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梅(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7)
建盞是福建著名的工藝品牌,極具知名度,從古代到當代都有極大的影響。建窰的遺址分布廣泛,影響深遠,對浙江黑釉的窰址體系覆蓋范圍很廣。12~14世紀,日本僧侶到我國浙江省天目山佛寺留學,曾帶回天目山的茶碗,故把建盞及黑釉訛稱為“天目”。“宋代建盞由當時留學中國的日本僧侶們帶回日本而傳到國外,傳世的建盞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變”“油滴”等4只建盞已被定為日本國寶,是稀世珍寶,極受重視。除日本外,美國許多著名博物館及密歇根大學也有建盞的收藏”。1975年,朝鮮半島新安海域發(fā)現了一艘中國的元代沉船,在“新安號”沉船上挖掘出的一些建盞,證明了建盞在當時是海外貿易的重要商品。
眾所周知,當代的飲茶方式為泡茶法,除了對于茶器實用功能的選擇之外,人們更樂于去挖掘茶器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宋代建盞歷史悠久,燒制工藝難度大,且成品率低,自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因此,近幾年建盞的價值重新回歸,拍賣的價格也在一路推高,人們對于建盞的收藏和使用的熱情有增無減。本文主要從建盞的功能美、釉色美和歷史美等三個方面來分析建盞的美學價值。
功能美有別于藝術美。任何社會生產中,物質資料的生產都是為了滿足使用需求,功能美又對產品的造型施加重要影響。從造型上來看,建盞外觀渾厚,風格古樸,大口、深腹、底部向內收縮,整體器型偏小,線條簡潔流暢。根據碗口特征,建盞可分為束口盞(圖1)、撇口盞(圖2)、敞口盞(圖3)和斂口盞(圖4)。束口盞一直流傳至今,碗腹比較深,器型口沿凹凸,手感重,口沿以下約1~1.5厘米處有一圈向內收束的凹槽,該凹槽又稱注水線,主要作用在于斗茶時既可以掌握茶湯的分量,又可以避免茶湯外溢,它是建盞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撇口盞,指口沿向外撇,腹部和口沿有明顯的弧度。敞口盞,指器型口沿外敞,外壁斜直,腹部有些許弧度,基本接近直線。撇口盞和敞口盞器型不同,但基本功能相近,都是便于茶湯的集中引流,但撇口盞主要的功能更多的是用于分茶。斂口盞,指器型口沿向內收斂。斂口盞器型小巧,造型飽滿,腹部渾厚,手感圓潤,容量大。大型的斂口盞可用于供奉佛器,我們常見的僧侶手中的缽也與斂口盞型狀近似。建盞胎質厚重、堅硬,在保溫性能上要遠優(yōu)于其他名窰的產品,不僅有增強隔熱的效果,還有利于茶湯的保溫,使其保持最佳的口感。建盞造型和功能的發(fā)展與斗茶密不可分,蔡襄在《茶錄》中曾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有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梢?,建盞在宋代斗茶中顯示出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條件。前文所述,當代的飲茶方式主要是泡茶法,在使用上,于器型的選擇,今人又賦予建盞更多的功能性價值,如收藏價值和陳列展示。
圖1 束口盞
圖2 撇口盞
圖3 敞口盞
圖4 斂口盞
建盞的瓷器主要以黑釉為主,但其紋樣和釉色并非一成不變。釉色是瓷器的靈魂所在,也是鑒賞品質優(yōu)良的依據。建窰柴火燒制的釉色品種可分為兔毫釉、油滴釉、曜變、烏金釉、雜色釉五類。兔毫和油滴是建窰也是我國傳統黑釉陶瓷中的名貴品種,屬鐵系結晶釉類。油滴釉黑釉上布滿銀灰色圓點,在黑釉的映襯下顯得十分耀眼,斑紋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在視覺上顯得錯落有致,又不覺得呆板,整體紋樣活靈活現,恰似夜空下舞動的精靈。而在高溫燒成油滴的基礎上再高溫燒制,油滴釉圓點的斑紋會散開形成兔毫釉,兔毫釉相對于油滴釉,斑紋顯得更加密集,以碗口出發(fā),釉色從上而下由密及疏,層次分明,像極了兔子身上的毛發(fā)紋理。“曜變,即一種建窰黑盞在油斑周圍出現窰變藍色,是黑釉盞燒制時,產生于油滴結晶斑基礎之上的藍色斑紋”。曜變的釉色以多個黑色圓點為中心,藍色的釉色向四周暈染,以大小、數量不等的組合聚攏而成,流動的畫面像是訴說著一副熱鬧繁榮的景象。烏金釉是建窰黑瓷中比較典型的釉色,烏金釉有的表面烏黑如漆,有的黑中泛青,表面無斑紋,色澤光亮,表現出自然素雅之美。雜色釉則是黑釉“窯變”所致,雖不是匠人特意燒制,而是由于“窯變”意外所得,但也有一些美觀的少量佳品,如柿紅釉、茶葉末釉、龜裂釉、灰被釉等。建盞釉色沉靜厚重、樸素自然,加上在高溫燒制中形成的變化無窮、渾然天成的紋樣,體現了宋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而當代建盞的發(fā)展也出現了很多新的釉色,柴燒工藝作為高端的建盞燒制,給釉色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反而增加了特別效果的盞,深受市場追捧。
宋史專家鄧廣銘說:“宋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可見,宋代社會豐富的物質基礎為百姓的精神追求提供了充分的時代條件。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瓦舍勾欄’十分之多,僅汴京就有‘大小勾欄五十余座’,供文人百姓聽雜劇,品香茶”??梢姡纬牟栉幕菢O為普及的,是一種休閑和娛樂的活動。同時建盞的發(fā)展也與宋朝當時的社會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審美方面,“宋朝的理學體系及禪宗思想使得宋人在審美上偏好樸素自然、和諧純凈。建盞造型古樸、器型較小、色澤沉靜、意境深邃,正與宋朝的審美觀相符合”。在茶文化方面,主要體現在斗茶的興起。斗茶,即是通過比較茶葉的優(yōu)良、觀察茶湯的顏色、斗水的痕跡、器具的品質等,來達到一種具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的目的。如上文所述,建盞的器型、釉色等具有的功能,是斗茶所需器具的最佳選擇,繼而推動了建盞的發(fā)展。在思想文化方面,宋朝文人雅士之風盛行,點茶是宋人生活四藝之一,他們從原料備制到器具的選擇無不體現對雅致的追求,也是對自我文化的一種認同。中國作為傳統的瓷器大國,陶瓷收藏一直很受歡迎。近幾年,建盞價格一直在穩(wěn)步升高。老的宋代建盞,哪怕是常見的產品,也同樣受到收藏界的廣泛熱捧,宋代建盞歷經700多年滄桑,本身就是宋代歷史文化信息的載體?,F代人恢復斗茶工藝,重新恢復建盞制作技藝以及對建盞的創(chuàng)新思考,也是又重新穿越歷史去體會當時的一種生活方式與生活態(tài)度。
“古代的美在當代的延續(xù)主要表現在‘古物新造’,指在以古物為基本形態(tài)的基礎上,把控增刪設計元素,甚至改變器型”。建盞在釉面上,主要表現在對傳統釉色的復燒,重新燒制出古代的釉色,同時也燒制出了一些新的釉色。釉料在保持原礦原土的基礎上,通過對窰溫的把握,燒制方式的改變,也燒制出了很多新的花色。在器型上,針對當代人的飲茶習慣,研究出很多尺寸縮小,同時汲取了很多當代陶瓷的造型,使盞的樣式更加豐富。針對當代人飲茶、觀察湯的特色,有的在建盞原有的基礎上發(fā)展出金釉、銀釉,或在杯子底部鑲嵌裝飾用的金銀小件,如銀色的蓮花和金魚等,可以觀察茶湯的顏色。古代建盞大體設計依然延續(xù)至今,建盞工藝中的美也同樣影響生活,塑造當代人對美的感知,形成了一筆深厚的文化財富。而當代建盞的發(fā)展也同樣要形成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個性特征和使用習慣。伴隨著中國茶飲文化的興盛和方式的改變,相應的飲茶器具也隨之興起。當代陶瓷工藝和釉色的創(chuàng)新都離不開美學的幫助。陶瓷的功能設計取決于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是人們是否愿意去使用它的一個重要心理考量。對于消費者來說,陶瓷的造型和釉色是與消費者溝通、交流的媒介,因此美的造型有助于更大的刺激產品的銷量。
建盞作為古代技藝在當代又重新煥發(fā)新的生機,這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傳統工藝融入當代生活,并能夠在當代生活中得以延續(xù),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建盞作為一個特別的技藝,在當代也有一個特別好的發(fā)展空間,若能夠把握機會,進一步提高對建盞美學的深入開掘,就一定會有一個更好的發(fā)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