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王陽明改儀仗牌說起

    2020-07-03 06:09:18韓巍巍
    共產(chǎn)黨員(遼寧) 2020年9期
    關鍵詞:廬陵楚莊王官德

    文/韓巍巍

    在古代的公堂上和官員們出行的隊伍中,常??梢钥匆妰蓧K紅地黑字的虎頭牌,上面寫有醒目的大字——“肅靜”“回避”。而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在任廬陵縣縣令時,卻將 “肅靜”“回避”的牌子改為“求通民情”“愿聞己過”八個字。

    這副對聯(lián)式的“官箴”雖然只有八個字,卻字字珠璣。上聯(lián)把體察民情、心系百姓當作為官的首要職責,下聯(lián)把傾聽百姓的心聲、正視自己的過錯當作為官的重要品德。這副意味深長的八字聯(lián),被許多后世官員作為自己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座右銘,流傳至今。

    王陽明的“求”與“愿”

    明正德五年(1510年) 農(nóng)歷三月,王陽明出任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縣令。廬陵縣自古民風剽悍,百姓們經(jīng)常集體到衙門告狀。上一屆的縣令靠鎮(zhèn)壓的手段不斷將告狀的百姓關進監(jiān)獄,勉強維持了三年,身心俱疲,自請辭官。王陽明上任后,縣衙內(nèi)經(jīng)常被告狀的百姓擠得水泄不通。面對這種局面,王陽明認為,用暴力鎮(zhèn)壓的手段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身為“父母官”,理應體察民情、為百姓排憂解難。

    經(jīng)過多方走訪調(diào)查,王陽明發(fā)現(xiàn),百姓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賦稅上。原來,正德二年,朝廷派了一位姓姚的太監(jiān)為欽差,負責征收吉安府的賦稅。這個太監(jiān)為了中飽私囊,要求吉安府增加當?shù)匕傩盏馁x稅,其中一項就是要對廬陵縣的百姓征收葛布稅。可是,廬陵縣根本不產(chǎn)葛布,這種無中生有的名目給百姓生活增加了沉重的負擔,民怨強烈。王陽明立即與朝廷溝通,為民請命。經(jīng)過多方努力,朝廷不僅取消了新增的葛布稅,而且還免除了縣內(nèi)當年所有的賦稅,以減輕百姓的生活負擔。百姓生活安逸了,告狀的事情自然就少了許多。

    經(jīng)過此事后,王陽明認識到,了解百姓的疾苦、解決百姓的困難,是身為官員最重要的職責。為了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情,更加廣泛地聽取百姓心聲,王陽明將官衙大堂上“肅靜”“回避”的儀仗牌改為“求通民情”“愿聞己過”。

    從“通民情”到以人為本

    “求通民情”,體現(xiàn)了為官者敞開心扉、廣開言路、親民愛民的情懷。在中國封建社會,以“通民情”作為為官之要的事例不勝枚舉。

    宋仁宗時期,人稱“鐵面御史”的趙抃曾先后四次入川治蜀。趙抃經(jīng)常換上便服,走上街頭探訪民情,了解民眾疾苦。川蜀地區(qū)的百姓飯后習慣飲茶,街上四處林立的茶館,正是探訪民情的好去處。有一次,趙抃走進一家茶館,見一群茶客圍坐在一起,正高聲議論本地官員請客送禮的種種丑惡行徑。趙抃聽后感到非常震驚,回到衙門便召來幾名老吏和百姓了解情況。原來,川蜀地遠民弱,官場中請客送禮之風由來已久。趙抃見百姓對改變官員請客送禮的奢靡之風缺乏信心,便首先從自己做起,謝絕各種宴請,拒絕各類饋贈。他不但自己這樣做,也要求各級官吏必須照此執(zhí)行,將違令官員繩之以法,嚴懲不貸。經(jīng)過雷厲風行的懲治,蔓延川蜀官場多年的奢靡之風終于去除。

    了解民意,心系民情,集中體現(xiàn)了治國理政中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是歷代統(tǒng)治者獲得政權穩(wěn)固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法寶。從夏朝太康的弟弟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到春秋時期管仲提出的“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保粡摹皝喪ァ泵献犹岢龅摹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到唐太宗與魏征談論君民關系時提出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古往今來,凡是關注民情、尊重民意,在政治實踐中注重以人為本并加以推行的朝代,國家就會長治久安;反之,就會走向衰落甚至滅亡。

    從“聞己過”到心懷天下

    “愿聞己過”,體現(xiàn)了渴望傾聽百姓心聲的訴求。身為官員,能夠接納民眾指出自己從政為官中的缺點,做到不惡忠言、自律自省,是官德修養(yǎng)全面提升的前提和基礎。

    湖北武漢磨山景區(qū)內(nèi)的楚莊王出征雕塑

    古往今來,凡是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朝代,都離不開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又能積極改正錯誤的明君賢臣。凡是不愿意聽取諫言的君主、不愿意正視自己過錯的官員,都將走向事業(yè)沒落、人生失敗甚至國家滅亡的結局。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聽從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諫議,先以巴蜀為基地,養(yǎng)民休息,招納賢才,后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因善于納諫得了天下。反之,西楚霸王項羽,剛愎自用,不聽忠臣勸諫,最終自刎烏江。貞觀年間,“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唐太宗,在宰相魏征任職的幾十年間,聽取了他二百多次的進諫,被傳為千古佳話;吳越之爭,夫差聽信讒言,命多次進諫的伍子胥自刎,終被越國所滅。歷史上無數(shù)的事例,都清楚地證明了“愿聞己過”在官德修養(yǎng)中的重要性。

    春秋時期,諸侯紛爭,群雄并起,荊楚大地政局紊亂,矛盾重重。楚莊王即位后,為了能夠得到對自己直言相諫的忠臣,不惜以三年“荒誕”的生活作為代價, 整天表現(xiàn)出一副終日享樂、不問政事的模樣。有些官員憂國憂民,婉轉(zhuǎn)地向楚莊王進諫,都被他罵得狗血淋頭。后來,楚莊王干脆在宮門口掛起一塊牌子,上寫:“進諫者,殺無赦?!币粫r間,無人再敢向楚莊王進諫。大臣蘇從見此情況,心急如焚,遂不顧生死,直言諍諫。楚莊王聽了蘇從的諫言,佯裝勃然大怒,抽出佩劍直指蘇從的心窩。蘇從面無懼色,仍據(jù)理力爭,堅持己見。楚莊王見狀,扔下長劍,仰天大笑,激動地說:“寡人終于找到了敢于直言進諫的忠臣!” 楚莊王用極端的方式,等到了能夠冒死指出他過錯的忠臣,看似“荒誕”的三年歲月,不僅考察了臣子的忠奸賢愚,更淬煉了一代君王善于納諫的治國品德。從此,在蘇從等賢臣的輔助下,楚莊王親臨朝政,誅殺奸臣,提拔賢士,帶兵出征,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從楚莊王對敢于冒死進諫的賢臣求賢若渴最后終成大業(yè)的故事不難看出,“聞己過”是官德修養(yǎng)培育和踐行的起點,為官者敞開心扉、虛心聽取他人意見,體現(xiàn)了心懷天下的品格和氣度?!对娊?jīng)·大序》中說:“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敝挥猩朴诼犎e人意見,努力改正缺點和錯誤,我們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普通人如此,國君、官員更應該如此,只有虛心納諫、聽取別人的意見,培養(yǎng)良好的官德修養(yǎng),才能真正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最終目標。

    “求通民情,愿聞己過”,這條歷代官員用以自省和自勵的為官箴言,清楚地指明了為官職責與為官品德兩個方面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將從政為官的首要職責鎖定為以民為本,順從民意,凡是能為百姓著想,從民意出發(fā)的官員,自然就愿意聽取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經(jīng)常聽取百姓的心聲和民意,自然就可以洞察在為官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通民情”實則是“聞己過”的途徑,而“聞己過”又可以實現(xiàn)“通民情”的目的?!霸嘎劶哼^”和“求通民情”間的辯證關系,既關系到官德修養(yǎng)的提升,又決定了為官職責的成敗,是今天黨員干部值得借鑒的金玉良言。

    作為新時期的黨員干部,要正確處理好“求通民情”與“愿聞己過”兩者之間的關系,既要保持“通民情”的作風,做到口中常問農(nóng)桑,心底常念百姓;更要擁有“聞己過”的雅量,虛心接受批評。只有既具備“愿聞己過”的官德修養(yǎng),又兼有“求通民情”的為官之責,才能真正成為百姓之依靠、國家之棟梁,成為新時代德行兼?zhèn)洹傩諠M意的人民公仆。

    猜你喜歡
    廬陵楚莊王官德
    美麗廬陵
    寬容的楚莊王
    廬陵某者
    檢察風云(2022年6期)2022-04-15 16:27:34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當代啟示
    楚莊王問鼎中原
    “堆花杯”廬陵詩詞學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詩詞大賽征稿啟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6
    贊廬陵
    老友(2019年7期)2019-08-06 17:34:22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支部建設(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6
    《楚莊王》:期待壯歌飛鳴
    歌劇(2017年6期)2017-07-06 12:50:19
    全面從嚴治黨需加強官德建設
    民丰县| 团风县| 峨眉山市| 镇坪县| 屯留县| 隆子县| 米脂县| 新兴县| 大连市| 平安县| 行唐县| 咸丰县| 葫芦岛市| 宜春市| 封丘县| 蒲城县| 汤阴县| 望谟县| 车险| 南京市| 东台市| 铜陵市| 舞钢市| 军事| 美姑县| 易门县| 昭觉县| 明溪县| 马公市| 靖远县| 万山特区| 丹凤县| 怀集县| 吉首市| 安塞县| 安泽县| 岑溪市| 泽库县| 晋宁县| 教育| 呼伦贝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