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梅 劉晨 王周平 張偉兵 陳志杰
摘要 ? ?本文簡述了番茄斑萎病毒病、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番茄褪綠病毒病、番茄花葉型病毒病、番茄蕨葉型病毒病5種主要番茄病毒病的癥狀識別特征,提出加強植物檢疫、選用抗病品種、誘蟲板與防蟲網(wǎng)聯(lián)用、切斷人為傳播和昆蟲傳播途徑、調(diào)整定植期、清潔田園環(huán)境、合理選擇殺蟲劑進行殺蟲控病等防治措施,以期為番茄產(chǎn)業(yè)綠色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番茄;病毒病;癥狀識別;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 ?S436.42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2-0143-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cog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Tomato ?Virus ?Disease
LI Ying-mei 1 ? ?LIU Chen 1 ? ?WANG Zhou-ping 2 ? ?ZHANG Wei-bing 2 ? ?CHEN Zhi-jie 1
(1 Shaanxi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Agriculture,Xi′an Shaanxi 710043; 2 Shaanxi Horticultural Technology Workstation)
Abstract ?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d ?the symptom recog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major tomato virus diseases,including 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disease,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disease,tomato chlorosis virus disease,tomato mosaic virus disease, and tomato fern leaf virus disease,put forward control measur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plant quarantine,selecting disease-resistant varieties,combining insect traps with insect nets,cutting off human and insect transmission routes,adjusting the planting period,cleaning the pastoral environment,choosing insecticides for insecticide control,etc.,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omato industry.
Key words ? ?tomato;virus disease;symptom recognition;control measure
番茄病毒病是世界各國常發(fā)性的重要病害,分布十分廣泛,幾乎遍布所有番茄產(chǎn)區(qū)。番茄感染病毒后的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重花葉型、輕花葉型、蕨葉型、條斑型、黃色花葉型[1-4]。能夠侵染番茄的病毒種類也比較多,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番茄病毒種類約40種,在中國發(fā)生并報道的有18種。主要有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番茄褪綠病毒 (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煙草花葉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黃瓜花葉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馬鈴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等[5],尤其是近年來TYLCV、To-CV、TSWV危害日趨嚴重。例如,TYLCV對越夏茬番茄的危害最重,平均發(fā)病株率高達94.8%,平均產(chǎn)量降低74.0%,嚴重的甚至引起全田毀滅而絕產(chǎn)[6]。不同的番茄病毒病在田間的表現(xiàn)癥狀、毒源種類、傳播媒介均有差異,即使同一個病毒在不同番茄品種、不同栽培環(huán)境、番茄的不同生育期,其生物學特點也不盡相同。而在實際生產(chǎn)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多種病毒復合侵染,其癥狀表現(xiàn)出復雜多變的情況,例如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和番茄褪綠病毒病的發(fā)病時間、發(fā)病的環(huán)境條件大致相同,在診斷中容易混淆,難以區(qū)分。因此,需要正確診斷病毒種類,明確其傳毒途徑,制定科學的防治策略,做到對癥防治。本文依據(jù)多年蔬菜病毒病研究成果,簡述了生產(chǎn)上常見的、危害重、經(jīng)濟損失大的幾種番茄病毒病特征,并提出了防治策略,以期為種植者提供參考。
1 ? ?癥狀特點
1.1 ? ?番茄斑萎病毒?。═SWV)
1.1.1 ? ?分類地位及病毒類型。番茄斑委病毒屬番茄斑萎病毒科(Tospovirus)正番茄斑萎病毒屬(Orthotospovirus),RNA病毒[7-8]。
1.1.2 ? ?癥狀特點。可系統(tǒng)侵染整株番茄,典型癥狀為植株矮小、頂芽下垂,幼嫩葉片扭曲,葉片表面褪綠為亮黃色且有深褐色病斑;苗期染病,出現(xiàn)頂芽下垂癥狀后第2天就會全株死亡;生長期染病,葉片最先出現(xiàn)小黑斑,葉背面沿葉脈呈黑褐色或生長點壞死,發(fā)病早的不結果;坐果期染病,綠果上出現(xiàn)白色同心環(huán)紋或呈瘤狀突起,果面上產(chǎn)生褐色壞死斑,果實易脫落。成熟果實呈橘黃色或色澤,不能正常成熟。
1.1.3 ? ?傳毒媒介。薊馬是番茄斑萎病毒病的主要傳播介體,有西花薊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褐花薊馬(F. fusca)、番茄薊馬(F. schultzei)、梳缺花薊馬(F. schultzei)、花薊馬(F. intonosa)、雙刺花薊馬(F. bispinosa)、首花薊馬(F. cephalica)、禾花薊馬(F.tenuicornis)、煙薊馬(Thrips tabaci)、豆薊馬(T.Setosus)等,其中,西花薊馬傳毒效率最高。此外,病毒也可經(jīng)機械摩擦、汁液、種子等途徑傳播。
1.1.4 ? ?寄主范圍。能夠侵染84科1 090種植物,番茄、辣椒、茄子、馬鈴薯等茄科作物是其主要危害寄主,田旋花、繁縷、野生煙等雜草是其越冬毒源。2011年被列為世界上危害最大的十大植物病毒之一。
1.2 ? ?番茄黃化曲葉病毒?。═YLCV)
1.2.1 ? ?分類地位及病毒類型。屬于雙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葉病毒屬(Begomovirus),DNA病毒[9-10]。
1.2.2 ? ?癥狀特點。發(fā)病后僅向上部擴展,下部葉片正常、果實能夠正常發(fā)育,但由于上部光合作用降低,果實會變小;葉片褪綠發(fā)黃、變小,邊緣上卷、增厚,葉質(zhì)變硬,植株矮化、生長緩慢或停滯;染病后無法恢復;早期發(fā)病植株嚴重矮縮,無法正常開花結果;后期染病植株僅上部葉和新芽表現(xiàn)癥狀,結果數(shù)減少,果實變小,成熟期果實轉色不均勻(俗稱半邊臉),基本失去商品價值;發(fā)生期以越夏茬和秋延茬最為嚴重。
1.2.3 ? ?傳毒媒介。煙粉虱是唯一傳播途徑,在自然條件下,僅由煙粉虱以持久方式傳播。種子、機械摩擦、汁液均不會傳毒。
1.2.4 ? ?寄主范圍。能夠侵染25科122種作物,目前報道僅侵染雙子葉植物,番茄、辣椒、黃瓜等蔬菜均為其寄主作物,許多雜草也是其中間寄主[11]。
1.3 ? ?番茄褪綠病毒?。═oCV)
1.3.1 ? ?分類地位及病毒類型。屬于長線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毛形病毒屬(Crinivirus),RNA病毒[12-13]。
1.3.2 ? ?癥狀特點。發(fā)病后可引起植株嚴重的褪綠和黃化,與鎂元素缺乏癥狀非常類似。植株中部發(fā)病,發(fā)病后向上和向下同時發(fā)展;發(fā)病后葉肉變黃,葉邊緣向上卷曲,呈船形,嚴重時葉脈深綠,葉片變小;葉片初期呈斑駁失綠,但不明顯,后期葉脈間葉肉褪綠黃化;發(fā)病較輕時,遇到不適病毒傳播和侵染的環(huán)境時,番茄植株的生產(chǎn)力可恢復;各個種植茬口均可發(fā)生,發(fā)生期持續(xù)時間較長;夏季經(jīng)常與TYLCV復合侵染。
1.3.3 ? ?傳毒媒介。煙粉虱(Bemisia tabaci)、溫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紋翅粉虱(T. abutilone)、銀葉粉虱(B. argentifolii)均可實現(xiàn)有效傳播,其中紋翅粉虱和B型煙粉虱的傳毒效率較高。該病毒也是唯一能通過4種分屬2個屬的粉虱傳播的病毒。不能通過汁液摩擦傳播。
1.3.4 ? ?寄主范圍。能侵染7科25種植物,茄科寄主最多,番茄、辣椒、馬鈴薯、煙草、苦苣菜、百日菊等均是其常見寄主。
1.4 ? ?番茄花葉型病毒病
1.4.1 ? ?番茄煙草花葉病毒(ToMV)。①毒源種類。番茄煙草花葉病毒屬于Tobamovirus群、煙草花葉病毒屬(Tobamovir-us),為RNA病毒,可侵染38科268種植物[3,5]。②癥狀特點。幼嫩葉片側脈及支脈組織呈半透明狀,即明脈。葉脈兩側葉肉組織漸呈淡綠色。葉片薄厚不勻,顏色黃綠相間,呈花葉狀。后花葉斑駁程度加大,并出現(xiàn)大面積深褐色壞死斑,中下部老葉尤甚,發(fā)病重的葉片皺縮、畸形、扭曲。早期發(fā)病的植株節(jié)間縮短,嚴重矮化,生長緩慢,不能正常開花結果,易脫落,發(fā)育的蔭果小而皺縮,種子量少且小,多不能發(fā)芽。③傳毒方式。相鄰葉面輕微摩擦、嫁接、整枝打杈等農(nóng)事操作可傳播;蚜蟲是其主要傳毒介體。④寄主范圍。能夠侵染茄科、葫蘆科、十字花科及豆科等300多種植物,常與CMV復合侵染導致番茄表現(xiàn)出花葉、斑駁、條斑和蕨葉等癥狀。
1.4.2 ? ?黃瓜花葉病毒(CMV)。①毒源種類。黃瓜花葉病毒屬于雀麥花葉病毒科(Bromoviridae)、黃瓜花葉病毒屬(Cucu-movirus),為RNA病毒[3,5]。②癥狀特點。植株矮小,葉片薄,顏色淡,葉背、葉脈逐漸變紫,中下部葉片向上卷起,重者呈現(xiàn)管狀。中上部葉片卷葉較輕,但主脈出現(xiàn)扭曲現(xiàn)象。番茄葉莖頂部會有新的細葉生長,葉肉組織退化。發(fā)病重時,無葉肉僅有一條中肋。新葉逐漸變窄或接近線狀,側枝出現(xiàn)蕨葉狀小葉,復葉節(jié)間明顯縮短,出現(xiàn)從枝狀。③傳毒媒介。黃瓜花葉病毒是典型的種傳病毒;該病毒以蚜蟲為介體非持久性方式傳播,據(jù)報道有33屬超過80種的蚜蟲均可對該病毒進行傳播。④寄主范圍。能夠侵染85科、365屬、1 000種以上的單、雙子葉植物,是目前世界范圍內(nèi)發(fā)生最普遍、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植物病毒,也是世界十大植物病毒之一。
2 ? ?綜合防控措施
2.1 ? ?防控策略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綠色植保的理念。以提高番茄種植者的收益為目標,以選用抗病品種為基礎,以切斷傳播途徑為核心,輔以提高番茄植株抗病性的綜合防控策略[14]。
2.2 ? ?防控措施
2.2.1 ? ?加強植物檢疫。西花薊馬、番茄斑萎病毒、番茄褪綠病毒均是我國農(nóng)業(yè)檢疫性有害生物,種苗和蔬菜的調(diào)運是西花薊馬、番茄斑萎病毒、番茄褪綠病毒病遠距離傳播的主要方式。因此,各蔬菜種植區(qū)、苗木繁育基地應加強檢疫,嚴禁從有番茄斑萎病毒病、番茄褪綠病毒病分布的地區(qū)調(diào)運種苗,以防病毒隨種苗或傳毒昆蟲傳入。
2.2.2 ? ?選用抗病品種。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番茄病毒病的首要防控措施,抗病品種的應用和病毒的傳播蔓延有密切關系。生產(chǎn)中應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種植茬口、病毒病種類、其他病蟲危害程度、市場需求等綜合因素選用適合本地栽培的番茄品種。目前生產(chǎn)上抗TY、抗CMV、抗ToMV的番茄品種比較多。如金棚8號和金棚951均能夠同時抗TY、ToMV和根結線蟲;浙粉701、浙粉702能夠同時抗TY、ToMV以及葉霉病;麗紅能夠同時抗番茄花葉病毒、黃瓜花葉病毒、葉霉病,抗逆性強,適合早春茬番茄種植[15-19]。但在TSWV方面,目前國內(nèi)尚無抗品質(zhì)良好的抗性品種。
2.2.3 ? ?切斷傳播途徑。一是切斷人為傳播途徑。對于番茄斑萎病毒病、花葉病毒病等通過汁液傳播的病毒病,在田間整枝、打杈等農(nóng)事操作時,先健株后病株,避免人為傳播。同時,要合理密植,減少枝葉摩擦的機會,減少病毒傳播幾率。越夏栽培番茄定植建議定植密度為2.25萬~2.70萬株/hm2。二是切斷昆蟲傳播途徑。蚜蟲、煙粉虱、薊馬是幾種主要番茄病毒病的傳毒介體,切斷傳播途徑、降低傳毒昆蟲數(shù)量是控制病毒擴散的有效措施。田間懸掛藍色誘蟲板防控薊馬、黃色誘蟲板防控蚜蟲和粉虱,并在棚室通風口和出入口設置防蟲網(wǎng)(阻隔煙粉虱、白粉虱選用55目左右,阻隔蚜蟲等其他昆蟲選用35目左右)可以有效阻斷傳毒昆蟲在棚室內(nèi)外的遷移、危害、越冬,有效降低蟲口基數(shù)。黃板和藍板的大小一般為20 cm×25 cm、懸掛密度為10 m2懸掛1.5張,誘蟲板下緣與番茄植株冠層持平、板面平行番茄行垂直懸掛誘蟲板[20-21]。
2.2.4 ? ?調(diào)整定植期,避開傳毒昆蟲發(fā)生高峰。蚜蟲、粉虱、薊馬等傳毒昆蟲在北方露地不能越冬,均以不同蟲態(tài)在棚室內(nèi)越冬,薊馬在戶外的始發(fā)期為3月下旬,5月下旬種群數(shù)量大幅增加,發(fā)生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之間[22];煙粉虱、蚜蟲的發(fā)生高峰期為4—9月[6],而越夏茬、秋延茬、越冬茬的育苗定植也在4—9月,與傳毒昆蟲的發(fā)生高峰期高度重合。因此,在配合其他防治措施的同時,可適當調(diào)整番茄的育苗定植時期,早春茬番茄在確保番茄不受凍的前提下,提早定植,越冬茬番茄采取定植大苗等措施盡量推后定植,達到控制番茄病毒病發(fā)生的目的[23]。例如早春茬番茄定植,關中地區(qū)在3月15日以前,陜北地區(qū)在4月5日前,陜南安康、漢中地區(qū)在3月5日前,即使種植感病品種,番茄黃化曲葉病毒幾乎不會發(fā)生;越冬茬番茄定植,關中地區(qū)一般在10月中旬以后,陜北地區(qū)在9月中下旬以后,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發(fā)病很輕。
2.2.5 ? ?清潔田園環(huán)境,惡化傳毒昆蟲的棲息環(huán)境。粉虱、薊馬、蚜蟲等傳毒昆蟲均為多寄主害蟲,能夠為害多種蔬菜作物、雜草及果樹,其種群數(shù)量與田園環(huán)境密切相關,一般管理粗放,棚室周圍雜草滋生的傳毒昆蟲種群數(shù)量大,反之則少。因此,通過噴施除草劑或人工鏟除番茄棚室周圍的雜草,保持番茄棚室周圍潔凈,減少傳毒昆蟲的寄主植物數(shù)量,惡化傳毒昆蟲的棲息環(huán)境,降低傳毒昆蟲種群數(shù)量,減輕番茄田傳毒昆蟲的防治壓力,控制病毒病的危害。
2.2.6 ? ?藥劑殺蟲控病。①藥劑防控薊馬。薊馬在獲得TSWV后不能立即進行傳毒,需要在蟲體內(nèi)經(jīng)過一定侵染循環(huán)期后才能進行傳毒,若蟲的蟲齡越小,獲毒能力越強、隨著蟲齡的增加,獲毒能力不斷減弱,因而可采用化學殺蟲劑“殺蟲控病”,達到70%以上的防控效果??稍诙ㄖ睬斑x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3 000~4 000倍液灌根;定植后薊馬初發(fā)期選用20%吡蟲啉可溶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1 500~2 000倍液等,間隔7 d左右噴施1次,連續(xù)噴施2~3次。薊馬的隱蔽性強且容易產(chǎn)生抗藥性,應避免同一種農(nóng)藥重復使用[24]。此外,白僵菌、捕食螨等天敵也可應用于薊馬的防治中。②藥劑防控蚜蟲。雖然蚜蟲對CMV的獲毒一般為幾個小時、甚至<1 h,其傳毒僅需幾秒鐘就可完成[25],但由于蚜蟲對ToMV、TMV的帶毒率比較低[26],選擇殺蟲劑防治蚜蟲對花葉型和蕨葉型的番茄病毒病控制效果一般可以達到60%以上,生產(chǎn)中建議采用殺蟲控病防治措施??蛇x擇藥劑有2.5%溴氰菊酯乳劑2 000倍液,或2.5%滅掃利乳劑15 000倍液,或40%吡蟲啉水溶劑1 500~2 000倍液,也可按照1∶6~8的比例配制辣椒水(煮0.5 h左右),或按照1∶20~30的比例配制洗衣粉水噴施,連續(xù)噴施2~3次。③藥劑防控煙粉虱。由于煙粉虱對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的帶毒率和傳毒效率均非常高[21],5—6月發(fā)生高峰期帶毒率高達100%,且獲毒和傳毒速度非???,施藥時,一部分煙粉虱受到侵擾后會遷飛到附近的寄主上,在藥后72 h又可回遷,與殘留的蟲口共同導致種群快速恢復到施藥前的水平,而殺蟲劑發(fā)揮藥效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內(nèi)吸性殺蟲劑在防治煙粉虱的同時也為病毒傳播提供了途徑,因而在對粉虱傳播的TY和ToCV的防控措施中,不提倡使用殺蟲劑防治傳毒昆蟲控制病害的發(fā)生[27-29]。
3 ? ?參考文獻
[1] 馮蘭香,蔡少華,鄭貴彬,等.我國番茄病毒病的主要毒源種類和番茄上煙草花葉病毒株系的鑒定[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1987,20(3):60-66.
[2] 王愛武,皇甫自起.番茄病毒病的癥狀、病原與藥劑防治[J].長江蔬菜,2010(3):38-40.
[3] 張愛紅,楊菲,李希望,等.河北省番茄病毒病種類鑒定及分布[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9,47(14):139-141.
[4] 王富,李文麗,王輝.番茄褪綠病毒病與黃化曲葉病毒病的區(qū)別及防控[J].長江蔬菜,2016(5):45-46.
[5] 于沛?zhèn)b,趙慧琪,劉勇,等.侵染番茄的黃瓜花葉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和馬鈴薯S病毒CP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北方園藝,2017(22):12-18.
[6] 李英梅,白青,王周平,等.煙粉虱與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發(fā)生關系研究[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9,35(4):102-107.
[7] 默寧,石巖,秦蕾,等.陜西楊凌地區(qū)番茄斑萎病毒外殼蛋白基因的克隆與分析[J].中國蔬菜,2019(3):36-40.
[8] 王凱娜,占斌慧,周雪平.黑龍江地區(qū)番茄斑萎病毒的鑒定及其部分生物學特征分析[J].植物保護,2019,45(1):37-43.
[9] 劉玉樂,蔡健和,李冬令,等.中國番茄黃化曲葉病毒:雙生病毒的一個新種[J].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1998,28(2):148-153.
[10] 尹哲,楊普云,劉樹生,等.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暴發(fā)原因分析及防控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10,30(4):24-25.
[11] 紀英華,朱葉芹,李貴,等.江蘇省及周邊地區(qū)番茄黃化曲葉病毒寄主范圍調(diào)查[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7,45(2):90-93.
[12] 王志榮,王孝宣,杜永臣,等.番茄褪綠病毒病研究進展[J].園藝學報,2016,43(9):1735-1742.
[13] 代惠潔,程琳,竺曉平,等.煙粉虱傳播的番茄褪綠病毒病和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對不同番茄品種的復合侵染[J].植物保護學報,2017,44(3):453-459.
[14] 敖禮林.番茄病毒病的發(fā)生及其綜合高效防控[J].科學種養(yǎng),2016(6):33-34.
[15] 郭廣君,王樹彬,劉金兵,等.植物抗黃瓜花葉病毒基因研究進展[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8,34(6):1430-1436.
[16] 李英梅,陳志杰,張 鋒,等.不同番茄品種對TY病毒的抗性評價[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15,24(8):139-144.
[17] 田兆豐,劉偉成,厚凌宇,等.不同番茄品種對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的抗病性分析[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6,49(14):2850-2856.
[18] 邵秀麗,陳星星,張慎璞,等.不同番茄品種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抗性及產(chǎn)量與品質(zhì)比較[J].植物保護,2016(24):116-119.
[19] 王永珍,張劍國,劉彩虹,等.番茄設施栽培專用新品種‘麗紅[J].園藝學報,2018,45(增刊2):2755-2756.
[20] 侯茂林,盧偉,文吉輝.黃色粘蟲板對溫室黃瓜煙粉虱成蟲的誘集作用和控制效果[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06,39(9):1934-1935.
[21] 劉晨,陳志杰,張鋒,等.煙粉虱帶毒率與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的發(fā)生關系[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16,25(8):1244-1249.
[22] 陳廣泉,張克亮,趙蕓晨,等.張掖地區(qū)濕地薊馬種類組成及數(shù)量季節(jié)動態(tài)[J].青海大學學報,2018,3(1):40-46.
[23] 張鋒,劉晨,楊苗苗,等.關中地區(qū)溫室越冬茬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分子鑒定及流行規(guī)律[J].植物保護學報,2017,4(2):246-252.
[24] 曹金強,謝學文,柴阿麗,等.番茄斑萎病毒病在寧夏的發(fā)現(xiàn)與防治[J].中國蔬菜,2016(4):87-89.
[25] 張鵬飛,陳建群,張閑,等.棉蚜獲得黃化花葉病毒的行為與取食過程的關系[J].昆蟲學報,2001,44(4):395-402.
[26] 田學飛,江彤,許起言.鳳臺縣主要蔬菜病毒的dot-ELISA檢測研究[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5(17):149-150.
[27] 李英梅,楊苗苗,劉晨,等.殺蟲劑對煙粉虱傳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的防控效果[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19,28(3):466-474.
[28] 張培花,王根權,李翱,等.德宏州番茄病毒病發(fā)生情況調(diào)查及其毒源種類分析[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9(23):120-121.
[29] 李英梅,楊苗苗,劉晨,等.殺蟲劑對煙粉虱傳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的防控效果[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19,28(3):46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