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自力
芒種過后,割完麥插完禾,母親還是不肯閑下來,為我們采摘了許多艾葉,洗凈、曬干,然后打包給我們送來。我抓起一把,放在鼻子下使勁聞著,一股特別的清香直往鼻孔里鉆,不由得想起故鄉(xiāng)那一蓬蓬艾蒿來。
艾蒿實在普通,隨意地長在公路兩旁,河堤田埂上常見它們的身影。它們如草一樣樸實,平時不顯山露水,關鍵時刻卻能起到大作用。
記得小時候,我們最喜歡在村頭的大榆錢樹下納涼,夏夜的鄉(xiāng)村蚊子特別多,一群群的,攆著人和家畜嗡嗡叫。每天傍晚,我們就抱幾捆曬干的艾蒿,用稻草一圈圈纏好,做成一條長龍般的煙棒。有些比較講究的老人,把稻草分成幾股,像編辮子一樣把曬干的艾蒿編進煙棒里,外面光滑,里面填實,燃燒起來既耐燒,又多煙,驅蚊效果好。那一根根冒著艾葉香味的煙霧,把蚊子熏得落荒而逃。如果身上被蟲咬了,或者皮膚不太好,經常發(fā)癢,母親會把曬干的艾葉用滾燙的開水浸泡半個小時,然后給我們洗澡。霧氣騰騰中,真的是滿屋飄香。整個暑假,我們都是用艾葉洗澡,效果比寶寶金水還要好。
端午節(jié)那天,父親往往要起個大早,去砍新鮮的艾蒿回來,然后插在門上、窗戶上。我們那里過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插艾蒿,就像春節(jié)貼春聯一樣,成了習慣。聽父親講,插艾蒿也是有講究的,在日出前砍那些帶露水的艾蒿是最好的。所以,端午的早晨,父親總是在我們還沒起床時,就早早地把帶著露水的艾蒿插在門窗上,直到現在,年年如此。
搬進小城后,每年端午節(jié)的清早去買把艾蒿,插在門上,仿佛回到家鄉(xiāng)一樣。盛夏時節(jié),我們常常用母親送來的艾葉洗澡,故鄉(xiāng)的艾葉在開水里浸泡舒展,在異鄉(xiāng)飄出特別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