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望
2020年的高考復習備考,對身處其中的人們而言,是一次非常態(tài)的學習經(jīng)歷,也是一場面對學業(yè)和心理的巨大挑戰(zhàn)。一方面,疫情帶來的居家學習和高考延時,打亂了原有的學習方式、學習氛圍和學習節(jié)奏;另一方面,高考考試大綱的取消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正式出臺,意味著高考的評價功能、評價內(nèi)容、評價方式和評價載體均已發(fā)生巨大變化,成為我國高考改革的重要里程碑。而語文學科,由于高考命題對核心價值和情境性、綜合性、開放性的不斷強化,高考試卷從考查學生的知識能力轉(zhuǎn)向考查素養(yǎng)的特點也日益彰顯。面對這樣非常態(tài)的學習和非常態(tài)的高考,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傳統(tǒng)的以加時訓練為手段,以模板解題為策略的復習方式,順應目前高考的重大變化,反思和調(diào)整當下教與學中的“輕”與“重”失衡的狀態(tài)。
一是閱讀訓練重讀題而輕讀文。對文本的閱讀理解是語文高考復習的重要內(nèi)容,解讀這類問題,我們的教學中卻常常讀題為主,讀文為輔,依據(jù)題目看原文,缺乏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和言語形式的審視,導致出現(xiàn)見題不見文,題文不對路的現(xiàn)象。對于任何體裁的文本,閱讀理解的關鍵是閱讀。命題是基于文本,解題必然應該走進文本。近幾年來高考命題對教學的導向功能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強化文本意識,對套路化教學模式的反撥。即通過文本情境的呈現(xiàn),綜合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如2019年全國Ⅲ卷第1小題的選項為“傳統(tǒng)表演藝術(shù)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時,應當避免西式改編,以防失去原有風格”。原文為“有些人在改造民樂時套用西方音樂編排方式,被改編的作品便失去了自身的靈魂”“對民族民間傳統(tǒng)藝術(shù)”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時,應不失其本真的藝術(shù)特性”。題中的“風格”與文中的“靈魂”和“本真”有著明顯不同,前者為外在形式,后者為內(nèi)在的本質(zhì)特征,作為論述類文本的閱讀理解,顯然要把握原文脈絡和句間邏輯關系。此類題目,如果只看題目而忽略對文本的細讀和理解,顯然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
二是解題方式重套路而輕思路。高考試題因能力層級和考查類型不同而出現(xiàn)不同題型,相同類型的試題一般也會有一些相應的解題思路。這些解題思路常常因為文本的篇性特點不同而有所變化,因而不能固化為套路和模式,更不能奉為圭臬和萬能寶典。同樣指向的題目,命題形式可以多樣變化。近年來高考閱讀題往往是依文命題,聚焦學科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答題也必須著眼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運用學科知識和關鍵能力確定思維方向,解決問題,而不能拘泥于模板和套路。如2019年高考全國I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第8小題:
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闭堈務劚疚氖侨绾尉唧w塑造這樣的“中國的脊梁”的。
按照傳統(tǒng)題型分類,這是一道“人物分析”題,可以套上一般描寫人物的諸多方法。然而,這道題表面上是考查人物描寫方法,由于題干嵌入相關引語,試題指向包含了對“中國脊梁”內(nèi)涵與文本中人物形象特質(zhì)的對應思考,命題人顯然擴大了試題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答題既需要概括人物特點,又要分析表現(xiàn)手法,這樣的題目,沒有固定模式,自然也就沒有套路可依。
三是寫作準備重素材而輕思考。寫作本質(zhì)上是一個人學識見識和智慧的體現(xiàn),但在備考中,教師強調(diào)積累素材,學生熱衷于記誦素材。一旦走上考場,要么橋歸橋路歸路,啥也用不上;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隨處胡亂用。這也就出現(xiàn)大量學生作文,沒有高遠的境界,缺乏深刻的認識,千篇一律講故事,就事論事談認識的現(xiàn)象。深圳著名特級教師胡立根老師說,寫作首先是一種價值發(fā)現(xiàn),“任何作者的‘寫作之炊,都要自己備‘米,甚至不是去‘買米,去‘找米,而要自己‘產(chǎn)米”。這“米”便是寫作者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各種現(xiàn)象建立起來的自己的基本認識,而不是簡單地記素材、掉書袋。人們常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從“他山之石”到成為“玉”,不僅要搬運,更要用功力去“攻”。高考寫作,沒有對社會人生和自然深度的思考和審辨,不能站在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去思考社會生活,直面時代放眼未來,不去從“小我”走向“大我”,也就難以以大氣之勢在考場上展現(xiàn)上佳之作。
四是在寫作表達上重形式而輕內(nèi)容。語言拼湊、內(nèi)容嫁接在考場作文中依然屢見不鮮,一些文章的語言時而詼諧風趣,時而嚴肅冷峻;時而流光溢彩,時而鄙俗不堪,這種拼盤式的作文,顯然是沒有自我思考的表達。一般而言,考生在表情達意的基礎上裝飾語言、求新求異本無可厚非,但文章畢竟是為表達思想、書寫真情而作。言為心聲,個性表達,不忸怩作態(tài),不裝腔作勢,不以辭害意,當是考場作文的正道。尤其是近年來的高考作文命題如溫儒敏先生所言,“往理性靠攏,強化思辨,摒棄宿構(gòu)套作、模式化與文藝腔”已成為共識,如果罔顧內(nèi)容、不講邏輯,將詞不達意、空洞無物的抒情,不痛不癢的排比,隨意拼湊的語句,五花八門的寫作形式作為提分秘訣,不僅不會博得閱卷者的青睞,反而會成為減分的依據(jù)。
出現(xiàn)上述“輕”與“重”失衡狀態(tài),與我們?nèi)粘=膛c學的慣性思維和套路模式不無關系;但從根本上看,是我們對近年來高考作為國家“立德樹人”重要載體的功能,對引領高考命題的“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評價理念,對貫穿高考命題的“一核、四層、四翼”這一評價模式,對語文學科的“三個凸顯”命題追求,即:重視語文知識、常識、見識與能力的融會貫通,凸顯“家國情懷”,促進全面發(fā)展;強化選材、寫作、信息處理等關鍵能力的提升,凸顯“實踐應用”;運用“三個結(jié)合”(命題與教材內(nèi)容相結(jié)合;命題設置與生活現(xiàn)實相結(jié)合;作答要求與人生體驗相結(jié)合)對接課程標準,聚焦學科素養(yǎng),凸顯“情境創(chuàng)設”等變化在思想上缺乏深刻認識和深度體悟,在行動上未能調(diào)整方略,精準施策。因此,在后階段復習中,我們有必要全面了解高考改革背景和命題方向,認真學習和領悟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研讀教育部考試中心《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語文科考試內(nèi)容改革實施路徑》(張開《中國考試》2019.12)和2020年《高考試題分析》(語文分冊),把握近年來高考命題的基本思路和題型變化,明確備考方向,更新教學理念,把握命題變化,調(diào)整備考策略。
從關注試題到關注文本。考試解題,對于各類文本閱讀題而言,準確把握文本才是關鍵。不同的文本,體式不同、風格迥異,但內(nèi)容的建構(gòu)都有一定的邏輯關聯(lián)。讀懂是閱讀理解的根本,答題必須立足文本,依托文本,關注文體特點和篇性特點,注重對文本內(nèi)在邏輯關系作精準化理解。邏輯是考試的基本訴求,所有的考題都訴諸分析。閱讀問題的解決,基本指向是提升理解力,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概括整合信息,分析鑒賞和評價。因此閱讀題的解題指導,不能止于習題或試題答案的評講,教師必須帶領學生努力打通文本,建構(gòu)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方式,突破文本理解的各種障礙,引導學生從文本走向試題,在答題中深度理解文本。
從記憶套路到明確思路。近年來高考語文通過創(chuàng)設個人體驗情境、學科認知情境和社會生活情境,有效考查學生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和核心價值,凸顯了試題的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有效實現(xiàn)了對套路化、模板化教學的反撥。因此,在后期復習中,需要擯棄套路,明確思路。一是精研試題,研究近幾年高考真題的命題指向和命題方式,探尋解題的思維方向;二是精選試題,依據(jù)學情和高考特點,以考查能力層級類化真題和高品質(zhì)各地模擬題,如將習慣性標志的作用題、形象題、圖文轉(zhuǎn)換題類化為理解題、分析題、鑒賞題、探究題等,明確答題思維路徑;三是精講試題,試題講評不能只對答案,只看分數(shù),更需要從答卷中發(fā)現(xiàn)知識能力素養(yǎng)的空缺點和提升點,在糾錯過程中,尋找到優(yōu)化答案的方法策略,并在題干的審讀、組織答案的規(guī)范性、措辭的精準度、分點的邏輯性等方面,加強指導和訓練。
從積累素材到盤活資源。文章寫作需要積累素材,豐富體驗,但關鍵是對這些素材要有自我的認識、思考、判斷和辨析。積累素材不是為了堆砌,而是要通過思維加工讓“素材”和“體驗”活起來,化為自我思想的源頭活水。高考寫作能力的提升,首先是思想境界的提升。有了大格局、大境界、大情懷,就會胸中有乾坤,筆底起風雷。其次是思維能力的提升,要清點自己的積累,讓自己的“裝備”能夠彼此關聯(lián)、融會貫通,通過同類比較、異類關聯(lián)、多維辨析、深度追問等方式,使文章豐滿、深刻、圓融。再次是思路方法的提升,考前大量的寫作訓練,不是為了撞題,而是通過訓練提升寫作的技能和思維的方法。要學會對不同專題、不同類型的寫作內(nèi)容的融通和寫作視角的轉(zhuǎn)換,將日常寫作的成果轉(zhuǎn)化為考場上的戰(zhàn)斗力。
從固化格式到靈性表達。相較于日常寫作,高考作文雖然有其自身的特點,但優(yōu)秀的考場作文,無不展現(xiàn)出思想的深刻和思路的暢達、思維的靈動和思辨的嚴密。考場作文追求固化架構(gòu),迷戀某種體式,不僅是對思想的傷害,也是對文章的褻瀆。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每一篇文章也是個體思想的獨特表達。近幾年來高考作文命題的情境性、交際性、思辨性和開放性特點,對考生即時審題、立意、架構(gòu)、表達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考寫作,需要在注重審題要素的基礎上,強化對文章思路的訓練,追求文章表達思路的嚴謹性、流暢性、規(guī)范性和靈動性,學會多角度、多層面、多時空分析問題、辨析觀點,防止有形無實的偽層次、有人無我的空分析、有例無析的假論辯。在此基礎上,適度借助反復、呼應、擒縱、隱喻、典故、引用等手段以強化和突顯自己的思想和才情當然也會讓文章添彩增色。總之,備考訓練要重技,更要重道?!暗肋M乎技矣”,是古人的心得,也是我們學習備考的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