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本
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學生良好道德的培養(yǎng),能引導學生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本文立足于音樂教學的這一特性,針對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從音樂教學與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兩者契合點出發(fā),并結合具體案例,討論兩者相互促進的可行性。
一、音樂教學與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可行性
小學音樂課程具有諸多優(yōu)勢,內容精彩且形式多樣,與小學階段學生活潑好動的基本特點相符合,學生易于接受。因此,音樂教師才得以通過音樂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
從學生層面分析,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很感興趣,但缺乏耐性。小學生相對音樂素養(yǎng)不高,但與聲音緊密相關的動畫、影視作品卻能夠引起他們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間接激發(fā)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如在學習《百鳥朝鳳》一課時,可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同名動畫片。隨后,利用多媒體屏幕展示樂器——嗩吶,并進行導入式提問:“一個故事有多種演繹的形式,那么如果用嗩吶來講述《百鳥朝鳳》的故事呢?”這時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了,接著就給學生播放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并讓學生認真聆聽。在聆聽之后,學生們紛紛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
從音樂層面分析,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內容具有高度的故事張力與表現(xiàn)力,課本中的每一首音樂或歌曲的背后都有一個獨特的故事。這些故事蘊含了諸多人生哲理,既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促進培養(yǎng)小學生主動思考與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音樂教育教學的雙向促進作用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可以通過音樂教學培養(yǎng),反之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也對音樂教學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這種互相影響的雙向促進作用可以在諸多教育實踐中找到相關案例。本文以三年級上冊的《原諒我》這首歌曲的教學為案例,對這種雙向促進作用進行討論與分析。
這首歌曲的主題是孩子之間的禮貌問題,歌詞從日常事件“我有‘一點錯后主動向朋友道歉”切入,語言比較樸實,讓小學生學習這樣的歌曲能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這首歌的教學目標有兩個維度:第一維度是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生感受歌曲的句子,初步建立樂句的概念,并能夠聽辨樂句之間的相同與不同;第二維度則是學生良好禮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教師通過教學讓學生能體會歌曲的寓意、準確理解歌曲情緒,進而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禮貌習慣。
一方面,本案例立足于真實情況,通過具體的情景模擬,讓學生從聽入手,層層遞進,步步深入。通過音樂的形式,加上音樂韻律,能讓學生體會禮貌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從而達到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音樂素養(yǎng),又能讓其養(yǎng)成良好的禮貌習慣的目的。而后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復習整節(jié)課的內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再次加深印象。
另一方面,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來自生活與學習,必將回歸于生活與學習。在養(yǎng)成過程中,必須長期進行重復練習、強化鞏固,在良好習慣養(yǎng)成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花費少量時間便能充分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樂教育教學的開展能夠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而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促進音樂教育教學的開展。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有意識地、持之以恒地引導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利于音樂教育的進一步開展。
在教師的層面上,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對于學生能夠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在音樂的教學中,教師的自身形象能夠起到榜樣的作用。在授課時,注意自身儀態(tài),教學態(tài)度保持要嚴謹。這樣教師就能通過自身的良好示范,促使學生轉變,從而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教學內容選擇方面,音樂教學內容的選取應具有代表性,音樂教師應在正式授課前,對題材進行妥善處理,將選擇曲目加工。在選擇過程中,教師應挑選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曲目或者有利于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曲目。如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學習這首歌曲后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學生通過對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和學習,很容易被王二小的勇敢無畏的精神所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增強愛國意識。
總體而言,學校中的音樂教育教學要以音樂為主,同時又要兼顧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兩者相互促進,從而突破教學上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在課堂上,應讓學生們在游戲中感受音樂,在音樂中尋求成長,在成長中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