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凡(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浙江 杭州 310002)
紫 赤 黃 青 黑 白紫7 朱13 黃18 綠2 玄30 白50紅2 纁2 青18 黑7 皓5赤9 黧2 蔥3 驪1 素8骍1 綪1 翠4 顥2纂1 縹2赩1 蒼9絳1酡1翡2緹1丹2 7 33 23 38 38 65
上表是筆者根據(jù)1957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洪興祖本《楚辭》整理出的顏色字及其出現(xiàn)頻次,并劃分在所屬色域中??梢钥闯?,色域使用的頻次從高到低的依次是:“白”“青”“黑”“赤”“黃”“紫”;單個顏色字的使用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白”“玄”“青”“黃”“朱”“赤”“蒼”“素”“黑”等等;每個色域中描述的顏色字種類的多少由高到底依次是:“紅”“綠”“黃”“白”“黑”“紫”。
筆者查閱了收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字的《楚文字編》(李守奎編著,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本)、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本)以及北宋《廣韻》(陳彭年,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本),這三本在宋代洪本《楚辭》之前,具有時期代表性的字書,其中尚存有一些待考的顏色字,但其中“紫”“赤”“紅”“朱”“黃”“黑”“玄”“綠”“青”“白”“皓”,在《楚文字編》中就確有記錄的。其中明確包括了“青”“黃”“赤”“白”“黑”基礎(chǔ)認(rèn)知的五色。
最早記載了“五色觀”色彩理論的是《周禮·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五色在《楚辭》中的廣泛使用,反映了早期樸素的五色觀念在楚時代的普遍流行,這也得益于表明事物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性和統(tǒng)一性的傳統(tǒng)哲學(xué)思想“五行說”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發(fā)展,為五色賦予了神秘哲學(xué)概念。到了漢代,中國傳統(tǒng)五行色彩學(xué)體系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并直接用于朝代更迭與服飾的用色制度中。
目前關(guān)于顏色字的研究更多是從《說文解字》及其以后的字書中的釋義開始的,認(rèn)識秦漢以前的顏色字或許可以從當(dāng)時的文學(xué)中、自然中尋找本源。古人講的顏色往往是一個不確定的美學(xué)概念,是一種世界觀,其中飽含著中國古人對自身和世界的看法,也一種生活方式,后人用其表達一種儒釋道的觀念的世界。
《楚辭》中的顏色字所組成的詞的詞性多為名詞和形容詞。
其中所組成的名詞最多是用來表示環(huán)境和神話傳說,表示環(huán)境的詞匯有:“赤霄”“朱明”“黃昏”“纁黃”“黃沱”“曜靈”“玄淵”“玄氣”“青云”“青冥”“白日”“皓日”“蒼天”等等;表示神話傳說的詞匯有:“赤松”“赤岸”“朱雀”“玄武”“玄螭”“玄冥”“玄鶴”“玄闕”“靈玄”“玄黃”“青龍”“白虎”“白鹿”“白水”“白龍”“太晧”“素水”“素女”“蒼龍”等等。其次是表示動物,動物與“青、黃、赤、白、黑”五色搭配時候往往帶有神秘色彩?!冻o》中的顏色字組成的形容詞有形容織物的,如“黃纁”;有形容人物面部的,如“黴黧”“青色”;有形容植物的“青蔥”等等。
《楚辭》中也有作名詞與形容詞有單獨意義的顏色字。其中“朱”與“紫”“黑”與“白”作為名詞就是指顏色本身,在文中拓展為代表事物品德美與惡的隱喻或者事物的對立兩面使用,例如《七諫·怨世》中的“孰知察其黑白?!笨赡苁芾献有味蠈W(xué)的黑、白之論的影響;“青”“黃”“綠”“紫”“白”“素”在文中有作直觀描述植物外表顏色的形容詞使用,例如《九章》中的“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保弧爸臁薄敖{”在文中作為形容詞形容織物的顏色,例如《九嘆》中的“仗玉華與朱旗兮”等等。
可以看出,《楚辭》中的顏色最初多用來表示神話傳說和環(huán)境狀態(tài)。時人通過隨處可見的自然萬物的存在與變化朦朧的捕捉“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的傳統(tǒng)五色的意象,以追求“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比如“黃昏”“紫貝”“青云”“黃荊”等等都是與環(huán)境、植物、動物等等最初密不可分的復(fù)合名詞。
在《楚辭》中有些已經(jīng)作為形容詞的顏色字,比如“朱”“骍”“酡”“翡”“翠”等等,我們可以通過其字形,找尋到它們的本源樣貌,這些字本身就是來自于動植物、人物狀態(tài)或者自然。比如“朱”,指的是赤心木,趙翰生在《<考工記>“鍾氏染羽”新解》一文中指出“朱”就是紅豆杉,即一種赤色植物染料;“骍”,指的是赤色的馬和牛,亦泛指赤色,字形與馬有關(guān);“酡”是飲酒后臉上呈現(xiàn)出的紅色,字形與酒有關(guān),“翡”與“翠”本意是鳥,《異物志》云:“翠鳥形如燕,赤而雄曰翡,青而雌曰翠”。這類顏色字的出現(xiàn)與運用體現(xiàn)了古人“以物呈色”“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智慧,他們借助現(xiàn)實世界中具體的、有形的實物,去描述把握抽象的顏色。之后慢慢將顏色字與顏色字相互組合,將顏色字與形容詞副詞相組合,逐步擴大色彩范圍。并且古人也會將自己身邊感知到的顏色事物用于神話傳說中,用于生活中,比如《九懷》中“紅采兮骍衣,翠縹兮為裳”中的“骍衣”。
值得注意的是,“骍”“黃纁”“絳”“朱”作為形容詞用于形容織物時出現(xiàn)在《楚辭》 的最后三個章節(jié),即西漢王褒與劉向所作的《九懷》《九嘆》《九思》中,這也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絲織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有關(guān)。“朱”與“紫”作為帶有隱喻功能的顏色字也出現(xiàn)在最后一卷,“朱紫兮雜亂,曾莫兮別諸”。漢代推崇儒學(xué),儒家的色彩觀是從“禮”的角度將色分等級,可能受到孔子“惡紫之奪朱”一說的影響。這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出古人逐步認(rèn)識和應(yīng)用顏色的過程,顏色不再僅僅代表本身的自然屬性,通過顏色的使用也可以管窺當(dāng)時的思想文化觀念。
“縹”在《楚辭》中并非指代具體顏色,在《楚辭》第十五卷《九懷》中兩次提到“縹”,其中的“紅采兮骍衣,翠縹兮為裳?!币痪渲械摹翱~”指青白色的云朵,“顧列孛兮縹縹”一句中的“縹縹”形容遙遠。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載“縹”即“帛青白色”,什么是青色?劉熙在《釋名》中寫到:“青,生也,象萬物生時之色也”。青色本身就是一個從綠色到藍色的大色域, “青”形容描繪的對象通常是近處的樹葉、成片的綠植或遠處的青天。筆者發(fā)現(xiàn)青色域的詞也與光的照射程度有關(guān)。在自然界中,陽光直射“青”色域類描繪對象時色明度較高,往往呈現(xiàn)綠色、黃綠色,如形容成片植物的“青蔥”、形容湖水的“縹碧”;背向陽光或者暗光時,“青”色域類描繪對象時色明度較低,山坡和湖水呈現(xiàn)青灰色、灰藍色??梢姡袊湃嗽缫褤碛形鞣?9世紀(jì)印象派看待自然的眼光了。
那什么是青白色?很難界定其具體顏色,按照其在文中的使用看,“縹”后來作為一種青色域的織物色,最初應(yīng)該是與遠看青天的顏色,即遠看云朵和天空混合的顏色有關(guān),是一種淡淡的青色;或者就是一種淡淡的、隱約的、朦朧的、似有若無的狀態(tài),一種寧靜悠遠的感覺??~可以跟其他顏色或其他名詞搭配,在《楚辭》中與翠搭配,表示翠色的云朵或者淡翠色。上文提到與青有關(guān)的顏色有生機的象征,后來很多詩詞中都會用縹,《文選·曹植·七啟》:“乃有春清縹酒。”李煜的《子夜歌》中有“縹色玉柔擎,醅浮盞面清”的等句子 ,其中“縹”一說是酒杯的青色襯著酒而微綠;一方面又有呼應(yīng)春生之意。在運用較為泛化之后,有了碧縹、綠縹、青縹、等各類組合顏色詞,也就逐漸表示淺青色了,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色原貌的一個普遍特征。
在中國的中古時期以前,顏色多用來描述一種事物的狀態(tài)或營造一種觀念的世界。古人描述的顏色往往很難界定到底是一種什么具體色,例如“玄妙”并非一種顏色,而是一種底色或源泉,“佛青”往往會引導(dǎo)你進入一種佛家境界,“天地玄黃”到底是什么色實際是看不清的。顏色在中國古人這里是宇宙時空的運動變化和關(guān)系,也是古人認(rèn)識自然,之后用于造境的一種形式。
我們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古人感物化而知春秋,色彩便是借此愉悅和感化著古人的心靈的。在色彩詞匯多樣、科學(xué)而具體的今天,我們認(rèn)識這類顏色的時候,應(yīng)該更多的放到具體語境和環(huán)境中去找尋體會,特別是解讀中國古代傳統(tǒng)色特別是秦漢以前的色彩?;貧w自然,追本溯源,體會古人的智慧為我們提供的一種對自然萬物都有微妙感受能力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這對于我們今天談?wù)摵蛻?yīng)用中提供一個能喚起民族情感共鳴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