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燕(永州市中心醫(yī)院 永州 425000)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結構的改變,我國超重、肥胖人群數(shù)量逐年升高,因超重、肥胖所致慢性病發(fā)病率不斷升高,帶來了沉重負擔[1]。有數(shù)據(jù)顯示,初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中約有80%伴有肥胖,而肥胖可降低代謝功能,使機體糖代謝障礙加重而嚴重紊亂機體功能,隨病情進展還可引發(fā)血管疾病及多種并發(fā)癥,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2]。目前臨床多予以2型糖尿病用藥治療,但單一用藥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0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利拉魯肽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成參考組、實驗組,各35例。確定為2型糖尿病并肥胖,且知情同意本研究,并已排除嚴重臟器功能不全、伴急性并發(fā)癥、精神異常。實驗組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齡 25~67 歲,平均年齡(50.11±7.69)歲;病程 0.6~7 年,平均病程(4.12±0.90)年。參考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0.7~7歲,平均年齡(50.20±7.73)歲;病程 2.6~6年,平均病程(4.18±0.93)年。經(jīng)統(tǒng)計學計算,兩組基礎數(shù)據(jù)顯示,P>0.05,無顯著差異,可比。
1.2 治療方法:予以兩組糖尿病飲食、運動等指導。同時,參考組行二甲雙胍(北京京豐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1518,規(guī)格:0.25 g×48 s)口服治療,0.5 g/次,2 次/d,于早、晚餐中或餐后服用,并結合情況增量至1.0 g/次,2次/d。實驗組在參考組用藥基礎上行利拉魯肽 [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10026,規(guī)格:3 mL:18 mg,1 支/盒]皮下注射治療,0.6 mg/次,1次/d,睡前進行,治療1周后按照耐受度及病情調整用量至1.2 mg/次,1次/d,最大劑量不可高于每日1.8 mg。兩組持續(xù)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血糖水平、腰圍、BMI指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 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FPG、2 hPG及HbA1C水平:由表1可知,治療前,兩組FPG、2 hPG及HbA1C水平相比,P>0.05,無顯著差異。治療后,相比參考組,實驗組FPG、2 hPG及HbA1C水平更低,P<0.05,差異顯著。
表1 對比兩組 FPG、2 hPG 及 HbA1C 水平(±s,mmol/L)
表1 對比兩組 FPG、2 hPG 及 HbA1C 水平(±s,mmol/L)
組別 FPG 2 hPG HbA1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n=35)參考組(n=35)t P 9.65±1.88 9.83±1.83 0.406 0.686 6.12±1.26 7.50±1.45 4.250 0.000 13.81±2.68 13.80±2.57 0.016 0.987 7.89±1.86 9.72±2.03 3.932 0.000 8.41±1.11 8.42±1.04 0.039 0.969 6.57±0.81 7.18±1.12 2.611 0.011
2.2 對比兩組腰圍、BMI指數(shù):由表2可知,治療前,兩組腰圍、BMI指數(shù)相比,P>0.05,無顯著差異。治療后,相比參考組,實驗組腰圍、BMI指數(shù)更低,P<0.05,差異顯著。
表2 對比兩組腰圍、BMI指數(shù)(±s)
表2 對比兩組腰圍、BMI指數(shù)(±s)
組別腰圍(cm)BMI(kg/㎡)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實驗組(n=35)參考組(n=35)14.601 103.28±4.70 102.74±4.93 0.469 0.641 88.00±4.03 99.32±5.32 10.034 0.000 0.00010.4250.000 2.7900.0072.0630.043 t P 30.11±2.19 30.22±2.36 0.202 0.840 24.28±2.48 28.85±3.14 6.757 0.000
對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終身都需經(jīng)用藥控制血糖水平,但目前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并不理想。有數(shù)據(jù)顯示,在糖尿病行降糖治療同時,有40%左右患者未將血糖控制在要求范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更差[3],亟待臨床研究出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以利于控糖。目前,臨床在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時多經(jīng)促胰島素分泌促進β細胞排出體內,雖可有效控糖,但無法有效降低體重,易在治療中引發(fā)低血糖等,并不利于治療[4]。
本文研究中,筆者予以部分患者利拉魯肽聯(lián)合二甲雙胍進行治療,由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相比行二甲雙胍治療的參考組,行利拉魯肽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的實驗組FPG、2 hPG及HbA1C水平及腰圍、BMI指數(shù)更低,P<0.05,差異顯著。由此可見,作為一種新型降糖藥物,利拉魯肽起到了有效降糖、降脂的作用。這與利拉魯肽的藥理特性有關,即:利拉魯肽可對胰島β細胞合成、分泌起促進作用,對體內胰島β細胞損傷、凋亡起抑制作用,可使胰島β細胞功能得以再生、增殖[5]。同時,利拉魯肽還可使肝糖輸出降低,促進外周組織加快對體內葡萄糖的利用,從而起到調整血糖的作用[6]。此外,利拉魯肽還可使胃排空時間延長,易增加飽腹感而減少食物攝入量,從而起到減重之效。此外,利拉魯肽行皮下注射用藥,半衰期達12 h,血藥濃度較為穩(wěn)定,吸收較慢,可在注射后持續(xù)1 d起到降糖之效,因其具有葡萄糖依賴性,降糖同時并不易引發(fā)低血糖,安全性較高[7]。除此以外,在降糖同時,利拉魯肽還可使收縮壓降低,從而避免引發(fā)糖尿病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等,更利于病情控制[8]。
綜上所述,利拉魯肽應用于肥胖2型糖尿病治療效果確切,利于血糖、體重降低,藥理作用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