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
摘? 要:話語權競爭,凸顯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理應擁有對自身制度的解釋、表達,進而獲得認同的權力。要從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踐探索、實踐選擇和實踐優(yōu)化中找尋引擎力,以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制度自信為內生力,以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認同為外動力,構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講好中國好故事,發(fā)出中國好聲音。
關鍵詞: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生力點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制度的優(yōu)越性。要從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踐探索、實踐選擇和實踐優(yōu)化中找尋引擎力,以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制度自信為內生力,以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認同為外動力,構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
一、制度實踐: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建構的引擎力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推動認識不斷發(fā)展。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從實踐探索中萌芽、在實踐選擇中成型、在實踐優(yōu)化中完善,彰顯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強大生命力。
(一)萌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踐探索
相較于成熟的西方政黨,萌芽中的中國政黨青澀又倔強。傳統(tǒng)語境中政黨文化的缺失,使“政黨”這一政治名詞過早與“私植黨羽”“黨同伐異”等語義結合,斥于政治生活之外,直到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社會各階層力挽民族危亡之時,才產生了同盟會這一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隨后,各方政黨紛紛登上歷史舞臺,效仿西方的兩黨制、多黨制,試圖建立起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政治,但最終,卻都因為水土不服而扼于襁褓。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才為中國注入了全新活力,中國政黨政治枯木逢春,衍泛出嫩芽新綠。中共二大明確提出,要“組織民主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中共三大明確要走聯(lián)合道路,實行黨內合作,促成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多黨合作制度萌發(fā)新芽。
(二)成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踐選擇
1927年,一意孤行的蔣介石以一場反革命政變,打破了國共第一次合作意境,一黨專制模式由此開啟。為了實現(xiàn)以黨治國的目的,蔣介石公然與共產黨為敵,軍事上“圍剿”、文化上“查禁”、經濟上“封鎖”,企圖以其掌握的軍事力量消滅已然壯大的中國共產黨。而對于新生的革命民主政黨,蔣介石竟也以同樣毒辣的手段加以迫害和消滅,殺害民主人士、囚禁黨派領袖、鎮(zhèn)壓民主同盟,將一黨專制推向極致,在國內制造出“白色恐怖”的緊張氛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面對強大的敵人入侵,蔣介石卻始終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zhàn)方針,置民族大義于不顧。面對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正確主張,背向而行,激發(fā)了國內矛盾,引發(fā)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內外壓力下,蔣介石被迫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國共合作最終形成。但表面的妥協(xié)并不能掩蓋蔣介石的獨裁本性,《整理黨務》決議和《限制異黨活動辦法》的反動出臺,暴露了其狼子野心。1946年,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公然撕毀雙十協(xié)議和重慶舊政協(xié)會議決議,隨后,蔣介石一手包辦了分裂的國民大會,徹底揭開了其虛偽的民主外衣。
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則表現(xiàn)出凜然的民族大義。與國民黨“黨外無黨”的反動主張不同,共產黨秉持“爭取多數(shù)、反對少數(shù)”的統(tǒng)戰(zhàn)方針,把民主黨派作為同盟軍,堅持組織各黨派建立聯(lián)合政府的主張。1948年“五一口號”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xié)商會議,討論并實現(xiàn)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1]。隨后,各民主黨派積極響應,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政治基礎由此奠定。1949年政協(xié)一次會議勝利召開,協(xié)商制定了共同綱領,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正式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
(三)完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踐優(yōu)化
新政協(xié)會議召開,創(chuàng)造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領導+合作”“執(zhí)政+參政”的政治合作新格局。但是,與此同時,對于新中國成立后民主黨派留存必要性的探討卻被擺到桌面,有人認為“民主黨派是為爭取民主而成立的,現(xiàn)在有了民主,其任務已盡” [2],不再有存在的必要,主張解散;有人認為只有把民主黨派變成共產黨的一部分,才能保證政治的穩(wěn)定性,主張改造。面對各種聲音,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主要領導鏗鏘發(fā)聲,認為民主黨派具有繼續(xù)聯(lián)系群眾的歷史使命,必須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是如此”[3],“一直要共存到將來社會發(fā)展不需要政黨的時候為止”[4]。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把八字方針擴充為十六字方針,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元氣滿滿,各民主黨派貢獻力量積極參政,助推中國經濟邁上了新臺階,同中國共產黨一道,迎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
二、制度自信: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建構的內生力
自信,是話語權的信念體現(xiàn)。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理論中獲得動能,在制度中獲取保障,盈生了充分的制度自信。
(一)理論: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動能
制度自信與底氣,不僅源于實踐的有效,而且源于理論的成熟,只有用理論的清醒引導行動的自覺,才能真正把握話語權。
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以其先進性指引著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實踐,啟蒙中國開始爭取各民主政黨的團結協(xié)作;列寧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把團結、民主、協(xié)作精神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原則確立下來。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傳入中國并實現(xiàn)了中國化轉變。毛澤東開創(chuàng)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新模式;鄧小平從政治制度高度來準確表述,規(guī)范了我國政黨制度提法;江澤民、胡錦濤把這一制度上升到黨的意志和國家意志的高度范疇,用法律保障和完善了我國政黨制度;十八大后,習近平更加準確定位民主黨派參政黨定位,注重協(xié)商民主的廣泛多層制度化,為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完善發(fā)展提供了學理支撐。
(二)制度: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保障
從1989年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我國政黨制度的意見頒布開始,就確定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作為基本政治制度的合法地位,1993年,我國新型政黨制度“長期存在和發(fā)展”寫入憲法,之后中共中央陸續(xù)發(fā)布了多項文件,讓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得到了憲法和黨內法規(guī)的雙重確認,話語權建構擁有了最重要的政策依據(jù)。尤其是今年,連續(xù)發(fā)布了《紀要》、《規(guī)劃》和《意見》三個重要文件,運行機制不斷完善,政黨關系向著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良性發(fā)展,制度優(yōu)勢和制度效能更加凸顯。
三、制度認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建構的外動力
總書記說,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挨打”、“挨餓”、“挨罵”這三個問題[5]。建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就是要解決好“挨罵”這個還未根本解決的問題。
(一)突破舊制藩籬,打破西方政黨制度話語霸權
政黨制度來源于西方,由于長期的發(fā)展與制度成熟,一直以來,政黨制度的話語權一直牢牢地把控在西方人的手里。處于壟斷慣于傲慢的西方國家,總是用有色的眼光審視我國的政黨制度,以其固有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和所謂的“民主”標準惡意抹黑攻擊我國,把我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歸囿于一黨制,甚至宣稱我國屬于霸權黨體制,極大地中傷和損害了我國的國際形象。履不必同,期于適足,伴隨改革開放,我們硬實力的增長,軟實力的提升,都充分彰顯了這一制度的優(yōu)越性。敢于對西方的妄語說不,敢于突破舊制藩籬,以“新、舊”二字劃清界限,向世界表達我們自己,就是邁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自覺的重要一步。
(二)講好中國故事,獲取世界政黨制度價值認同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有效避免了黨羽惡斗,創(chuàng)造了政黨協(xié)商合作的新局面,講好中國故事,不僅可以獲取世界價值認同,建構起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而且可以為世界政黨政治提供中國方案,對于西方政黨危機和民主困局的破解有著極大的世界價值。
講好中國故事,要注重共鳴。在語言和思維習慣上,深度研究,構建世界語言表達系統(tǒng),用融通中西的新語言、新概念、新范疇把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淵源、文化根基、實踐探索、發(fā)展前景講清楚講明白,讓國外了解中國政黨制度,理解我們的道路發(fā)展。講好中國故事,還要注重心理的共情,要把講好中國故事與不同國家的基本國情結合起來,尋找情感的共同點、思維的連接點、心理的相通點,拉近相互認知,實現(xiàn)價值認同。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146.
[2]? 歷次全國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概況和文獻[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35.
[3]?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4]? 周恩來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選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0.
[5]? 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