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吉林吉林 132000)
腦癱是腦性癱瘓的簡稱,一般是胎兒出生前至出生后30 d 內,由與遺傳性缺陷、分娩時缺氧和新生兒休克等原因導致的腦損傷[1-3],但這種腦損傷不呈進行性發(fā)展,也不再有新的病變。 腦癱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如據(jù)相關調查統(tǒng)計顯示,在我國0~6 歲兒童中,腦癱發(fā)病率為1.8‰~4‰。 患兒發(fā)病后,可長期存在肢體畸形,其中以馬蹄形足內翻較為常見,嚴重影響了患者站立和步行能力[4]。 為了有效改善此問題,該院神經(jīng)科對腦癱馬蹄形足內翻畸患兒進行綜合護理干預,有效改善了患兒的步態(tài)時空參數(shù),并提高了康復效果,以2018 年4 月—2019 年3 月為研究段,現(xiàn)總結護理經(jīng)驗如下。
選取在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科入院治療腦癱馬蹄形足內翻患兒58 例作為護理對象。 納入標準包括:(1)符合小兒腦癱的診斷標準[5];(2)符合馬蹄形足內翻的診斷標準;(3)患兒年齡>2 歲,<14 歲;(4)患兒資料完整;(5)首次入院接受治療等。 排除標準包括:(1)非腦癱導致的下肢畸形患兒;(2)足部感染患兒;(3)治療過程中擅自退出治療的患兒等。 征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并要求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 將58 例腦癱馬蹄形足內翻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9 例。 在對照組中,男15例,女 14 例。 患兒年齡 3~12 歲,平均年齡(6.25±2.51)歲;在觀察組中,男 16 例,女 13 例。 患兒年齡 3~13歲,平均年齡(6.40±2.62)歲。2 組患兒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腦癱馬蹄形足內翻畸形患兒采取常規(guī)康復護理方法,如佩戴足外展矯形器等。 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包括:(1)康復健康教育。 在患兒入院后,護士根據(jù)患兒的病情和康復治療計劃,為患兒開展康復健康教育,以增加患兒后繼護理環(huán)節(jié)的配合度[6-8];(2)穴位按摩。 患兒取穴丘墟、懸鐘、承山和昆侖等穴位,采取點按的方法,進行穴位按摩。每日按摩1 次,每個穴位按摩1 min;(3)低頻脈沖電康復治療護理。調整低頻脈沖電治療儀的波形為對稱脈沖波,頻率和波寬為 1~10 HZ 和 50 μg,治療強度以患兒踝關節(jié)發(fā)生背屈為宜。 每日治療1 次,20 min/次;(4)康復營養(yǎng)干預。 患兒正處于生產(chǎn)發(fā)育的高峰階段, 因此護士需要對患兒的營養(yǎng)情況重點關注,并給予適當?shù)娘嬍持笇А?如指導患兒多吃肉類和新鮮水果蔬菜等,每餐定量,少吃零食等[9];(5)康復訓練。 為患兒足部纏繞彈力帶,指導患兒按著足內翻的反方向進行主動運動訓練,每日訓練2 次,5 min/次等。
觀察標準包括(1)患兒步態(tài)時空參數(shù)比較。 主要包括支撐相、擺動相、步長和步速等;(2)患兒康復效果比較。康復效果分為痊愈、好轉和無效3 種。其中痊愈為患兒足內翻體征完全消失。 好轉為患兒足內翻程度緩解,即下肢與足底夾角增加15°以上。 無效為患兒護理后,足內翻體征無變化。 總有效率為痊愈率和有效率之和。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結果, 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 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步態(tài)時空參數(shù)比較()
表1 步態(tài)時空參數(shù)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29)觀察組(n=29)t 值P 值支撐相(%)護理前 護理后86.26±7.26 85.87±6.24 0.689 0.503 80.26±6.14(73.18±7.19)*3.835 0.000擺動相(%)護理前 護理后15.02±7.67 15.41±8.02 0.846 0.404 18.95±5.86(24.15±7.56)*5.187 0.000步長(cm)護理前 護理后26.12±6.46 26.49±5.95 0.711 0.486 30.15±5.44(35.26±4.97)*4.725 0.000步速(cm/s)護理前 護理后34.12±8.95 33.89±7.25 0.672 0.489 39.12±6.25(44.26±5.48)*4.012 0.000
腦癱馬蹄形足內翻畸形患兒步態(tài)時空參數(shù)比較結果如表1 所示,可見護理前,2 組患兒支撐相、擺動相、步長和步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兒支撐相測量結果低于對照組,擺動相、步長和步速均測量結果大于對照組,以上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癱馬蹄形足內翻畸形患兒康復效果比較如表2所示,可見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86%,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55%。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康復效果比較[n(%)]
腦癱是我國神經(jīng)科等科室的一種常見病,據(jù)相關資料統(tǒng)計顯示,我國腦癱患兒約為77~175 萬。 其致病因素較為復雜,如遺傳性缺陷、分娩時缺氧和新生兒休克等[9-12]。 患兒發(fā)病后,主要在運動和姿勢等方面存有明顯的障礙,其中以馬蹄形足內翻較為常見,即增加患兒自身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也成了家庭沉重的經(jīng)濟和生活負擔[13-15]。
腦癱馬蹄形足內翻患兒后期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采取適當?shù)淖o理措施尤為重要,也是各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護理工作的重點。 隨著護理學的發(fā)展,現(xiàn)階段主要的護理措施如佩戴足外展矯形器、被動運動和開展康復訓練等。 但由于患兒腦癱和足內翻程度各異,部分病情較重的患兒,后期康復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因此該院采取綜合康復護理的方法,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 主要護理環(huán)節(jié)包括康復健康教育、穴位按摩、頻脈沖電康復治療護理、康復營養(yǎng)干預和康復訓練等。 護理后,有效改善了患兒的步態(tài)時空參數(shù),并提高了康復效果,護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