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愛
2015 年8 月,36 歲的城口縣委辦公室干部龐啟淵,被選派到沿河鄉(xiāng)北坡村擔任第一書記。該村處于秦巴山區(qū)腹地,是重慶市最貧困的城口縣下轄的最貧困的沿河鄉(xiāng)管轄的最貧困的村。這么多“最貧困”連在一起,常人一聽就起雞皮疙瘩,可龐啟淵卻換上膠鞋,開始了他的第一書記生涯。
“要致富,先修路”,這是硬道理。北坡村之所以是深度貧困村,路不暢通是主要原因。全村共8 個社,山下2 個社雖說通了公路,卻是泥結石道路,平日里都不好走,雨雪天就更別提了;還有6 個社在山上,全是山道,走路得手腳并用,尤其是老柏樹片區(qū),小路竟掛在絕壁上,已有7 人墜崖身亡,多人受傷。這里至今不通公路,最主要的原因是山高崖陡,修路難,成本高,住戶也不多,縣里相關部門研究后,建議該片區(qū)80 多戶整體搬遷,但遭到群眾強烈反對,事情遲遲得不到妥善解決。
這是為什么呢?龐啟淵到任后,挨家挨戶詢問群眾反對搬遷、堅持修路的真實想法。為此,他換上膠鞋,攀巖過壁,穿行山間小道,走遍全村31 平方公里,深入山上各社的82 戶貧困戶家中,進行了10 余次摸底調查。有好幾次,他差點摔下高高的山崖。經過一番努力,他終于弄清楚大家不愿意下遷的原因,也看到了公路修通后這里的發(fā)展機遇,于是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終于促成老柏樹公路的論證立項、破土開建……
通路只是打開了致富的大門,能否致富還要看內容。龐啟淵在前期走村串戶摸底的基礎上,積極向上級積極爭取幫扶資金,穿上膠鞋繼續(xù)往來于全村各社之間,幫每個貧困戶規(guī)劃產業(yè)、謀劃思路,引導他們發(fā)展養(yǎng)殖山羊、山地雞、蜜蜂、肉豬等切實可行的產業(yè),帶動他們增收致富。
長途跋涉的艱辛和危險超乎想象。走訪貧困戶,近的需往返三四個小時,遠的要八九個小時,還要防范山上不時落下的滾石和近在咫尺的懸崖。有一次,龐啟淵到劉尚國家走訪,在懸崖邊泥濘的小路上走著,突然一滑,眼看著半截身子已掉下懸崖,帶路的村民孫宜明一把拉住了他,這才僥幸撿回一條命。
從縣城到北坡村,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龐啟淵付出了很多。他是家中的長子,父母年紀都大了,母親做過三次大手術。以前,他每周回家一趟,現(xiàn)在一個月也難得回去一次。因為擔心他來回跑不容易,有一回母親病了,大家都瞞著他。因為長期不在家里,所有的重擔都落到了妻子的身上,而他的妻子從不抱怨,默默地支持他。他的兒子才9 歲,時不時會問爸爸去哪兒了,總說想念爸爸了……
夜深人靜時,龐啟淵躺在鄉(xiāng)政府的宿舍里,孩子、父母和獨自操勞的妻子像過電影似的在他腦海里浮現(xiàn),讓他輾轉難眠??商煲涣?,他又穿上膠鞋奔赴在為鄉(xiāng)親們謀幸福的山路上,并對自己說:“家人需要我,北坡村的鄉(xiāng)親們也需要我?!?/p>
風里來,雨里去,龐啟淵和村民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膠鞋書記”。一年多的時間過去,全村已有40 多戶貧困戶順利脫貧。對此,龐啟淵深有感觸地說:“看到村民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再苦再累,我也覺得值得。”
很快,“膠鞋書記”的事跡被傳為美談,他也因此當選為“中國好人·敬業(yè)奉獻”的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