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方方
多年的咨詢中,有一對母子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小陽要升高二了,每天起床困難,上學(xué)常常遲到。為此,媽媽不僅要親自盯著他起床漱洗、親自接送他上下學(xué),還把家搬到了學(xué)校后面的小區(qū),走路只需要10分鐘??杉幢闳绱?,他還是常遲到。
這次的咨詢并不順利,因為小陽對什么都沒興趣,包括遲到這件事。經(jīng)過一段語言很少但依然十分真心的咨詢時光,他終于慢慢說出了自己的一個愿望:他想像其他同學(xué)一樣,放學(xué)后一群人一起離開,搭車或走路回家都好,而不是被媽媽接送。我問他,如果自己回去,你敢不敢?他細聲地說“不敢”。因為他從沒有在家和學(xué)校以外的地方一個人走過。
你可能會覺得很不可思議,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怎么連這點自理能力都沒有呢?我和你有同樣的困惑。于是,我問媽媽,可以讓孩子獨自回家嗎?媽媽非??謶趾筒话?,說孩子一個人不安全,她很不放心。
這個案例看似極端,卻是很多親子關(guān)系的真實寫照:父母對孩子不肯放手,而孩子也沒辦法離開父母。
不肯放手的父母
小時候,孩子離開父母時都會焦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最常見的就是要上幼兒園了,孩子到了園區(qū)卻哭個不停。媽媽們先坐在最后一排,隨著自己的孩子越來越能跟大家玩在一起,就能一個個慢慢離開。但有些孩子則不行,媽媽稍微一動,他就沖過去不讓媽媽走。實在離不開,幼兒園就會對媽媽說,要不要半年后再帶他來。
心理學(xué)的教科書說,分離焦慮體現(xiàn)的是孩子沒有能力離開父母。如果我們好好去看,孩子不是真的沒有能力,而是這些能力沒有被發(fā)展出來。孩子天生是對外面的世界有好奇心的,如果這個好奇心沒有被鼓勵或被允許,沒有往外的嘗試,就很容易出現(xiàn)離不開的情況。比如媽媽在廚房煮菜,孩子在客廳玩玩具。玩著玩著,孩子突然意識到好一會兒沒看到媽媽,于是喊了幾聲媽媽,想確認下媽媽在不在。有些媽媽會一邊忙一邊詢問:“怎么了,寶貝?”然后繼續(xù)忙。有些媽媽則會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兒擔(dān)心地問:“怎么了,寶貝?”這樣來回幾次,媽媽索性將孩子和他的玩具帶到看得到的地方。
前面的媽媽很自在,給予了孩子正常的關(guān)心。聽到媽媽的回應(yīng),孩子也放心了,繼續(xù)自己玩。媽媽會知道,孩子一個人是可以的。孩子感受到了媽媽的信任,需要媽媽的時候會越來越少,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探險,可以自己玩耍,自己做作業(yè),自己單獨住一個房間,等等,而這些都是在為離開做準備的。后面的媽媽則很緊張,擔(dān)心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危險。這種焦慮也會傳遞給孩子,覺得自己一個人不可以,于是生出許多其他的反應(yīng),比如纏著媽媽,原本想做的事情也放棄了。有些媽媽甚至干脆把孩子安排到自己旁邊,時刻看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時刻在父母的關(guān)注和保護下,也就失去了離開的能力。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兩種不同的反應(yīng)呢?關(guān)鍵在于,父母是否信任孩子的能力。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跟父母慪氣的時候,委屈地說“我要離家出走”??墒?,常常只走到樓梯間,找個角落躲著,就不會再走遠了。因為每個人都有基本的不安全感,這會保護我們遠離危險。如果媽媽爸爸有足夠的自信,就會知道,孩子會靠此來保護自己,自然對孩子的離開是放心的。但如果媽媽爸爸在成長過程中充滿了不安全感,就很容易投射到孩子身上,不斷地對孩子強調(diào)外面很不安全;這個不可以,那個也不行;要求孩子聽話,按照規(guī)定如何如何。
當(dāng)父母把自己的恐懼和不安投射到孩子身上,不管孩子多大,他對孩子任何的離開都會不安。也許是剛會爬行,也許是上幼兒園,也許是15歲,甚至35歲,小一點會說外面很危險,大一點會說你怎么不聽話,再大一點就會說不要隨便交男/女朋友。父母的焦慮不自覺地讓孩子離不開。
很多時候,孩子和父母的焦慮是相互交織的。父母越焦慮,孩子的分離焦慮也會越強。反過來,孩子的分離焦慮越強,又會讓父母更焦慮,也有更多理由介入孩子的生活。在相互交織中,父母不肯放手,孩子也無法離開。
無法離開的孩子
無法離開父母的孩子,會怎么樣呢?
一方面,無法擁有自己的空間。正常情況下,我們是要允許自己有個人空間的。物理層面,有自己的房間,存放自己的私人物品,他人是不可以隨意出入的;心理層面,有自己的秘密,有獨立的思考,有權(quán)利告知或不告知他人。因為允許擁有自己的空間,也會尊重他人的空間。
擁有自己的空間是需要從小被培養(yǎng)的。如果父母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生活,就連社交軟件也要進入,看他在做什么吃什么,交什么朋友玩什么游戲,甚至還要和他的朋友做朋友,會讓孩子完全失去他的個人空間。
一個不能擁有自己空間的人是無法好好生活的。和父母像連體嬰一樣,習(xí)慣了什么都靠父母安排,遇到問題也會習(xí)慣性向父母求助,缺少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長大后,他們和伴侶之間也沒有界限,一有什么想法,就想立刻說出來,常常傷人傷己;有什么事情都想和另一半講,不講的話就會很自責(zé),我怎么可以有秘密呢?而且,因為沒有自己的空間,也就不會尊重他人的空間。當(dāng)對方?jīng)]能像自己這般坦誠時,立刻懷疑對方是不是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
另一方面,社交會出現(xiàn)障礙。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是一個很空洞的人。他所有的表現(xiàn)和能力,父母永遠都在看著;走入社會后,他也永遠有一種被別人看著的感覺,無法擁有自在的狀態(tài)。
如果孩子比較外向,很容易成為面具人,因為他要對父母有一個交代,甚至讓父母引以為傲。最典型的就是小大人,長輩們?nèi)艘娙丝?,同齡人卻敬而遠之,因為大家會覺得這個人假假的,很難交心。更嚴重的是,他可能都搞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感覺是什么。因為從小戴著面具的他早就忘了真實的自己是怎樣一個人,只是想要表現(xiàn)給父母看,因為通過父母的肯定才能確定自己是好的。
如果孩子比較內(nèi)向,一般會敏感度高,很容易焦慮,在乎別人怎么看他,要很有把握才敢進一步行動。因為父母老看著他,似乎不管他怎么表現(xiàn),父母都不滿意。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自我懷疑,個性也就變得焦慮、沒有自信。長大后,這樣的孩子會覺得周邊的人也在評價他。有些人會變得退縮,有些人攻擊性很強,很難相處,無論退縮或攻擊,內(nèi)心始終處在一種戒備的狀態(tài)。
小陽一開始總是退縮沉默。隨著治療師專業(yè)的抱持,才慢慢放松開來。在一次會談中,小陽用他向來焦慮而猶豫的聲音怯生生地表示,他很羨慕別的同學(xué)三五成群地一起玩,而他卻只能獨來獨往,像個局外人。
放手并不是什么都不管
很開心的是,隨著教育學(xué)和心理學(xué)的普及,有些父母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求好心切的問題,漸漸走向成熟,學(xué)會看到孩子的力量,學(xué)著放手。只是,關(guān)于放手,我們要把握好這個度,否則就很容易走向另外的極端。
誤區(qū)一:孩子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舒雅從小是被父母管大的,所以她做了媽媽之后,堅持自由萬歲,快樂就好。女兒小美想學(xué)就學(xué),不想學(xué)了就停。如果是幼兒園,多些嘗試可以幫孩子找到興趣所在,可小美馬上要讀初中了。數(shù)學(xué)成績不達標,老師擔(dān)心會影響小美的整體成績,找舒雅商量。舒雅說,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只要她快樂就好。
什么叫作快樂呢?并不是說讀書讓孩子不辛苦就是快樂,讀書本身未必就一定是累的,總會有讓她快樂的地方。比如數(shù)學(xué)成績提升了一點點,回來跟媽媽講,你是可以看到她的興奮的。小美快樂嗎?為什么學(xué)了幾天就不去了,因為她并沒有快樂啊。功課趕不上,擔(dān)心不被同學(xué)接納,怎么能快樂呢?
我們要做的也不是給孩子快樂,而是要看到什么是他的快樂,否則,父母只是順從他、助長他的逃避而已。他在不斷地用一個新目標來逃避一個舊挫折,表面好像不用面對挫折而輕松了,內(nèi)心掩藏起來的其實是更深的沮喪。他的人生到最后都是在逃避和沮喪,這種孩子長大以后真的會讓人擔(dān)心。
誤區(qū)二:孩子怎么樣都可以,無所謂。
記得有個高中生在咨詢時突然問我:“醫(yī)生,我是不是比較笨?”我問他為什么會這么想。他說,同學(xué)的爸媽都會讓他們將來當(dāng)醫(yī)生、工程師,但他爸媽卻告訴他做什么都無所謂,還叫他去當(dāng)清潔工。
還有個初中生一直懷疑自己是被爸媽撿來的,考好了,他們說挺好的;考砸了,也說挺好的,他覺得爸媽一點也不在乎自己。他很喜歡班上一個同學(xué)的媽媽。成績好了,她很開心,會給獎勵;成績不好了,她有些生氣,也會批評。
表面上看起來,這兩對父母的做法沒什么不妥,自由開放,少施壓多鼓勵??山Y(jié)果呢?這個高中生沒有父母給的壓力,但也沒有父母的期待,自己努力進步了,因為沒有父母的回應(yīng)而沒有累積應(yīng)有的信心。這個初中生缺少了本該體驗到的關(guān)心。我們忽略了,除了自由,孩子的成長還需要很多,比如欣賞、期待、信任和關(guān)懷。
誤區(qū)三:父母還是個孩子,對孩子完全不管。
有些父母并沒有表面那樣成熟,生理上長大了的他們還過著像小朋友一樣享受玩樂的生活,無暇(沒興趣甚至是沒能力)顧及孩子。孩子的生活由老人或保姆照顧,孩子的其他成長需求被父母忽略,不管孩子能不能行,父母都會說:“你自己來?!薄澳憧梢缘??!被蛘弑憩F(xiàn)出“我忙著呢,你自己處理吧?!?/p>
有的孩子可能因此不自覺地開始努力討好父母,讓父母看到他。有的孩子沒有這個本事,就會去尋找一個替代父母,也許是保姆,也許是姥姥姥爺,他跟父母之間隔得很遠,張愛玲筆下描述自己眼中的媽媽就是這樣的。如果這個孩子既沒能力讓父母看到,也沒能力發(fā)展一個替代父母,就很容易成長為一個沒有自信、沒有自我、畏畏縮縮的人。
我們要看到孩子的力量,同時也要看到孩子的有限性,尤其是在他們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給予基本的生存保障、重要的生活輔助和必要的成長指導(dǎo)。如果父母放手太多,完全把教育和成長的責(zé)任交給孩子,是很容易把孩子壓倒的。
少些方法多些用心,做自在的父母
父母既不能過度控制,也不能過度放手,要怎么辦呢?有一個大的原則是,當(dāng)孩子想往外走的時候,我們要相信,遇到危險時,他會停下來;當(dāng)孩子靠過來的時候,我們要看到他的需要,試著幫助他。當(dāng)孩子想離開的時候,我們可以放心做自己的事情;當(dāng)孩子靠過來時,我們會把手上的東西放下來,跟孩子互動,讓孩子慢慢把他的不安講出來。
我知道,很多父母都希望接下來能有一些很具體的方法??墒?,說實話,我是沒有辦法給到大家具體方法的。因為環(huán)境在改變,標準在改變,還有很多我們沒法立刻察覺的改變在發(fā)生,自然也就沒有一個標準的方法。而且,現(xiàn)在的父母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有太多的人給了他們太多的方法和規(guī)則,以至于他們在辛苦養(yǎng)育孩子的時候,還要跳出來對照著說,我這樣做對不對?是太用力還是太放松?最后,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孩子也跟著一起受累。
在我看來,做父母是一個享受其中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完成任務(wù)的過程,好像一定是我要做到多少才是對的、才是好的。就像我們戀愛時,不會說我的任務(wù)是什么,而是兩個人在一起很愉悅就好了。和孩子的關(guān)系也是這樣的,一定是我們看到孩子快樂,自己也跟著快樂起來。我們是沉浸在這樣的情緒和關(guān)系里的。所以,真正地去享受一段關(guān)系,并不是一直在尋找具體的方法。
當(dāng)你意識到自己想找一個方法的時候,其實就可以提醒自己,自己沒能享受跟孩子互動的當(dāng)下那種愉悅的感覺。這個時候,你要停下來去關(guān)照自己。當(dāng)我不想放手的時候,我在焦慮什么?當(dāng)孩子來了,我很煩,我在煩什么?通過這種關(guān)照,對自己有更深的理解,然后去尋找、去探索。
所以,做父母最重要的是用心。只要用心,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成長真的很可愛。他的探索、成長,你很享受;他的生命狀態(tài),你會困惑也會學(xué)習(xí)。父母是自在的,孩子也是自在的,方法也就自然而然有了,如此便是最舒服的親子關(guān)系,孩子因此也擁有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