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軼丹
松、竹、梅因經(jīng)冬不衰、凌寒獨開,故有“歲寒三友”之稱,又因三者特有的品性氣質(zhì)和文化意蘊被歷代文人墨客偏愛、唱頌,入詩入畫,以抒其懷。“歲寒三友”最早的出處是宋代林景熙在《王云梅舍記》中所記:“即其居累土為山,種梅百本,與喬松修篁為歲寒友?!痹讟恪冻写搿分袆t有:“蒼松隱映竹交加。千樹玉梨花。好個歲寒三友,更堪紅白山茶?!焙竺鞔稘O樵閑話》言:“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謝,惟有松、竹、梅花,歲寒三友?!鼻宕w翼《陔余叢考》提及:“古人鄉(xiāng)無君子,則與山水為友;里無君子,則以松竹為友;坐無君子,則以琴酒為友?!庇捎谝庀竺篮茫砸浴皻q寒三友”為主題創(chuàng)作的書畫作品比比皆是。自“畫圣”吳道子將松樹畫在墻壁上始,南宋的趙孟堅、馬遠,北宋的文同、蘇軾,元代的趙孟頫、李衎、柯九思、吳鎮(zhèn)、王冕,明代的文徵明、唐寅,清代的乾隆皇帝、八大山人、羅聘等等畫家,舉不勝舉,他們都創(chuàng)作過“三友”題材,或三者集為一景,或單獨成畫,各自作品皆被載入史冊,且影響深遠。進入晚清、民國后,家國憂患,苦難深重,松、竹、梅在這持續(xù)的“嚴寒”中愈被推崇,文人畫家雅重“三友”,上溯傳統(tǒng),自出新意,成詩成畫。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溥儒、金城、陳師曾、吳湖帆、何香凝、劉海粟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而在眾多歌詠、收藏這一題材作品的名家中,末代帝師陳寶琛是極具影響的一位。
陳寶?。?848-1935),字伯潛,號弢庵、陶庵、聽水老人。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晚清大臣、學者,官至正紅旗漢軍副都統(tǒng)、內(nèi)閣弼德院顧問大臣,為毓慶宮宣統(tǒng)皇帝授讀。陪伴在末代皇帝溥儀身邊二十多年。
陳寶琛所在的福建螺江陳氏家族不僅是名門望族,在當時和后世都是一個傳奇。陳寶琛的父親陳承裘曾任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晉封光祿大夫。陳寶琛的祖父陳景亮當年中了舉人第一名,后任云南布政使。陳寶琛的曾祖父陳若霖更是在清道光初期官至刑部尚書,且精通律學,不懼權勢,為百姓謀福祉,深受皇帝和百姓贊譽?!肚迨犯濉吩u價其:“盡心民事”。
陳氏一族從明代嘉靖年間第一位進士陳淮,到1905年最后一科進士考試,共有108人中舉,其中進士21人,被稱為“福州科甲第一家”。尤其是陳寶琛兄弟7人,除五弟早殤外,均中舉,且3人中進士,被譽為“六子科甲”。陳寶琛作為家中長子,13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同治七年(1868)21歲即登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1871)授編修,同治十三年(1874)被提拔為翰林院侍講,任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中法戰(zhàn)爭時,因舉薦唐炯、徐延旭有失,遭部議降級,從此回籍謫居達25年之久。陳寶琛賦閑在家,在寄情詩畫、曲水流觴之余,還辦了兩件造福后世的大事,那就是辦學和修鐵路。他熱心教育事業(yè),1900年在福州烏石山創(chuàng)辦的東文學堂,是福建第一所新型學校。兩年后,清政府下令各省興辦學堂,走在前面的陳寶琛遂改東文學堂為全閩師范學堂(福建師范大學的前身之一),親任監(jiān)督(校長),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并派師范生赴日學習,以待畢業(yè)回國后,應教育之需求。與此同時,他的夫人王眉壽創(chuàng)辦了女子師范傳習所,后改名為福州女子初級師范學堂,著名作家冰心曾就讀于此。
在陳寶琛夫婦的倡辦下,福建省政府開始重視實業(yè)教育,創(chuàng)立福建高等學堂,聘陳寶琛為監(jiān)督,后來又進一步創(chuàng)辦法政、商業(yè)等學堂,包括成立中小學校,為福建省新型學校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件大事修鐵路則是源起19世紀末,帝國主義覬覦中國的鐵路修建權,妄圖為瓜分中國做準備,本就對修建鐵路極為重視的陳寶琛被推為總理,處理福建鐵路事宜。他精心籌劃,成立了福建全省鐵路有限公司。同時,他建議閩、浙、皖、贛四省成立鐵路學堂,培養(yǎng)人才。于是,“四省路礦學堂”在上海成立,民國初年并入南洋公學,也就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為籌措資金修鐵路,陳寶琛曾歷時8個多月,親赴南洋各埠,足跡遍布海內(nèi)外,募得股資170多萬元,但后來還是因為工費拮據(jù)、軍閥混戰(zhàn)等原因,開工兩年多只修了70多華里的漳廈段鐵路,也是福建第一條鐵路不得不半途而廢了。即便如此,陳寶琛的先進思想和愛國之舉還是令人感佩、崇敬。
宣統(tǒng)元年(1909),陳寶琛被復調(diào)入京,總理禮學館事宜,官復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辛亥革命后仍為溥儀之師,先后被授太保,晉太傅銜。他衷心保皇卻無力回天,于1935年在北平逝世,后魂歸福州君竹山。沒擔任偽滿職位、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的陳寶琛,被賜謚“文忠”、晉贈“太師”,以示優(yōu)渥。
清末民初,時局動蕩,對于陳寶琛來說,如果說在關心政務、憂國憂民之外,心中還有一方凈土的話,那就是寄情丹青、集古藏書,為自己營造出了理想中的精神家園。收藏活動是家庭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尤其對陳寶琛這樣傳統(tǒng)的士紳家族來說,從曾祖父陳若霖開始,就建了藏書樓。父親陳承裘尤喜收藏,好集古金石書畫。到了陳寶琛這一代,更為嗜愛。由于他特殊的人生際遇和為收藏不辭辛苦的精神,陳氏藏書到陳寶琛這一代竟達到了十幾萬冊,其中有一萬五千余冊為皇帝賜書,被稱為“八閩之首”。陳家藏書并非秘不示人,而是推崇“藏書于公”,他們先后將藏書捐贈公共圖書館和大學近四萬冊。兒子陳懋復在陳寶琛去世后,也將陳家大部分藏書捐贈給了福建省圖書館和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福建師范大學還建起了“陳寶琛書室”。陳氏一家的義舉無論在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對文化的傳播和弘揚起到了推動作用,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藏書只是陳寶琛收藏活動當中的一部分,書法、繪畫、碑帖、瓷器、文房等門類他都有涉獵,僅首都博物館就收藏有陳寶琛后代親屬捐贈文物三百余件(套)。其中,書畫類文物占據(jù)了絕大部分,而源于陳寶琛對“歲寒三友”的喜好,在他的收藏和創(chuàng)作中,這一題材的作品尤為常見。
“為愛松聲聽不足,每逢松樹遂忘還。”(皎然詩)松樹耐陰抗旱,四季常青,是繪畫中出現(xiàn)最多的樹木。在陳寶琛書畫收藏的“歲寒三友”題材中,“松”占了最大的比例,陳氏愛松、寫松、繪松、藏松,視為樂趣,借以抒懷。在他的《滄趣樓詩集》中,詠松詩和題畫松詩就達30多首,投其所好,友朋也喜作松相贈,特別是在祝壽的時候。
首都博物館藏金城的《雙松圖》(圖1),縱130.9厘米、橫63.8厘米,紙本設色,乃金城專意為陳寶琛夫婦祝賀七十大壽所作。圖中松樹枝干遒勁粗壯,松針細密,錯落有致。兩棵松樹一棵直立挺拔,另一棵環(huán)繞直松盤旋而上。象征夫妻齊心,兩相依偎,互相扶持?!皦郾饶仙讲焕纤伞保脕碜凵跏菓?。
在畫作右上方的空白處金城用工整的篆書題款:“弢廠太保、德配王夫人,七旬雙壽大慶。丁巳九月,姻晚金紹城畫祝?!苯鸪牵?878-1926)是晚清至民國時期的著名畫家,出身書香門第,山水、花鳥皆能,兼工書法、篆刻及古文辭。1910年,他創(chuàng)立了聞名遐邇的中國畫學研究會,并擔任會長,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書畫家,為中國繪畫事業(yè)的繼承和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金城這幅畫作于1917年,金城40歲,陳寶琛70歲,二人有30歲的年齡差,是為忘年交了。因為金城的早逝,相處時間并不長的兩人,在藝術上多有互動。從時間上來看,70歲的陳寶琛已復調(diào)入京8年,正為溥儀老師,經(jīng)歷了張勛擁溥儀復辟。而此時的金城,也正值藝術事業(yè)發(fā)展的高峰,名聲大噪。同時,金城也曾在農(nóng)商部商務司、法庭工程處、民政部等處任職。二人的交往,也許是社交的需要,但又何嘗不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共同的志趣、愛好使彼此結(jié)緣。在金城的畫作中,以篆書題款的并不多見,足見畫家對這幅祝壽畫作的重視。上款人“弢廠”即陳寶琛,王夫人是他的發(fā)妻王眉壽(1848-1921),和陳寶琛同歲。王夫人是工部尚書王慶云的孫女,狀元王仁堪的姐姐。出身大家閨秀、家學淵源的王眉壽一生多居于福建老宅中,相夫教子,同丈夫一起努力發(fā)展福州教育事業(yè)。陳氏宗祠里只有兩幅女性的照片:一位是陳寶琛的侄孫女、革命烈士林覺民的夫人陳意映。另一位就是王眉壽。在她的照片下有一句聯(lián):“夫門生天子,弟天子門生?!币馑际牵煞蚴腔实鄣睦蠋?,弟弟是皇帝的學生。這句話包含了一個女人多少的驕傲和榮光。
在此幅畫的底部還有清末大臣、與陳寶琛同為帝師的伊克坦題:“崇正同班已七年,正人得壽事關天。松姿鶴格非常事,洛社當時有此賢。伊克坦謹題。”伊克坦(1865-1922),字仲平,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清光緒十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任光祿寺卿、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職。宣統(tǒng)三年,擔任溥儀的滿文老師,滿蒙文學堂監(jiān)督、正藍旗漢軍副都統(tǒng)。在此畫作題詩時,伊克坦已與陳寶琛同朝為官,共事7年。二人是溥儀的老師,也是極受重視的近臣,共同參與商議許多密事,如就發(fā)生在陳寶琛70歲這年的一件事:慶親王奕劻病逝后,其家人呈遞遺折求謚?!皟?nèi)務府大臣代擬諭旨,謚之曰‘哲’,溥儀不允,認為奕劻官至清朝內(nèi)閣總理大臣,卻貪贓誤國以至斷送大清天下,不能予謚或給惡謚。為此特命臣陳寶琛、臣伊克坦、臣朱益藩往上書房諭之。與三位師傅商議后,溥儀決定予謚“密”,意在追補前過?!雹倥c身體硬朗的陳寶琛不同,伊克坦當時的身體已每況愈下了,晚年多病使他性格變得怪異,每日靠飲酒來麻醉自己。想必是伊克坦看到這幅祝壽畫后很有感觸,于是在畫上欣然提筆,用七言詩表達對“同光體”閩派詩人陳寶琛的祝福和贊頌。詩中“正人”“松姿鶴格”“賢”皆是對陳寶琛為人為藝給予的高度評價和肯定,同時把長壽看作了是天大的事,想想當時自己的身體狀況,恐有一絲無奈與欽羨吧?!奥迳纭钡涑鏊未鷼W陽修、梅堯臣等在洛陽時組織的詩社,亦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愛香山之勝,與僧滿如等結(jié)社于此,號稱“洛社”。歐陽修詩云:“洛社當年盛莫加,洛陽耆老至今夸?!碧K軾也有詩:“先生臥不出,冠蓋傾洛社?!币量颂箤㈥悓氳〉牟艑W比肩先賢,個人文采亦得以展現(xiàn)。
同樣為陳寶琛夫婦七十大壽創(chuàng)作《雙松圖》的還有著名畫家陳師曾。被梁啟超譽為“中國現(xiàn)代美術第一人”的陳師曾與金城同為民國前期北京畫壇的領軍人物。他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陳師曾也是名門之后,他是清光緒年間湖南巡撫、“維新派”骨干陳寶箴之孫,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之子,歷史學家陳寅恪之兄(陳師曾原名陳衡?。?。陳師曾擅詩文、書法,尤長于繪畫、篆刻。山水、花鳥、人物畫皆能,特別是他描繪底層人物的風俗畫更是被大眾所熟知。他理論功底扎實,《中國繪畫史》《中國文人畫之研究》等著作至今仍被奉為經(jīng)典。遺憾的是,陳師曾和金城一樣英年早逝,否則他的藝術成就會更高。
陳師曾《雙松圖》(圖2)為紙本水墨畫,縱177.5厘米、橫89.2厘米。畫面構(gòu)圖飽滿,墨色深厚,用筆老辣。松樹樹干嶙峋粗壯,兩棵樹干上有多處大小不一的樹洞,盡顯蒼勁。枝干彎曲,松枝交錯茂密。經(jīng)歲月沖刷的雙松依然挺直,像歷經(jīng)滄桑的老者,雖已年邁,仍老驥伏櫪。畫作上陳師曾用楷書工整題記:“弢庵太保、德配王夫人,七十雙壽大慶。門下晚生陳衡恪畫祝?!标悗熢鴮τ陉悓氳碚f,的確是“晚生”后輩,陳寶琛對其父陳三立是有知遇之恩的。陳三立在當年參加鄉(xiāng)試的時候,不落窠臼,棄文言而以散文作答,作為主考官的陳寶琛深感其才華橫溢,破格將陳三立錄為舉人。陳三立也一直念其恩情,支持擁護他,堅持對陳寶琛執(zhí)弟子禮。陳寶琛去世后,特作挽聯(lián)、詞、墓志銘,懷念先師。陳寶琛惜才愛才,對陳師曾也是如此,所以二人多有往來。在陳師曾不幸逝世后,陳寶琛寫下了《哀陳師曾》:“筆耕代祿養(yǎng)衰親,清白兒孫故耐貧。三絕能為殊俗重,一瞑誰謂彼蒼仁。戴星力疾輕千里,品畫來過欠五旬。我為壽耄猶涕下,可堪老檗對蕭晨?”字字句句皆是哀婉嘆息。
在這幅畫作中央枝干的留白處有晚清名臣沈葆楨之子、清光緒十一年舉人、貴州最后一任巡撫沈瑜慶(號濤園)的題跋:“干霄彩筆脫秦封,自是乾坤間氣鐘。貌出而翁夭矯意,四方上下逐云龍。弢公并鑒,梁髯屬,濤園題。”沈瑜慶此題是尊“梁髯”,即梁鼎芬之囑而作。題詩準確描繪了陳師曾寫松樹,伸展屈曲而有氣勢的姿態(tài),又以物喻人稱贊了陳寶琛剛正不阿、浩氣凜然的氣概,真乃妙筆生花?!多嵭Ⅰ闳沼洝分杏涊d,沈瑜慶曾專門為陳寶琛七十大壽作壽文。禮尚往來,陳寶琛也為當年正值六十大壽的沈瑜慶夫婦撰書壽序,緣分佳話也。沈、陳二人是福建老鄉(xiāng),都是“同光體”閩派詩人。而且,陳家和沈家、陳家和林則徐家、沈家和林家三個家族幾代人之間都有著姻親關系。
同為福建老鄉(xiāng)的好友林紓也作了大幅《雙松圖》(圖3)為陳寶琛夫婦祝賀七十大壽。此圖縱177.5厘米、橫93厘米。用水墨繪古松兩株,參天聳立,兩相依偎。松樹枝干遒勁,松葉繁茂,松針細密。頂部枝葉交錯纏繞在一起。樹下以松石雜草點綴,畫面布局飽滿又疏密得當。林紓在畫作右側(cè)用少見的工致筆跡題記:“丁巳九月,螺江太保七秩雙慶,髯公屬余寫此為壽。髯自有詩,余不更作韻語矣。世晚林紓謹識?!?鈐“光緒舉人”白文印。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清光緒舉人,曾任教于京師大學堂。以意譯外國名家小說見稱。他的山水畫多靈秀生動,花鳥畫作品并不常見。這幅雙松圖畫的雄偉高大,奇姿超然,看得出是用心之作。林紓對于陳寶琛來說也是相伴一生的摯友,特別是陳寶琛當年在福州辦學期間,林紓始終是強有力的支持者和倡導者,還不惜把自己的“蒼霞精舍”貢獻出來做校址,和陳寶琛等幾位好友建成了“清末東南沿海首創(chuàng)的新式學堂”,對福建乃至全國的教育事業(yè)都發(fā)揮了推動作用,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林紓向來對陳寶琛極為恭敬,為陳寶琛做壽一事也是盡心盡力,曾在致信中言:“太保閣下:聞伯嚴壽文用冊頁寫成,甚別致可取,紓意亦仿效之。文前作小畫三幀,一為滄趣樓,一聽水齋,一聽水第二齋。壽文用紅絲之格細寫,裱成冊頁,附圖,后用木板夾之,遲數(shù)日即動手矣。鄙意仍用駢文,惟工夫甚大,須半月脫稿?!雹趶倪@小段話中可得知,林紓為陳寶琛作壽文有遵囑之因,然作文態(tài)度卻甚嚴謹,從用紙到文體選擇到成文后的裝裱形制,事無巨細,耗時費心。壽文完成后,林紓排印了六十張分給親友,滿足了同鄉(xiāng)索文之需求。大幅“雙松圖”,三幀小畫幅,駢文祝壽詞,林紓為陳寶琛夫婦七十壽誕獻上了“厚禮”,非至交不能得。
在林紓的《雙松圖》上還有著名學者、藏書家梁鼎芬的題詩:“黃花驛古,采采遙臨。托孤寄命,豈惟湘陰。千尺不俯,萬劫勿侵。天日在上,歲寒同心。年晚梁鼎芬拜題?!绷憾Ψ沂乔骞饩w六年進士。因留有一臉大胡子,人稱“髯公”。梁鼎芬曾因彈劾李鴻章,名震朝野。后來在陳寶琛的推薦下,也做了溥儀的老師,賜毓慶宮行走。后因參加張勛復辟活動失敗,病憂交加,郁郁而終。梁鼎芬擅長書法詩文,多憤世嫉俗之作,和康有為、陳三立等名流詩書往來頻繁,與張之洞在近代軍事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梁鼎芬能成為帝師是要感謝陳寶琛舉薦的,為表達心意,在陳寶琛夫婦七十壽辰這件事上尤其上心,他奔走托囑林紓作畫、沈瑜慶在陳師曾畫上題詩,自己也不吝賜書,并謙稱“年晚”,以表達對陳寶琛的祝福和尊敬,吐露“歲寒同心”的心聲。陳寶琛也曾畫松、題詩贈予當年的同僚梁鼎芬。詩這樣寫道:“節(jié)庵老矣惟添節(jié),我亦空懷鐵石腸。閱十五年嘗一諾,可憐人世幾滄桑?!痹娮髟诳畤@世事變遷的同時,以松來懷念朋友、互勵互勉。這首詩被收錄在陳寶琛《滄趣樓詩集》中。
李瑞清的《雙松圖》(圖4)縱135.8厘米、橫33厘米,紙本水墨。雙松一濃一淡,一直一彎,相互纏繞。樹干粗壯挺拔,松枝細密。用筆簡括卻意趣橫生??钍穑骸皬|庵師傅老前輩雙壽。清道人敬祝?!碑嬅孀髠?cè)又題:“玉骨凌霄,璚枝沐日,艱貞之身,再造迪吉?!睋?jù)題跋和畫面左下角所鈐方形白文印“清道人五十后作”可知,此作仍是為陳寶琛夫婦七十壽誕而作。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號梅庵、梅癡、阿梅,晚號清道人。江西撫州人。清光緒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清末民初詩人、教育家、書畫家、文物鑒賞家。著名畫家張大千的恩師。李瑞清擅書法,自稱北宗,與同為張大千老師的曾熙,并稱“北李南曾”,與吳昌碩、曾熙、黃賓虹并稱“海上四妖”。李瑞清是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也是中國現(xiàn)代高等師范教育的開拓者。他曾于光緒二十二年出任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南京大學前身)監(jiān)督。在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發(fā)面和陳寶琛一樣,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李瑞清繪雙松,前后兩次題跋,足見對祝壽一事的重視。
吳昌碩是家喻戶曉的畫家,“海派”代表人物。他擅作寫意花卉蔬果,色酣墨飽,渾厚蒼辣。篆刻融諸家,自為一派。工書法,擅寫石鼓文。吳昌碩繪《雙松圖》(圖5)為慶祝陳寶琛八十大壽。時光荏苒,陳寶琛從古稀老人來到了耄耋之年,此時夫人王眉壽已過世六年了?!半p壽”不在,吳昌碩還是繪了“雙松”。此圖約六平尺,水墨繪雙松,松樹枝干蒼勁老辣,枝葉繁密茂盛。雙松一高一矮,互為呼應。樹旁寥寥淡筆勾畫松石。整幅畫作構(gòu)圖飽滿,濃淡得宜,不拘一格。畫作左上角自題:“郁勃縱橫。弢庵先生八秩壽。丁卯秋,吳昌碩年八十四?!闭鐓遣T所題,此作畫出了松樹郁勃縱橫的氣勢,展示了吳氏金石入畫的特有風貌。這幅畫作于“丁卯秋”(1927),同年冬天,吳昌碩病逝。
畫家湯滌為祝賀陳寶琛八十壽誕也畫了松樹(圖6)。這幅畫縱126.3厘米、橫60厘米,以墨筆繪一巨松,繁茂挺拔,屹立參天。落款:“丁卯九秋,恭祝弢庵師傅老伯大人八秩榮壽,愚姪湯滌?!睖珳欤?878-1948),字定之,號樂孫,亦號太平湖客、雙于道人、琴隱后人。江蘇武進人。湯滌是清代著名畫家湯貽汾的曾孫,湯祿名嫡孫。擅長畫山水及梅竹松柏,亦能人物。湯滌雖和陳寶琛在書畫方面多有合作,但從年齡相差30歲來說,還屬晚輩,他也自謙的稱“愚姪”。和以上畫家的《雙松圖》不同,湯滌畫了一株松,然這單松卻雄偉粗壯,頂天立地,有沖出畫面之感,看似畫松又像寫人。同時,畫家以單株松樹入畫,也映照出了孤老陳寶琛晚景的落寞。這一年,80歲的陳寶琛頻繁被溥儀召見,往返京津兩地,為國事不遺余力。溥儀為示恩寵,祝賀大壽,賞陳寶琛雙眼花翎頂戴,賜“瓊林人瑞”匾,陳寶琛作詩謝恩并刻同名四字私印。
“迎寒冒暑立山岡,四季蔥蘢傲碧蒼?!币陨隙喾髌肪鶠樽郏瑢懰蓸??;虿恢\而合,或遵囑而作,然松鶴延年、松柏常青的美好祝愿是不言而喻的,朋友間的真情實感也是恒久遠的。其實,陳寶琛本人也擅長畫松,并且他畫的松還很有名氣。畫家、美術教育家王森然在《近代名家評傳》中說:“晚清,舊京人涉談繪事,雅重松竹梅,陳氏之松,李毓如之竹,王氏之梅,三者并重于藝林。廳事間,若得三人之松竹梅點綴,見者無不驚訝,蓋弢老何以獨厚于該主人?”③這“陳氏”說的就是陳寶琛。首都博物館就藏有一幅陳寶琛畫的《松》(圖7),是為“謝太夫人”祝壽的。這幅畫縱114厘米、橫44.3厘米。取半邊構(gòu)圖,繪設色青松。樹干蒼勁挺拔,松枝伸展,枝葉蔥翠。作者在畫上用楷書題款:“負雪凌霜不記年,多心多節(jié)自來堅。青青柯葉常如舊,閱遍人間海變田。甲戌元日作,為蒲生志中之母謝太夫人八十壽。八十七叟陳寶琛?!薄安疂擉w”書跡,瘦長秀麗,沉著穩(wěn)健。由落款可知,此畫作于甲戌年(1934),是陳寶琛去世前一年所作。
首都博物館藏溥儀楷書五言聯(lián)“老鶴無衰貌,寒松有本心”(圖8),是溥儀應陳寶琛所求于其七十壽辰當年賞賜的“御書”。這句詩正是他自己的寫照,陳寶琛后來將此10字刻了一方章。這也是末代皇帝對陪伴他20多年、曾視其為“唯一靈魂”的老師、忠心可鑒的朝廷功臣的嘉獎和敬重,而“松”則是陳寶琛本心如一、堅韌不拔品格的最好象征,正所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蘇東坡有言:“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子與君子、竹子與文人自古就有著不解之緣?!缎彤嬜V》中將“墨竹”列為一門獨立的畫科,可見當時畫家對竹畫的熱衷。中國的墨竹畫論也對中國畫論發(fā)展有很大的貢獻,無論是北宋文同的“胸有成竹”還是清代鄭板橋的“胸無成竹”,都建立起了藝術美與生活的聯(lián)系。古往今來,擅畫竹者不勝枚舉。竹子的正直、堅韌、虛心、奮進、質(zhì)樸等品質(zhì)是人們歌詠它的原因。當然,竹畫作品也廣受收藏家的歡迎。
在陳寶琛收藏的扇面中,有多件竹子畫作品。其中,明代趙備的《墨竹圖》扇面(圖9)是年代較早的一件。畫中竹枝葉作向上伸展之勢,隨風輕擺,濃墨寫竹葉,淡墨畫竹枝,濃淡相間,層次分明。扇面右側(cè)作者以草書題詩:“蕉風池館綠陰涼,暑雨園林白晝長。一枕殘書菜未熟,不知清夢到瀟湘。為玉泉先生寫,趙備?!边\筆瀟灑流暢,一氣呵成。趙備,號湘南,一作湘蘭。浙江寧波人。萬歷末年官中舍。擅寫竹,工山水、花卉。作品傳世不多。
清代王宸的《竹石菊花》扇面(圖10)用淡墨寫成,畫面主體聚集在扇面中央,竹、菊、石互為依靠又層次分明,逸筆草草,形神具現(xiàn)。扇面左側(cè)題款:“壬寅秋日,仿白陽山人。蓬樵王宸?!蓖蹂罚?720-1797),王時敏六世孫,王原祁曾孫。擅畫山水畫,多承家學,以“元四家”為宗,與王玖、王愫、王昱合稱“小四王”。王宸的這件扇面小品是仿明代“白陽山人”陳淳筆法,雖然王宸主攻山水畫,但明代畫家陳淳可是大寫意花鳥畫里程碑式的人物。王宸所作承襲陳淳“淡墨散逸”的風格,筆墨構(gòu)圖頗得意趣。
招子庸的《竹石蘭草》(圖11)也是陳寶琛收藏中的一件扇面作品。招子庸(1793-1846),原名功,字銘山,號明珊居士。廣東南海橫沙人。擅詩文、繪畫且精通韻律。清嘉慶舉人。招子庸此幅竹石蘭草,筆墨清潤,格調(diào)雅致,竹、石、蘭草合理布局,竹竿竹葉和蘭草依勢伸展,生長在石頭旁,石頭略作點苔。扇面右側(cè)落款:“耀亭二兄先生正,招子庸。”招子庸是“藝術源于生活”的典型代表,他的家鄉(xiāng)有很多竹林,竹子便成為他筆下常見的題材。他善于觀察竹子在不同時節(jié)的變化,所以他的畫寫實性很強。他曾在自己畫的竹子上題詩:“畫竹應師竹,何須學古人。心眼手俱到,下筆自通神?!边@是他成為一名畫竹高手的心得體會和經(jīng)驗之談。招子庸和鄭板橋一樣,都曾在山東濰縣任過知縣,招子庸為官期間體察民情,深受百姓愛戴,后來招子庸被指控窩藏逃犯而罷官回鄉(xiāng),以賣畫為生,晚景凄涼。年齡相差一個世紀的招子庸與鄭板橋竹畫一脈相承,境遇竟也頗為相似。
溫遂之《墨竹圖》(圖12)畫在了金箋扇面上,濃墨畫竹竿,或直或彎,筆法有力。他師法造化,畫出了竹的神韻,金箋上的竹子呈現(xiàn)出一種立體感。扇面右上角畫家題款:“嘉慶辛未九月二日,竹夢生溫遂之畫于珠江竹深堂?!睖厮熘磿嫾覝厝晁?,字遂之,自號竹夢生。廣東順德人。生活于清乾隆、嘉慶時。工草書、富收藏,精鑒別。溫遂之擅畫竹,從他的字號、堂號可知他也是愛竹之人。這幅墨竹畫是他的代表作。
松年畫的《墨竹圖》扇面(圖13),以濃淡兩色畫竹葉,淡墨處繪有細小竹枝,構(gòu)圖緊湊而不繁亂,技法嫻熟。扇面左側(cè)有作者題記:“湖州坡老遞相傳,成竹胸中似涌泉。莫笑閑情稱畫史,板橋原亦是名賢。小夢題?!闭珙}詩所言,竹子與名賢就這樣代代流傳。畫作者松年自然也會被歷史記住。松年(1837-1906),姓鄂覺特氏,字小夢,號頤園。祖上系駐防天津的八旗貴族。曾在山東昌邑、汶上等地任知縣。罷官后流寓濟南,創(chuàng)辦的“枕流畫社”,是山東近代第一個民間美術團體,從學者眾。他擅山水,工花卉。既擅作“丈二匹”巨幅,也愛扇面小品。松年喜用雞毫作書畫,筆鋒控制能力強,畫上題詩可見其運筆流暢,矯健不群。
畫竹名家鄭板橋的《墨竹圖》扇面(圖14),于方寸之間,略施淡筆,繪竹三兩竿,隨風搖曳,栩栩如生。擅作詩的板橋又題詩一首:“二十年前載酒瓶,春風倚醉竹窗亭。而今再種揚州竹,依舊江南一片青。板橋鄭燮。”時光荏苒,二十年過去了,江南美景依然,愛竹的心依然。鄭板橋(1693-1766)原名鄭燮?!皳P州八怪”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一生專注畫竹石、蘭草,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jié)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時,千秋不變之人?!?/p>
另一幅鄭板橋《墨竹圖》(圖15),紙本立軸??v144.6厘米、橫80.9厘米。此圖繪墨竹數(shù)竿,高矮不一,濃淡相間,寥寥數(shù)筆,賦予了竹子生命力。畫上用自創(chuàng)的“六分半書”款署:“乍濃乍淡人情異,筆墨蕭疏亦具之。總是一般君子德,妄分軒輊卻非宜。元勲年道兄,板橋鄭燮。”鄭板橋的詩通俗易懂卻蘊含哲理,君子當如竹,鄭板橋尤喜將竹“比德”君子,君子品性賢德、高風亮節(jié),像竹子般有高矮、胖瘦之異,卻沒有高低輕重之分。他喜歡用墨筆成畫、歌以詠志的方式來贊美竹子,寄托理想,以竹明志。大幅立軸,小品扇面,對竹子的描繪皆能信手拈來。
陳寶琛藏《墨竹圖》橫披(圖16)是清代畫家劉溶畫,黃易在畫上題詩。劉溶,生卒年不詳。初名瀚,字駕滄,號北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工寫意花卉兼能寫真。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秋盦,又號秋影庵主、散花灘人。浙江錢塘人。清代篆刻家,書畫家,為“西泠八家”之一。書以隸書見長,筆畫圓潤平實。畫擅山水,兼工花卉,精于畫梅。
此圖作于1793年,紙本水墨,縱91.7厘米、橫172.5厘米。劉溶畫竹林和坡岸,近處竹林濃而密,遠處竹子淡而疏,遍布坡岸,有小船浮于水面,停靠在岸邊。嶙峋小路,避暑涼亭,營造出曲徑通幽、悠然南山之感。畫面右上角為黃易題跋:“愛竹能延客,求詩剩掛墻。風梢千纛亂,月影萬夫長。谷鳥驚棋響,山蜂識酒香。只應陶靖節(jié),會聽北窗涼。乾隆癸丑清和月,錢唐劉溶寫竹,黃易錄東坡次子由綠筠堂詩于上,時在濟寧,官署之秋影行盦?!秉S易和劉溶是同鄉(xiāng),劉溶創(chuàng)作完此畫后,時任濟寧同知的黃易在畫上題了蘇軾《次韻子由綠筠堂》這首詩。詩情畫意即如此。
文人畫家喜畫竹,在表達筆情墨趣的同時是對竹子生生不息、品節(jié)剛毅的精神品質(zhì)的追慕與頌揚,也是對竹子虛懷若谷、清新脫俗格調(diào)的擬人寓示。表達心中志趣,體現(xiàn)人格風骨,寓意平安吉祥,竹子都是極佳的選擇。這股竹林清風,千百年來,經(jīng)久不衰,沁人心脾。
“耐寒總抱向陽心”是陳寶琛作《賞庭梅》中的詩句,這位為朝廷鞠躬盡瘁、奉獻一生的儒紳喜歡用這樣的詩句來直言心志。而“梅”則最適合擔當這樣的精神寄托。無論是“凌寒獨自開”還是“一任群芳妒”,梅花皆可謂“天下尤物”。在陳寶琛家藏書畫作品中,“墨梅”題材也備受青睞。
清代畫家張迺耆的《墨梅圖》扇面(圖17),墨筆繪蜿蜒曲折一枝梅花,梅花自上而下自由生長,怒放盛開,姿態(tài)雅致,似有暗香襲來。梅花旁有嶙峋的樹石,石上墨點點苔,細筆墨線稍作勾勒,即呈現(xiàn)出“空山無人,水流花香”之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畫家張迺耆,生卒年不詳。字壽民,號白眉、白門。安徽桐城人,寓居南京。張敔子。畫得承其父,擅用水墨作花鳥,工寫皆能,運筆蒼勁豪縱,設色沉著淡雅。喜“歲寒三友”題材,尤愛畫松。傳世作品《八百長春扇》藏于故宮博物院。
伊念曾的《墨梅圖》橫披(圖18),縱96.5厘米、橫204厘米。圖繪兩株墨梅,梅花簡練灑脫,枝干遒勁挺秀,穿插得勢,濃淡相宜,意態(tài)生動。描繪出了梅花經(jīng)霜耐寒的傲骨豐姿。伊念曾在畫上題詩:“無師恰好學涂鴉,著手能成頃刻花。持向先生應一笑,時宜不合況籠紗。點染花枝上粉痕,徐熙妙手已無存。卅年執(zhí)筆心追處,垂老難忘九里村。弼夫仁兄大人以佳紙索寫梅花,草草應命并請兩正。梅石愚弟伊念曾并題?!币聊钤念}詩有幾分打趣自嘲,又含有幾分自信和幾十年如一日對“妙手”的精益追求。令他難忘的“九里村”相傳是蘇州梅花開得最盛的地方。伊念曾(1790-1861),字少沂,號梅石、銘谷,福建寧化人。清代著名書法家伊秉綬子。嘉慶十八年拔貢,官嚴州同知。工篆、隸,兼寫山水、梅花。
顧莼的《墨梅圖》橫披(圖19),絹本水墨,縱100.3厘米、寬203厘米。以墨筆畫黑龍?zhí)短泼?,布局飽滿。墨梅古趣雅逸,枝干錯落穿插,有如“梅龍”騰空,屈曲有力,茂密參天,生機勃發(fā),甚為奇絕。畫家顧莼(1765-1832)字希翰,一字吳羹,號南雅,晚號息廬。江蘇蘇州人。清朝官吏、書畫家、藏書家。工書,擅寫花卉,好古詩文。
《墨梅圖》上有三段跋文,分錄如下:
滇池東北龍?zhí)秱?cè),古梅傳自唐時植。根交屈曲龍舒鱗,鱗挾冰珠花的的。廣樂鐵石生問時,蹇修一賦先通辭。卻恨烽煙隔南詔,和羹未得相攀躋。上苑名花銜野鹿,高照海掌燦銀燭。萬里寂荒子有春,不與采蘋伴幽獨。猶憶春巖爛滂開,招呼賓從話莓苔,胸留太古蒼心雪,一片清光拂指來。昆明黑龍?zhí)短泼丰Ωe互,與常梅迥異,繞干不枝而花尤為奇絕。望坡大前輩大人命余畫梅,因公曾巡撫于此,特寫其影并作小詩呈政。夏至日,后學顧莼記于宣武城南小學小石之居。
我昔泛舟近華浦,望坡尚書時開府。吳羹學士前身梅,為說唐梅劇奇古。我來不值梅作花,但傾綠醑酬山茶。匆匆別去意復悔,恨未一睹枝槎枒。魯靈光殿巋然在,氣壓吳中香雪海。碧雞金馬信有神,護惜古香慰真宰。學士作畫如譜琴,蕭蕭萬籟涵虛深。尚書鑒畫如論人,要見鐵石廣平心。此花閱人不知紀,許寫此花人有幾。對畫思花心茫茫,拂座風來冷于水。余丙子使滇,與望坡、吳羹二前輩同游近華浦,酒間談黑龍?zhí)短泼分?,以就道匆遽未及往觀也。展畫讀詩,追念舊游如昨日事,而寒暑十二易矣。走筆賦此,請望坡大前輩大人誨定,館侍郭尚先并識。
滇南黑龍?zhí)端潞笥泄琶范辏鄠魈拼?,貌古神超,玲瓏蛣屈,老干無枝,著英奇極。余曩官滇,嘗與玉亭相國、南雅學使巡簷索笑低徊者,久之,是歲蘭石太史亦典試秋闈,花未放且校士無暇往觀。丁亥夏,南雅于都下繪圖,貽余紀以佳什,追述舊游,蘭石閱是圖亦留題,欣賞梅品清高,唐梅久而彌芳,二公品學高超似之,吾烏知其幾生修到耶?按圖而問梅花,梅花無言,請會以意。望坡謹識,時年六十有九。
由題跋可知,這幅畫是陳寶琛的家傳珍品,是曾祖父陳若霖的舊藏。顧莼所畫唐梅是云南省昆明市北郊黑龍?zhí)豆珗@中的一大勝景。相傳唐開元天寶年間,道安和尚云游昆明,手植兩株梅花。因花開奇絕,“與常梅迥異”而頗負盛名,被世人盛贊。陳若霖在擔任云南巡撫時,曾與顧莼、郭尚先兩位好友同游同賞古梅。斗轉(zhuǎn)星移,時隔多年,陳若霖請顧莼畫梅花,顧莼遙想起當年黑龍?zhí)兜拿坊ㄆ婢昂汀巴麓笕恕标惾袅卦髡诘?,便作此墨梅圖。當郭尚先“展畫讀詩,追念舊游”時,已經(jīng)12年過去了,心中感慨萬千,落筆題詩憶往昔。據(jù)跋文知,墨梅圖和圖上題跋作于1827年,這一年,已近古稀的陳若霖轉(zhuǎn)任多地為官后回到了北京,正為修建黃家陵河口殫精竭慮。但當看到好畫佳什,賞梅品芳時,一切該拋在九霄云外了吧。陳若霖感念舊情,也感嘆兩位朋友的品學高超,亦提筆追述,作品得以不朽。
在整理首都博物館藏陳寶琛收藏書畫的過程中,筆者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幅書法橫披(圖20),算是顧莼《墨梅圖》的“姊妹篇”。橫披上的五人題記均是陳若霖收藏墨梅圖后,請友人就此畫作記事題跋,合裱于一卷。所書內(nèi)容依次是:
怪底畫梅如畫松,樛枝掠地翻騰空。老干盡被蒼苔封,卻漎苔里迸出花重重,學士呼之曰梅龍,飛自南詔龍?zhí)吨?。巒煙瘴雨郁塞千余載,尚書一到萬里皆春風。別來清夢猶相憶,明月孤懸參井域,惜哉!宋代不與中華通,華光補之曾為識。學士欣然為灑墨,寫向尚書雪色壁。昨日開樽驚座客,自有此花無此筆。賓谷弟曾燠。
曾燠(1759-1830),字庶蕃,一字賓谷,晚號西溪漁隱。江西南城人。官至貴州巡撫。清代中葉著名詩人、書畫家,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陳若霖與曾燠同年出生,去世前后相差僅一年。此段題跋以詩文散記的形式描繪了古梅的驚奇之景,贊美了畫家的高超技藝,也頌揚了畫作主人陳若霖主政云南時的功績。
老樹槎枒皮裂皴,冰雪獨蘊唐時春。有唐閱今幾劫塵,何人手植滇池濱??仗恫灰婟埇F(xiàn)身,攫拏作勢工傳神。不枝而花花簇新,繞干一一成龍鱗。尚書愛梅意甚珍,安得健步移逡巡。學士作畫高無倫,昔曾見之今圖真。此花奇絕筆力均,尺幅萬里形神親。春風披拂思前因,杯酒后約歡重申。香魂栩栩通關津,何煩驛使來環(huán)循。蠻荒風月跡未陳,平章請待和羹人。丁亥閏夏題,奉望坡老前輩大人教正,侍王引之。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號曼卿。江蘇高郵人。清代著名學者,訓詁學家。曾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曾任工部尚書、禮部尚書,代理過戶部、吏部尚書。賜準紫禁城內(nèi)騎馬。王引之與同為語言學家的父親王念孫并稱“高郵二王”。祖父王安國,官吏部尚書,亦以治名物訓詁稱著。清代文宗阮元曾評價:“高郵王氏一家之學,海內(nèi)無匹?!雹芪乃济艚莸耐跻}七言詩表達了觀墨梅圖后的心情,既感慨陳若霖愛梅珍梅之甚,又嘆服顧莼畫技之精,大尺幅繪畫仍能使梅花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為“蠻荒”之地平添了風采,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朋友相聚敘舊的歡喜之情。
徼外黑水潭,掣斷雙龍鎖。橫飛入中堂,滿身冰雪里。誰歟為狡獪,風流數(shù)江左。喚醒千古魂,興酣槃礡臝。鐵骨屈交加,玉鱗攢貼妥。賞追端復筵,採避花石舸。人間萬斛春,頓覺凡境墮。尚書老星宿,性不嬰塵堁。索龍當炎天,清寒生午坐。寫真亦高人,同證前因果。館侍李宗瀚。
李宗瀚(1769-1831),字公博,號春湖,又號北溟。江西臨川縣溫圳人。官至工部侍郎。清代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藏書家。李宗瀚用五言百字詠梅,全篇卻無一“梅”字,文辭功夫之高可見一斑。同時寓情于景,贊譽了如梅花般品性高潔的陳若霖,也對畫藝高超的顧莼表示稱道。詩意、運筆皆流暢自如。
昆明翻波龍蛻骨,幻為古梅僵屈鐵。誰能老筆圖寒梅,書蟠素壁作龍掣。人言此梅傳李唐,千年瘴霧埋蠻荒。南詔爭余畫玉斧,江山久閱成滄桑。老干迸出春萬斛,孫枝已看蒼千尺。漫天香雪羅山昏,倒景婆娑華浦碧。此花自替夸清奇,美人翠羽徒豐姿。豈知南荒峙雄特,不數(shù)東閣騁妍詞。尚書摩挲舊游趾,學士放筆狀奇詭。鄉(xiāng)夢我亦羅浮顛,虬枝森森鐵橋水。望坡大前輩大人鑒政,館后學張岳崧。
張岳崧(1773-1842),字子駿,又字翰山、澥山,號覺庵、指山。廣東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縣人)??婆e時代海南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從二品)。曾倡導并協(xié)助林則徐禁煙。清代書畫家,與丘濬、海瑞、王佐并譽為“海南四大才子”。張岳崧此段跋文用隸書寫成,因別于整幅作品中其他書家的行楷、行草書體,所以十分醒目規(guī)整。詩文記述了古梅的“前世今生”,無論“尚書”,還是“學士”都為古梅的傳奇而向往、著迷。
崇安縣古傳紅梅,清獻手植花尚開。滁州老梅尤可敬,醉翁此地曾觴詠。唐梅種者知何人,俯視宋樹皆耳孫。黑龍?zhí)渡畈豢蓸O,前九百載蟠其根。繁花怒坼大于盞,艷雪一照無黃昏。沙壹浣絮荒江濱,古木曾現(xiàn)蒼龍身(事載滇考)。梅乎夭矯亦龍化,六朝呵護常有神。尚書昔秉中丞節(jié),歲豐民和政無闕。懸知此樹即甘棠,爭看穿花采瑞蝶(公舊有螺山瑞蝶圖)。學士奉使三年還,門下桃李長追攀。酒酣為公縱奇筆,萬里春風回指間。公謂此畫世稀有,乞君長句君許否。要寫平生鐵石心,須憑拄地撐天手。野人性癖耽冷花,見此肝肺生槎枒。三十萬樹香九里,夢踏月明尋釣槎。望坡先生司寇大人命題顧南雅學士所畫墨龍?zhí)短泼?,即求鈞誨。道光七年孟秋三日,后學吳嵩梁。
吳嵩梁(1766-1834),字子山,號蘭雪,晚號澈翁,別號蓮花博士、石溪老漁。江西東鄉(xiāng)新田人。清嘉慶年間內(nèi)閣中書。道光年間,曾任貴州黔西知州。著名詩人,有“詩佛”之譽。工書畫,筆法秀逸。上文這段題詩曾收錄在吳嵩梁詩集中,詩中多處用典,敘寫了關于古梅的傳說,記錄了成書成畫的過程。吳嵩梁以行草題跋,書法如行云流水,瀟灑飄逸,一氣呵成。文末鈐有“梅隱中書”白文印。吳嵩梁本是鐘情梅花之人,浙江桐廬九里洲又名梅洲,坐落富春江北岸,這里遍布梅花,吳嵩梁當時欲“投老”于此,故刻“梅隱中書”私印。
以上五人題詩與顧莼《墨梅圖》同作于1827年,可謂合璧之作。五位學者在見識了顧莼“無倫”“稀有”的筆力后,思如泉涌,下筆如神,展示了超群絕倫的詩詞水平和文化底蘊,為墨梅圖錦上添花,作了最好的注腳。兩件作品由陳若霖遞傳到陳寶琛又傳到陳氏后輩子孫,最終入藏首都博物館。
書畫、詩文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它述說了朋友間的深厚情誼,見證了悠悠歲月和歷史變遷。在陳寶琛收藏的“歲寒三友”題材中,“松”畫多是友朋、晚輩祝壽所贈,皆出自清晚期至民國的文人畫家之手。而“竹”“梅”畫作則以家傳或購藏等來源為多,年代以明清,尤其是清代畫作為主。同時,由于陳寶琛身份的尊貴和對朝廷的貢獻,清朝皇帝對陳氏家族的賜書賜墨也不在少數(shù)。如此種種,都成為了陳寶琛收藏的主要來源。而僅從其書畫收藏的這一題材中,我們便可以窺探到一位晚清官員、學者的興趣喜好與精神追求,“松”“竹”“梅”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象存在,更表現(xiàn)了畫家、藏家的思想境界和理想品格,代表了他們心中的一方凈土,在有形與無形之間,成為了衡量言行的標桿和想要到達的高度。通過陳寶琛的收藏愛好,讓我們有機會走近他和他的朋友圈。由于陳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影響,包括他本人的多重身份,在政界、商界、文化藝術界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所以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來形容陳寶琛的社會交游當恰如其分。在陳寶琛與同鄉(xiāng)、同事、同道,甚至與帝王的相處中,金石書畫、詩詞古籍是維系其人脈的重要載體和互動方式。陳寶琛通過收藏活動和社會交游,覓得知音,收獲佳作,也進而為推動、促進文化藝術的交流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雖然收藏品對于收藏家來說有如過眼云煙,但將之放入歷史的長河中,對于中華民族和炎黃子孫來說,就是吉光片羽,就是世代永保。
注釋:
①張旭、車樹昇、龔任界編著《陳寶琛年譜》,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72頁。
②張旭、車樹昇、龔任界編著《陳寶琛年譜》,第373頁。
③趙妮娜、陳翔《儒紳陳寶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01頁。
④趙昌智主編《揚州文化研究論叢·第3輯》,廣陵出版社,2009年,第1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