《系在五彩繩端的愛》中,每年五月端午,錫伯族男女老少都會來到祈年樹下進行一番祭祀活動,以圖莊稼豐產和子孫繁衍,“男人們把最好的羊牽至祈年樹前,然后在羊脊背上倒上涼水,如果羊用盡力氣顫動身子,那么就說明老榆樹已經接受了羊”。在錫伯族人民心中,祈年樹是保佑族人平安和農業(yè)風調雨順的神圣的樹。兩百年來,錫伯族虔誠地祭祀著祈年樹。
錫伯族先民早期還信仰過薩滿教。在《舅舅的故事》中,當“我”因經常夢見二舅阿明而精神恍惚時,母親便不得不請來薩滿為我診斷病根,診斷的結果顯示“我”的這種癥狀確實與二舅阿明有關:因為阿明長期被拋棄在荒野,無人為他掃墓。在小說《老房子》中,“我”的奶奶被青蛙驚嚇后,家里也請來了小鎮(zhèn)上最有名望的薩滿為奶奶跳神治病。
在封建社會,錫伯族還有過蹲拜巫術,以求保佑子孫安康。在《舅舅的故事》中,阿春的妻子生的前三胎都不幸夭折,所以在她生第四胎時,何媽在臨產前請來了生過十二個孩子的阿珍媽,認認真真地舉行了保佑嬰兒成活的蹲拜儀式。所謂蹲拜儀式,就是請一位多子多孫的女性,將產婦生下的孩子抱走,不讓產婦見上嬰兒面,等七天過后,產婦家給抱走孩子的女性縫制一套衣服送過去,然后抱回嬰兒,在家里舉行一次蹲拜儀式,這樣就能保住嬰兒的性命。關于蹲拜巫術,筆者認為應該是早年錫伯族嬰孩死亡率較高而產生過的一種薩滿教的迷信和巫術。
在過去,察布查爾縣錫伯族中還有迷信的“靈魂附體”觀念,它是一種在特定的場合借人的昏厥還魂的巫術,這是錫伯族古代薩滿教靈魂觀念的一種體現。在小說《莫里多和他的妻子》中,莫里多的兒子沒有按照其父親生前的遺愿將莫里多和他的妻子分開埋葬,結果在莫里多的葬禮上,莫里多的兒媳婦突然像是著了魔似的躺在地上瘋癲哭泣,還不時地發(fā)出怪叫聲。參加葬禮的老人們認為這是莫里多在借尸還魂,于是便在莫里多的兒媳婦的胳肢窩里夾上梳子和鏡子,臀部底下墊上掃帚,臉上蒙上黑布。小說中這種“靈魂附體”現象的主要特征是某個逝者的“亡魂”會暫借一個家庭成員的“身體”,來告訴人們他的遭遇和為難之事,以表達冤屈。趙春生在小說中就詳細描述了薩滿教的這種“靈魂附體”現象中的身體表現及其鑲解巫術。
趙春生的文學作品蘊含了豐富的錫伯族民俗文化內容,它們包括錫伯族生活習俗、婚喪習俗以及傳統(tǒng)信仰民俗。閱讀趙春生作品,實質上就是對錫伯族的民俗文化進行一番巡禮。
趙春生在中年以后,開始大量搜集錫伯族的歷史資料,并深入到錫伯族聚居的八個牛錄開展社會歷史調查,收集民間保存的錫伯文資料,研究錫伯族歷史。對錫伯族歷史的書寫,是趙春生小說和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文化自覺。
正因為對歷史的深入研究,所以趙春生的文學作品展現出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內蘊。散文《遙望圖爾根》主要敘寫了清中葉以來駐守伊犁河北岸的索倫營和錫伯營的情況。在清代,索倫營主要為鄂溫克族同胞組成,他們主要負責駐守卡倫、管理游牧、稽查逃犯、監(jiān)督貿易、防范沙俄入侵等事宜。趙春生以其深厚的史學素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地將19世紀50年代錫伯營鑲白旗驍騎校何葉爾·文克津所寫的駐防見聞《輝番卡倫的來信》中記載的索倫營西四旗圖爾根、薩瑪爾、齊齊罕、策濟的風土人情與戍邊實況寫進了作品《遙望圖爾根》中,如“圖爾根地方,地廣水豐,草木茂盛,為西四旗第一沃野也”。在《遙望圖爾根》中,趙春生還寫到了在《中俄伊犁條約》《中俄塔城議定書》簽訂后,由于清政府的腐朽孱弱和負責勘界的中方官員的昏庸無能,使中國許多領土落入沙俄手中。在清朝中俄勘界過程中,由于錫伯營民眾的極力反對和堅決抵制,沙俄的野心軍官不得不在原有的界限上做出了改動,這才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錫伯營的大片土地。而被劃歸到沙俄的部分錫伯族,也不愿意充當沙俄的庶民,他們遷徙到霍爾果斯以東安家落戶,成為今日霍城縣依車嘎善鄉(xiāng)的錫伯族。趙春生寫《遙望圖爾根》是有深刻寓意的。趙春生是一位有著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作家,他痛恨清朝丟失了大片的中國領土,他激憤地寫道:“這是何等沉痛的教訓?。∵@血與淚的歷史教訓警告我們,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要警惕發(fā)生暴亂,而暴亂的根源正是清政府的無能和官吏的腐??!”
趙春生是一位有著強烈家國情懷的錫伯族作家,他熱愛錫伯族的歷史,深情謳歌祖先從東北遠赴新疆伊犁屯墾戍邊、保家衛(wèi)國的歷史。趙春生在散文《關于城墻的記憶》中寫道牛錄里矗立的城墻在錫伯族保家衛(wèi)國的歷史上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沙俄軍隊入侵伊犁時,頑強的錫伯人堅持著生為中國人,死為中華魂的崇高信仰,憑借著牛錄城墻的優(yōu)勢,與沙俄殖民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壁w春生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用飽蘸情愫的筆表達了對城墻的崇高敬意,“城墻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錫伯族人開發(fā)邊疆、建設邊疆的輝煌歷史,記錄著一代又一代錫伯族人反對民族分裂、抗擊外國侵略的英雄故事”。從趙春生的文學作品可以看出,兩百多年來,錫伯族城墻圍起來的城堡就是錫伯族的家園,它們無言地訴說著錫伯族戍守邊疆的歷史。數百年來,一代代錫伯族兒女就像他們修建的察布查爾縣城墻一樣,深深扎在了祖國的西北邊陲,本著“守土有責”的擔當精神,“用胡楊精神戍邊”,牢牢守護著中國西北的邊境。
趙春生是一位懷揣著文化使命創(chuàng)作的錫伯族作家。綜覽趙春生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可以凝練為以下三點。
首先,趙春生文學作品是對伊犁地域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雙重演奏”?!耙环剿粒环斤L景”,趙春生文學作品給讀者描繪的察布查爾縣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域風光,美得像是一幅詩情畫意的風景畫,令人心曠神怡!不唯自然景觀,趙春生作品中的人文景觀——察布查爾縣的牛錄、城墻、大渠,也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了錫伯族西遷伊犁、屯墾戍邊、保家衛(wèi)國的厚重的地域歷史與文化。
其次,堅持對錫伯族民族文化的書寫,是趙春生一生的文學追求。趙春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機地嵌融了他本人熟稔于心的大量錫伯族民俗文化知識,這使其作品體現出濃郁的“錫伯味”。經過趙春生感情投射后的錫伯族的風俗習慣、民俗信仰,極大地提升了其文學作品的審美品位。
最后,趙春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選取的歷史素材非常具有正能量,如錫伯族西遷的歷史,錫伯族戍守卡倫、屯墾戍邊的歷史,錫伯族反抗沙俄侵略的歷史等,它們在增強作品厚重感的同時,也極大地引起了讀者的共鳴。趙春生用他的文學作品,書寫著錫伯族維護祖國統(tǒng)一、維護民族團結、無私奉獻守衛(wèi)邊疆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