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于漢語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和演變規(guī)律研究的思考

    2020-07-04 02:22:05李玉平
    中國科技術語 2020年3期

    摘 要:普通詞語如何演變成為專業(yè)術語的過程十分引人注意,各個學科領域都非常關注本學科術語的發(fā)展演變情況。漢語訓詁術語是如何由一般詞語術語化而來,同樣引人注目。文章以常用訓詁術語為例,通過文獻考察、定量、定性、統(tǒng)計、歸納等方法,研究這些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和演變規(guī)律,不僅可以解決訓詁術語的標準、內涵和功能分析等分歧問題,而且有助于探討普通詞語的術語化過程和一般演變規(guī)律。

    關鍵詞:訓詁術語;術語化;演變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H083;H109.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0.03.003

    Abstract:The process by which ordinary words evolve into technical terms is remarkable, and every subject field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its own term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exegetics, how the exegetical terms come from the general terms is also remarkable. Taking the commonly used exegetical terms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and statistical induc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rminological process and evolution law of these exegetical terms, it can not only solve the divergence of terminology standard,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analysis of exegetical terms, but also help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erminology and general evolution of common terms.

    Keywords:exegetical terms;terminologization;law of evolution

    收稿日期:2020-01-07

    基金項目: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漢語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和演變規(guī)律研究”(TJZW15-011)

    作者簡介:李玉平 (1973—) ,男,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訓詁學、中國語言學史。通信方式:yple@163.com。

    術語化與非術語化相對,是指某一詞匯單位由普通詞語范疇向術語范疇的過渡。術語化一般包括兩個過程:一是指語言中的某一詞匯單位開始用于某一專業(yè)領域并開始行使某種類乎術語的功能,二是指該詞匯單位由非術語或準術語正式取得術語資格的過程①[1]。普通詞語如何演變成為專業(yè)術語的過程十分引人注意,各個學科領域都非常關注本學科術語的發(fā)展演變情況。漢語訓詁術語如何由一般詞語術語化而來,同樣引人注目。

    一 漢語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和演變規(guī)律研究現狀

    當前系統(tǒng)探討漢語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及演變規(guī)律的論著尚比較缺乏,已有研究總體看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點:

    1.已有討論??菩g語術語化過程問題的論著集中在外語翻譯領域和科技術語相關領域,而討論漢語訓詁術語的術語化問題較少。外語翻譯領域的論著,較早的有梁鏞的《術語化和術語翻譯》[2]和《試論詞義術語化流程中的轉換機制及語義特征》[3],其后研究者有陳普憲[4]、王利眾、孫曉薇[5]、鄭述譜[1]、李在輝[6]、李丹[7-9]、信娜[10]、戴凌靚[11]、張明[12]、龔琪峰[13]、陳曉棠[14]等②;科技術語領域的論著較早的有胡憶溈《泄漏與密封的術語化研究》[15],其后研究者有楊福義[16]、郝克俊等[17];社會科學術語領域的論著有李更的《“校勘”的術語化過程及相關問題》[18]、李凱的《法律語言:通俗化與術語化并重》[19]、秦樺林的《“敦煌學”一詞的術語化過程》[20]、胡玲的《道教詞語的術語化與非術語化研究》[21]、丁艷的《術語詞語非術語化的語義變化形式及其影響》[22],其后研究者有江娜 [23-24]、王秀文[25]等;已有探討訓詁術語術語化過程的論文少見,我們曾發(fā)表《試析鄭玄注釋術語“之言”的來源》[26]《鄭玄的注釋用語“謂若”及其對后代的影響考察》[27],并在指導學生碩士論文時做過一些嘗試[28],但研究還比較初步,缺乏現代術語學的理論背景知識和術語化理論的指導。

    2.已有討論漢語訓詁術語的論著集中在術語的內涵和功用層面——或專門討論某位古代學者、某部專書所用訓詁術語的內涵和功用,或討論術語理論和術語規(guī)范化問題,而討論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的不多。許多古代漢語和訓詁學教材中都會涉及訓詁術語的內涵和功用的介紹和探討,如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29]、郭在貽《訓詁學》[30]、周大璞《訓詁學初稿》[31]等;討論某位古代學者或專書所用訓詁術語的內涵和功用,如徐朝華《〈爾雅〉中的訓詁術語》[32]等;討論術語理論和術語規(guī)范化問題,如王寧《訓詁學原理》[33]等。

    3.現代術語學的理論宏觀構建已經初步完成,但各專科領域術語的發(fā)展規(guī)律、理論總結等研究尚缺乏。現代術語學相關理論研究的代表性成果集中體現為路甬祥院士主編的“中國術語學建設書系”③,其他還有劉青[34]、鄭述譜、葉其松[35]等學者的研究。各位專家關于中國現代術語學的宏觀構建、國內外術語學研究現狀、術語結構分析、術語學派、術語規(guī)范化等關注很多,但對于各分支學科術語的術語化問題討論不多,也鮮涉及漢語訓詁術語的術語化問題,可喜的是鄭述譜曾給出術語化的定義,龔益曾較早討論“一般術語形成的過程及其特點”。

    二 漢語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和演變規(guī)律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1.就訓詁學領域而言,該研究能夠徹底解決訓詁術語內涵、功能等的認識分歧問題。傳統(tǒng)的訓詁術語是否夠術語資格,訓詁術語的確切內涵和功用是什么,“讀如”“讀為”“之言”等術語是單一功能還是多種功能,同一功能的術語為何都分別選用了不同的術語來說明,如擬音選用“讀如”與“讀若”,說明假借選用“讀為”與“讀曰”,說明語源選用“之言”與“之為言”,下定義選用“曰”“為”與“謂之”,說明正誤選用“當為”與“當作”,每組內部各術語名稱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這些問題,以往研究單純做共時的統(tǒng)計分析還不足以解決,專項開展歷時的研究,弄清術語名稱的產生、發(fā)展和演變脈絡,弄清楚每個術語的術語化過程和規(guī)律及術語的表達體系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就漢語史領域而言,該研究能有效地推動漢語發(fā)展歷史進程中普通語詞與專業(yè)術語之間的轉化機制和規(guī)律的研究。漢語發(fā)展進程中有諸多規(guī)律,學界(如董秀芳[36]、陳寶勤[37]等)已經系統(tǒng)開展研究的有漢語結構的詞匯化、詞匯的語法化、音節(jié)的語素化、語素的詞綴化、詞義的轉化新化等,但這些研究都無法揭示漢語發(fā)展中普通詞語變成專業(yè)術語的術語化進程和規(guī)律問題,因為術語既包括詞也包括短語,術語化的同時還可能伴隨著專業(yè)術語變成普通詞語的非術語化以及術語轉移(即屬于某一學科或理論的術語轉變成另一個學科或理論的術語現象)問題。學者趙亙、朱建華 [38]關注德語中計算機專用語詞匯和共同語詞匯之間的相互影響就是這方面很好的嘗試。

    3.就現代術語學研究而言,該研究有助于揭示專業(yè)術語術語化可能經歷的共同歷程和規(guī)律,從而補充和完善現代術語學理論。揭示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和規(guī)律,可以與其他學科術語術語化過程和規(guī)律相比較驗證,從而探討專業(yè)術語術語化可能經歷的共同歷程和規(guī)律。

    三 漢語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和演變規(guī)律研究的研究思路

    1.明確研究對象

    首要探討漢語中常用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和演變規(guī)律??梢赃x擇郭在貽《訓詁學》教材中“訓詁的術語”所列“釋義的術語”(曰、為、謂之、謂、貌、猶、之言、之為言)、“擬音的術語”(讀如、讀若)、“改字的術語”(讀為、讀曰)和“正誤的術語”(當作、當為)4組常用訓詁術語為研究對象,分別探討這些術語的產生時代、首先使用者以及這些術語是如何從漢語中的普通語詞發(fā)展演變?yōu)橛栐b術語的,揭示這些訓詁術語的術語化軌跡和演變機制。

    2.設計總體框架

    總體框架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訓詁術語術語化個案梳理”,分別對曰、為、謂之、謂、貌、猶、之言、之為言等14個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進行分析。二是最終的“訓詁術語術語化過程規(guī)律總結”。具體研究內容如下:(1)個案梳理。探討4組14條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及演變規(guī)律。包括:①每個訓詁術語在文獻中首次使用的時代;②某個術語由一般語詞轉化為訓詁術語的具體標準;③某個術語由一般語詞轉化為訓詁術語經歷的幾個發(fā)展階段;④某個訓詁術語改造工作的完成者;⑤某個訓詁術語有哪些異形同義的術語;⑥某個術語由一般語詞轉化為訓詁術語的內在機制;⑦大量使用某個訓詁術語的代表性文獻和使用者及相應的使用比率;⑧某個訓詁術語的術語性質最先認定者;⑨某個訓詁術語的語言單位屬性認定,屬于詞還是短語的判定。(2)規(guī)律總結。在個案研究基礎上,借助現代術語學和漢語術語化理論背景,對比已有其他學科術語化規(guī)律,總結訓詁術語術語化經歷的一般規(guī)律,進而探討專業(yè)術語術語化可能經歷的共同歷程和規(guī)律。

    3.明確重點難點

    4組14條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進程描述和訓詁術語術語化機制是研究重點。難點主要有:(1)材料辨析難。每條訓詁術語從產生、發(fā)展到后代學者的理論總結,時間跨度非常大,涉及文獻材料范圍廣。既涉及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文獻資料,也涉及后代傳世文獻材料;既有正文文獻資料,也有注釋材料或辭書訓釋材料。要對每條訓詁術語涉及的文獻材料仔細閱讀分辨。術語所在文本材料屬于哪個時代,是否是偽書;使用該術語的學者屬于哪個時代;某個術語的使用是否有版本異文,哪種情況更符合實際等,都需要仔細分辨和考察。(2)如何提煉出有價值的觀點,難在歸納。單純梳理幾組常用訓詁術語的產生和歷時使用情況,還只是提供了某個訓詁術語在文獻中的使用事實。在此基礎上分析其術語化機制以及專科術語共同的術語化規(guī)律,將同類現象歸納出來,才更有價值。

    四 漢語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和演變規(guī)律的研究方法和示例

    1.研究方法

    選擇郭在貽《訓詁學》中4組14個常用訓詁術語為研究對象(這些訓詁術語學界認同度較高,分歧較少),探討這些術語各自的術語化過程及演變規(guī)律。具體操作:

    (1)材料限定與海量電子典籍檢索相結合。古籍浩如煙海,無法窮盡舉例,我們限定考察所選術語在甲骨文、金文、“十三經”及《十三經注疏》中的使用情況,并用《故訓匯纂》等辭書和訓詁學研究論著等輔助判斷術語含義,尋找相關術語變體線索,再利用現有數字化大型古籍文本庫(如《四庫全書》電子版等),對所選訓詁術語及其變體在各個時代文獻的實際用例進行海量檢索,希望盡可能全地搜集訓詁術語的典型文獻用例,然后根據研究需要適當取舍。

    (2)文獻考證法和訓詁學方法。文獻中出現與所考察的訓詁術語形態(tài)相同的字組,不一定是訓詁術語,這需要用文獻學和訓詁學的方法結合語境研究字組含義,以確保分析意見的正確性。

    (3)定量分析法。針對某一訓詁術語的術語化判定時,可建立相關資料庫,做定量統(tǒng)計分析。既可說明當時該術語的術語化程度和應用普及度,也可保證結論的客觀性。

    (4)定性分析法。主要用于對訓詁用語是否已經術語化的判斷,其他諸如訓詁術語所處的時代、術語化具體標準、經歷的發(fā)展階段、語言單位屬性認定等。

    (5)系統(tǒng)歸納法。在全面調查、分析、比較的基礎上,歸納訓詁術語使用的特點、規(guī)律、術語化過程等,從而探討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和共同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

    2.研究示例:訓詁術語“之言”的術語化過程

    (1)文獻查檢和分析:借助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四庫全書》電子版檢索考察“之言”字組在甲骨文、金文、“十三經”、《十三經注疏》中的使用情況,并借助注釋家的總結分析及《故訓匯纂》等工具書輔助判斷“之言”字組的含義。

    (2)梳理“之言”的術語化過程④。我們認為大約經過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普通語詞階段。最初使用時,“之”和“言”是兩個尚未凝結在一起的詞,二者各有自己的含義。需要排除“之言”中“之”是代詞或表示定中關系結構助詞的字組,判定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和表示動詞性的“說話”的“言”組成的“之言”字組[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禮記·祭義》)]才是后來訓詁術語“之言”的來源,因為這樣的“之言”是謂詞性結構,與訓詁術語“之言”的結構性質相同,而且功能相當的訓詁術語“之為言”也是謂詞性結構。“為言”也就是“言”,只不過增加了一個“為”字,突出了后面“言”的謂詞性,以與體詞性的“言”區(qū)別。

    第二階段,“之言”與“之為言”的進一步凝結化和各自功能的分工日漸明顯。由于“之”與“言”和“為言”經常性連用,因而“之言”和“之為言”有了凝結成固定用語的可能。用例很多,"十三經"中“之為言”有34例,“之言”有89例。

    第三階段,凝固化的“之為言”由一般地表達“說”或“談”的含義發(fā)展出專門用來表示解釋性的含義。先是發(fā)展出對主語的解釋說明,如《易·乾·文言》:“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到被用來解釋語詞的含義,如《孟子·盡心下》:“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zhàn)?”以及《爾雅·釋訓》:“鬼之為言歸也?!钡搅诉@一階段,“之為言”已經大量地被用來解釋詞語。

    第四階段,“之為言”用于解釋語詞的用法為后來東漢訓詁學家所沿用,并被用到注釋當中解釋詞語。開始于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如:“,葩之總名也。之為言微也。微纎為功,象形。凡之屬皆從?!?/p>

    第五階段,在注釋中,“之為言”釋義溝通功能轉為專門用“之言”來表示。這個工作主要是由東漢鄭玄完成的。鄭玄繼承了前人用“之為言”解釋語詞的用法,但將“之為言”的釋義溝通功能改由“之言”來承擔,而盡量少用“之為言”。鄭玄箋注中使用“之為言”7例,而“之言”達200例以上。這一階段的“之言”已經屬于訓詁術語。

    (3)“之言”“之為言”的語言單位屬性:是短語型術語而不是詞匯型術語,屬于動詞型術語。

    (4)總結“之言”的術語化規(guī)律:“之言”作為普通詞語,在文獻使用中含義并不單一,只有某一種類型后來被用于解釋,即表示謂詞性的“之言”與“之為言”,二者在文獻中并存?!爸疄檠浴庇梢话愕乇磉_“說”或“談”的含義發(fā)展到表示對主語的解釋說明,到用來解釋語詞的含義(準術語化),到“之為言”的術語化(許慎完成),再到“之為言”的術語功能轉為“之言”的術語功能(鄭玄完成)。

    (5)清代學者段玉裁、孫詒讓等才明確指出“之言”的術語性質。

    五 結 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漢語訓詁術語的術語化過程、術語化規(guī)律等的研究,是術語學、漢語史、訓詁學三個領域相結合的研究,這是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思路。這種研究使訓詁術語的研究從傳統(tǒng)訓詁學本體研究的單一領域走向漢語史、術語學領域的研究,而且研究結果預期能夠徹底解決訓詁術語界定、內涵、功能等的認識分歧問題,討論訓詁術語發(fā)展史上的一些相關問題(如訓詁術語的首次使用的時代、術語化具體標準、經歷發(fā)展階段、改造者、不同訓詁術語表現形式、術語化機制分析、文獻使用情況、語言單位屬性認定、術語首次定性者)等。該項研究還剛剛開始,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索的領域。

    注釋

    ① В.М.列依奇克曾給出“術語化”的定義:“前兩種方法(筆者按,指‘(1)自然語言的詞匯單位或者非術語獲得或增加術語特征;(2)專門用途語言中其他稱名類別的詞匯單位轉化為術語)合稱為術語化,即術語構成的語義方法,它指以前不具有術語功能的詞匯單位,在不改變其形式結構的情況下獲得術語功能(成為術語系統(tǒng)的單位)。”參看В.М.列依奇克著,鄭利偉、苗雪薇譯的《術語的語言基質》[39]?!缎g語的語言基質》(О языкоьом субстрате термина)原文發(fā)表于《語言學問題》(Вопрó сы языкозн ния)1986年第5期。

    ② 其他再如,葉其松的《俄國術語學研究綜觀》(《中國科技術語》2007年第2期,第11頁);馬愛英、成景文的《Executive Summary中譯探微》(《中國科技術語》2008年第5期,第42頁);金其斌的《“信息化”的英譯及學理思考》(《中國科技術語》2010年第5期,第31頁);郭立秋的《鋼鐵冶金資料中的術語翻譯例析》(《中國科技術語》2012年第1期,第29頁);羅季美的《機器翻譯中的術語錯譯分析》(《中國科技術語》2013年第1期,第42頁);冷冰冰的《譯者術語管理的理論支撐問題》(《中國科技術語》2015年第1期,第7頁);仇蓓玲的《基于術語系統(tǒng)經濟律的文學術語英譯現狀分析及方法探討——NUTERM文學術語系統(tǒng)考察》(《中國科技術語》2017年第6期,第40頁)。

    ③ 書系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包括龔益《社科術語工作的原則與方法》(2009),劉青主編《中國術語學研究與探索》(2010),馮志偉《現代術語學引論》(增訂本)(2011),(奧地利)歐根·維斯特著、邱碧華譯《普通術語學和術語詞典編纂學導論》(第3版)(2011),(俄羅斯)格里尼奧夫著、鄭述譜等譯《術語學》(2011),(奧地利)赫爾穆特·費爾伯著、邱碧華譯《術語學、知識論和知識技術》(2011),孫寰《術語的功能與術語在使用中的變異性》(2011),溫昌斌《民國科技譯名統(tǒng)一工作實踐與理論》(2011),鄭述譜《術語學論集》(2014),劉青《中國術語學概論》(2015),等等。

    嘉禾县| 台南县| 海兴县| 萨嘎县| 秦安县| 彭泽县| 龙门县| 楚雄市| 运城市| 房产| 隆安县| 宁化县| 洛南县| 新晃| 延庆县| 靖西县| 田林县| 乐陵市| 安国市| 衡阳市| 武宣县| 皋兰县| 邹平县| 铜陵市| 顺平县| 会宁县| 平阳县| 宁都县| 石城县| 辛集市| 广元市| 乌兰浩特市| 锡林郭勒盟| 宁陵县| 黔东| 华池县| 洮南市| 绥棱县| 贵定县| 阿克陶县|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