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辜子寅 董周 李思鄉(xiāng)
關鍵詞 大學生 安全感 新冠肺炎 疫情防控 人際安全感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心理育人: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志愿服務模式研究(2019SJB497)。
作者簡介:陳梅,常熟理工學院,實驗師,數學與統(tǒng)計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學生管理、心理健康;辜子寅,常熟理工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經濟統(tǒng)計與計量分析;董周、李思鄉(xiāng),常熟理工學院數學與統(tǒng)計學院經濟統(tǒng)計學專業(yè)2017級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90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們的正常生活、工作、學習秩序都被打亂,每個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隨之出現不同程度的包括情緒、思維、行為的反應,我們的身體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變化[1]。安全感作為基礎的心理需要一直受到各理論學派的重視。安莉娟等人認為安全感是人們對可能出現的危險以及不確定的事物對身體或心理上產生的危險的預感,及他們在面對這些風險時對自我能否控制這種狀況的認知。陳順森[2]等人認為安全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對將要發(fā)生的危險或災難的預感、對解決危險時自我能力的評估以及面對風險時的主觀體驗。本文探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用安全感這一心理特征對人際安全及確定控制感兩個維度開展研究,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無論對于各級政府和高校決策者的策略和措施的制定,還是對大學生特殊群體的心理支持和干預,都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一)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在常熟理工學院師范學院(文科)、數學與統(tǒng)計學院(理科)、汽車學院(工科)使用問卷星推送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13份。
(二)方法
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級、是否是疫區(qū)學生或接觸過疫區(qū)的學生(以下稱為重點關注學生),所屬學院等信息。第二部分采用叢中、安莉娟編制的安全感量表[3],由16個條目組成,評估方面涉及軀體健康、人際關系、人身安全、人格特點,反應人際安全感及確定控制感兩個維度,采用里克特5級評分方法,分數愈高安全感愈強。
所得數據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三)時間
本問卷在2020年2月29日發(fā)放,當天回收,截止28日24時全國疫情數據為:全國確診病例37414例,其中湖北病例數34715例,新增病例數427例,其中湖北新增423例。
1.大學生安全感現狀。本次研究抽樣所得安全感得分總分在中值以上(表1),75%安全感得分在69以上,表明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的安全感水平處于中等偏上。男女生安全感得分沒有顯著差異,男生安全感均分稍偏高。重點關注學生與非重點關注學生安全感得分無顯著差異,重點關注學生安全感均分稍偏高。
表1:安全感得分統(tǒng)計
2.安全感得分無年級差異,但大二、大四的學生安全感均分稍低。不同年級在人際安全感維度、確定控制感維度及安全感總分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P<0.05)。
3.文科、理科、工科學生安全感得分有顯著差異(p<0.05)(表2)。理科學生在人際安全感維度及安全感總分均顯著高于工科及文科學生,再進一步研究得出,理科女生的安全感得分最高,文科男生的安全感得分最低。
表2:不同類型大學生人際安全感維度、確定控制感維度及安全感總分比較
(一)安全感現狀良好
本研究發(fā)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的安全感水平較高,與石艷華[4]、孫群[5]等在非疫情期間大學生安全感總分研究結果一致,與田軍等[6]在SARS期間的研究結果認為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良好一致,說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沒有受到本次疫情影響。原因可能:
一是全國、各省、各校均積極部署疫情防控,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這提高了其人際安全感和確定控制感。
二是公眾平臺推出大量網絡課程,各高校及時開設網絡平臺課,網絡將學生們鏈接起來,學習轉移了負面的情緒,滿足了心理安全的需要,使學生有了歸屬感。
三是本次戰(zhàn)“疫”,社會氛圍的營造、榜樣人物的樹立方面給大學生們積極正向的引領。
(二)安全感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
這與江蘇省的經濟、文化發(fā)展有關,江蘇地處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隨著父母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得到重視,人們的理念開放,“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等傳統(tǒng)思想已被摒棄,早期的家庭教育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童年在家庭中形成的對于父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成年后不斷地運用到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絡和學習生活中。
(三)安全感得分在是否重點關注上沒有顯著差異
在安全感平均分上,重點關注學生比非重點關注學生高,這與時勘等[7]的研究一致,后者認為,與疫情輕微地區(qū)相比,無疫情區(qū)民眾對于各類信息表現出更高的警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心理緊張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想象來營造的,他們對于疫情信息的認知及歸屬感更強,而非重點關注學生,他們沒有設身處地在疫情情境中,對于各類疫情信息更多的想象及警覺,可能轉化為情緒體驗,安全感稍偏低。
(四)安全感在大學生中無年級差異
這與趙章留[8]等在SARS流行期間的研究結果不一致,該研究認為,非典時期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各年級差異顯著,年級越低越不穩(wěn)定。2003年的SARS疫情,時隔16年,這期間互聯(lián)網、多媒體的發(fā)展,不管是對SARS疫情的認知、防控消息的獲知,或個體與社會的鏈接,都與當代大學生不同了,信息時代的到來,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認知及防控,不會因大學生年齡造成差異。
(五)安全感在不同類型的學生中有顯著差異
在疫情期間,理科學生相對文科、工科學生安全感得分高,這與文理科生所進行的專業(yè)訓練有關,文科具有整體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需要橫向和縱向聯(lián)系性地看待事物,側重主觀和客觀地去理解事物和事件。因此,文科學生所培養(yǎng)的思維較理科生更具聯(lián)系性、變化性和情感性,而理工科側重嚴謹的邏輯推導,學生的思維體現分析性、邏輯性的特點[9]。新冠肺炎疫情信息雜糅,理科生更多的關注官方信息數據,體驗穩(wěn)定、可控的局面,而文科學生更多關注社交媒體在疫情感受上的信息,容易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安全感較低。
(一)營造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提升安全感體驗
疫情期間,校方作為可信任媒體每天對傳染源的封堵、對流動人口的有效控制、患者的緊急救治、病例治愈的信息及政府的防控措施等準確信息全方位給學生推送,讓學生們能過濾負面的、不實的信息,提升學生的歸屬感。這些正性信息,可以使民眾保持理性的應對行為,增進心理健康。
(二)學習心理健康,掌握心理調適的相關知識和技能
目前,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作為一項長期的戰(zhàn)役,每一個體都應該提升自己的情緒調適能力。大學生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有能力掌握自我身心狀態(tài)的調適的方法,用思考代替情感,維持理性平和的心理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趙旭東,劉中民.抗疫安心[M].上??茖W技術出版社,2020.
[2]陳順森.大學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12):1142-1143.
[3]叢中,安麗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編制及信度、效度檢驗[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 (12):97-99.
[4]石艷華.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與安全感的相關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6):84-85.
[5]孫群.大學生安全感、人際信任及其關系研究[J].衛(wèi)生軟科學,2009(6):290-293.
[6]田軍.非典 ( SARS)期間云南理工科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4):304-306.
[7]時勘,陸佳芳,等.SARS危機中17城市民眾的理性特征及心理行為預測模型[J].科學通報,2003(7):1378-1383.
[8]趙章留.“非典”時期大學生心理狀況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44-45.
[9]張美超,陸愛桃,等.合取謬誤的情緒喚醒機制:文理科生間的差異比較[J].心理研究,2015,8(4):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