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筍
《劍網(wǎng)3·俠肝義膽沈劍心》(下文簡稱《沈劍心》)是一部由網(wǎng)絡游戲改編的番外IP動畫片,最早于2018年6月在領頭國內(nèi)二次元文化的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站,中國年輕世代潮流文化社區(qū)和視頻平臺)上播出,并于2020年3月30日正式完結第2季(該動畫現(xiàn)共計制作兩季25集)?!渡騽π摹芬蕴瞥癁楸尘爸匦聵嫾芰艘粋€大唐,講述了心懷大俠夢的純陽宮“保安”沈劍心在江湖中的“俠肝義膽”事跡。從觀眾的反饋來看,該兩季動畫僅B站就有近280萬人追番,點擊量更是超過了1.2億次,屬于口碑與點閱雙贏的佳作。
仔細分析一下會發(fā)現(xiàn),該作品在制作形式、風格特色、內(nèi)容設置等各方面都體現(xiàn)了我國動畫與日本動畫的發(fā)展狀況,并帶有明顯的中日文化碰撞與融合之特點,還暗含了當代國人的民族意識等。
《沈劍心》采用了番劇這一形式。番劇——二次元文化的常用詞語——本身就是一個舶來詞匯,意思為連載的動畫,最早產(chǎn)生于日本。日本動畫現(xiàn)多采用這種動畫片制作形式。通常情況下,番劇以3個月為一番(1季),每集制作周期一般為1周,每季一般包含12或13周?,F(xiàn)在國內(nèi)的連載動畫片大多接受并采用番劇的制作形式,如《全職高手》《魔道祖師》《鎮(zhèn)魂街》等。
采用番劇這種制作方式有其優(yōu)勢:一是方便與國外動畫接軌。日本作為全球二次元文化輸出的領軍國家,其動漫文化對世界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國采用番劇的制作模式,可以方便中國與他國進行動畫作品的同步輸入與輸出。二是統(tǒng)一制作模式。日本番劇的成型,為國際動畫片的制作提供了范式,在這個范式內(nèi)全球動畫行業(yè)展開制作競爭,有效促進了世界文化的融合發(fā)展。三是滿足受眾的接受習慣。中國當代青少年對于日本動畫非常熟悉,大家已經(jīng)接受并習慣了日本動畫作品的審美情趣,因此采取番劇這種制作形式,借鑒日本動畫畫風、敘事結構等方面的特色,能更好地滿足當代年輕人的接受習慣,達到更優(yōu)的傳播效果。
中日動畫的融合體現(xiàn)在多方面,從整體上分析,呈現(xiàn)出中國影響日本——日本輸入中國——中日融合發(fā)展的過程。日本動畫的起步階段是深受中國動畫影響的。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以萬氏兄弟為代表的中國動畫先驅提出了“中國的活動漫畫應有中國的人物形象”這樣的概念,作品要蘊含中國特有的民族風情。在這樣的理念下創(chuàng)作了《鐵扇公主》《大鬧天宮》《牧笛》等一系列中國經(jīng)典動畫,形成國際動畫史上著名的“中國學派”。中國學派的美學理念對日本早期動畫制作影響非常大,例如1958年上映的日本第一部彩色動畫電影《白蛇傳》就取材于中國著名的民間故事;“日本動畫之父”手冢治蟲更是公開表示,《鐵扇公主》的動畫片是促使他棄醫(yī)從事動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契機,在中國動畫影響下,他形成了自己的動畫風格,先后制作了《鐵臂阿童木》《怪醫(yī)黑杰克》《火之鳥》等一系列經(jīng)典作品。而這些作品又反過來對中國的動畫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中國當代(特別是近年來)的動畫作品在借鑒了日本動畫的發(fā)展模式下,開始向“中國學派”回歸并對外輸出:電影方面,《大圣歸來》取材于孫悟空,《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于哪吒鬧海;番劇方面,《一人之下》依托于中國道文化,《沈劍心》則是對中國俠文化的重新解讀。隨著這些作品的出現(xiàn),中國開始向“國漫崛起”時代邁進,意圖重新找回中國在世界動畫中的話語權。
在《沈劍心》中,總能看到日本動畫的影子,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動畫制作對日本動畫的揚棄與融合。在動畫番劇的類型中,有一個類型為“裝番”,日本動畫《在下坂本,有何貴干》《齊木南雄的災難》是該類型番劇的代表作品,這類番劇里的主角往往是帶有“瑪麗蘇”/“杰克蘇”(一般指自帶主角光環(huán)的、極度“完美”或者極度“平凡”的女性/男性角色,他們通常人緣超好,做事一帆風順,即使中間遇到挫折,也總能輕易渡過)的人設,向受眾展現(xiàn)草根人士干大事的搞笑情節(jié)。這種番劇特點非常符合當代年輕人的接受習慣,因此大量產(chǎn)出,如2020年1月番的日本動畫《因為太怕痛就全點防御了》和中國的《仙王的日常生活》?!渡騽π摹芬嗝黠@帶有該類番劇色彩,以“保安”為職業(yè)的草根青年沈劍心無意間領會了純陽宮的絕學“純陽之力”,但純陽之力卻不能隨時發(fā)作,只能在關鍵時刻恰好來臨,以搞笑翻轉的形式化解一次次江湖矛盾,詮釋了他心中的中華俠義,守護了大唐江湖。在畫風、敘事等方面,《沈劍心》更是呈現(xiàn)出受日漫動畫影響的特點,比如畫面、語言上的畫風突變,讓人很容易跳入日本動畫《銀魂》等所營造的無厘頭氛圍中。而帶有此風格的《十萬個冷笑話》《萬萬沒想到》等作品更成為當紅爆款,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日本文化元素在中國動畫作品中的展現(xiàn),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的融合。在《沈劍心》中,有兩個文化元素是日本文化的突出代表:武士刀與八岐大蛇。在日本文化中,武士刀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實物標志,它見證了日本的歷史,寓含了武士之魂的象征意義?!渡騽π摹分械闹袊秳εc武士刀劍的碰撞,其實暗含了中國俠文化與日本武士道文化的碰撞。而八岐大蛇更是中日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的結果。八岐大蛇(別稱八俁遠呂智、八俁遠呂知,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妖怪之一)是日本妖怪文化的代表。有部分學者認為,八岐大蛇的原型來源于中國《山海經(jīng)》記載的相柳、《淮南子》記載的九嬰這一九頭蛇形象,是九頭蛇東渡日本后形成的日本形象?!渡騽π摹穼酸笊呷谌胄旄|渡傳說中,深層次展現(xiàn)了中日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
《沈劍心》的故事內(nèi)容充分體現(xiàn)了當代國人對于日本文化一方面認可接受,一方面從民族感情上又拒絕抵觸的矛盾心態(tài)。沈劍心在成為大俠的道路上,很多不良因素動搖、阻礙著他。比如在第2季中,同日本文化侵入的斗爭是最主要因素,作品通過設置三個矛盾沖突構架了整季的敘事:一是東瀛通過東瀛貸、櫻花貸這些貸款對大唐人民進行經(jīng)濟控制;二是東瀛意圖通過江湖選秀破壞大唐的江湖大俠體系,重構一個由東瀛人掌控的“江湖紅人”大俠體系;最后是兩個矛盾在東瀛軍事侵占大唐中完全爆發(fā),大唐大俠們最終覺醒,認識到東瀛人的真正意圖而奮起反抗。
作品所體現(xiàn)的沖突性是基于現(xiàn)實國人對日本的選擇性對抗的態(tài)度。日本學者井出敬二在分析日本對中國的公共外交時,以日本研究中心在中國展開的民意調(diào)查為例,指出中國民眾回答“對日本沒有親近感”的比例為71%,遠超過“對日本有親近感”的16%比率;在回答“對日本沒有親近感”的理由中,排在最前面的是“歷史認識”(占69%)、“領土、領有問題”(占51%)、“日本反華情緒嚴重”(占47%)。井出敬二同時強調(diào)了日本動漫作為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作用。他在結論中指出,“就公共外交而言,很難讓中國人脫離現(xiàn)實地產(chǎn)生肯定日本的印象”。因此,《沈劍心》所展現(xiàn)的既接受日本動漫文化,又拒絕日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輸入的矛盾心理,是基于中日國際交流的現(xiàn)狀,體現(xiàn)了國人的民族意識。
縱觀中日動畫的發(fā)展史,從絕大多數(shù)動畫作品中都能或多或少地發(fā)現(xiàn)中日文化碰撞與融合的影子,彼此無法完全割裂開來。《沈劍心》只是其中一個縮影。在媒體融合時代,中國動畫產(chǎn)業(y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中國動漫要想崛起,立足中華文化的同時吸納他國文明,應該是一條必經(jīng)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