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稱火鍋為“古董羹”,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將食材放入湯水中煮時會發(fā)出“咕咚”聲。吃著火鍋時,你有沒有想過古人是如何吃火鍋的?
火鍋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至商周時期,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西周有盤鼎,造型類似現(xiàn)在吃自助餐時用的小火鍋。
20世紀70年代,陜西省寶雞市茹家莊發(fā)掘了兩座西周墓葬,在出土的60多件銅容器中,便有兩個有盤鼎。其中一個刻有銘文的鼎的造型非常奇特:上部是一個立耳鼓腹圓鼎,底部中央有一個圓柱鼎足,立于一個三足盤上。由于鼎底和盤上還有煙熏火燎的痕跡,可見它是一種實用器具。當時的人在其底部盤內放置炭火加熱,鼎內盛放食物,容量大小僅夠一人享用。
商周時期,祭祀活動頻繁,往往先祭祀后用餐。寒冬臘月,原本熱騰騰的美味佳肴在祭祀活動結束之后就變得冰冷。為了方便貴族隨時享用熱菜,溫鼎應運而生。
商代獸面紋青銅溫鼎
當時的火鍋里都煮了哪些美食?2010年,陜西西安發(fā)掘出一座距今2 400多年的秦墓,隨葬的青銅鼎內居然還有骨頭湯。后來,鍋里的骨頭經鑒定是狗骨,說明在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開始烹飪狗肉湯了。
一提起讓人辣到汗流浹背的重慶火鍋,就不得不提“九宮格”鍋底。
為何火鍋要用“九宮格”?美食界流傳著這樣一些說法:比如,區(qū)域不同的格子溫度也不相同,不同的食材需要放在不同的溫度下涮煮以獲得最佳口感;把自己最愛的食物放在離自己最近的格子里煮著,避免被別人搶先夾走的尷尬;一些食物如鵪鶉蛋等一下鍋就不見了,裝在九宮格里能減少搜索面積……
其實,早在漢代就出現(xiàn)了“鴛鴦鍋”和“五宮格”。
漢代開始出現(xiàn)關于火鍋的文獻記載,不過那時候的火鍋被稱作“錐斗”。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研究發(fā)現(xiàn),當時已有各式各樣的火鍋,從器具材料來看,不僅有青銅火鍋,還有鐵火鍋、陶火鍋。就用餐形式而言,除了分餐制的“小火鍋”,還有可以放不同湯料、煮不同菜品的“鴛鴦鍋”。
江蘇省盱眙縣境內大云山西漢墓出土的一個分格鼎證明,墓主西漢江都王劉非是一位火鍋“吃貨”,而且他吃的還是“鴛鴦鍋”。這個鼎很別致,打開蓋子后,鼎內分布著5個錯落有致的小格子,中間是1個圓格,四周再分出4格。這種分格鼎與現(xiàn)在的九宮格火鍋異曲同工,既方便不同飲食習慣的食客擁有不同的底料,又能讓雞、鴨、魚肉放在不同格子內避免串味。
漢代分格鼎(南京博物院藏)
東晉末年,陶淵明當了80多天彭澤縣令后棄職而去。在遠離朝政、歸隱田園的日子里,陪伴他的除了詩和酒,還有菊花和火鍋。而將后兩者結合,就變成一道風雅的美食:菊花火鍋。
熱衷于“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某次煮火鍋時突發(fā)奇想:若將菊花花瓣撒入火鍋,味道應該不錯。于是他放下筷子,快步走入庭院采摘菊花,將其清洗之后放進火鍋,頓時清香四溢。
到了清末時期,這種風雅的吃法成為慈禧太后的心頭好。慈禧太后喜愛菊花,命人在御花園和圓明園里栽種了三四千盆名貴的菊花,不僅用來觀賞、泡飲,還將菊花火鍋列入冬令御膳。
慈禧太后經常使用的銀壽字火鍋(故宮博物院藏)
據(jù)說四川人一年可以吃掉3億多只兔子,這讓外地人大跌眼鏡:兔子那么可愛,你們怎么忍心下嘴?
其實,早在宋代人們就開始吃兔子了。
在當時的黃河流域一帶,民間有“暖冬”的風俗。每到農歷十月初一,大家便認為入冬了,家家都要舉辦“暖爐會”。暖爐會上,有人吃燒烤,有人吃火鍋。
當時出現(xiàn)了一道“很文藝”的火鍋,名為“撥霞供”,實際上就是兔肉火鍋。南宋文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記載了這道美食:“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侯湯響,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
文中的“薄批”就是切成薄片的兔肉,“沃”的意思是腌制。山野間有客人來訪,倉促之中沒什么好東西款待,主人就搬來桌子、風爐、火鍋,將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料腌制之后,將筷子逐一分給來客,請他們將兔肉放入沸水中煮熟,夾出后即可食用。
火鍋在歷史上也是許多皇帝喜愛的宮廷御膳,忽必烈、乾隆等都是火鍋的“鐵粉”。
元世祖忽必烈鐘愛火鍋,北京有名的“涮羊肉”便是他賜名的。據(jù)說忽必烈當統(tǒng)帥時,有一年冬天,部隊突然要開拔,而他饑腸轆轆,十分想吃羊肉?,F(xiàn)燉羊肉肯定來不及了,廚師情急之中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開水鍋中燙熟,并加入鹽末、蔥花等調味物。忽必烈嘗后大呼好吃,之后帶領軍隊打了勝仗。后來舉辦慶功宴,他特別關照廚師把他在戰(zhàn)場上吃的那道羊肉片作為壓軸大菜與將士們分享,并為其賜名“涮羊肉”。
清粉彩火鍋(故宮博物院藏)
不過,所有朝代之中,最喜歡、也最會吃火鍋的要屬清朝人。清朝宮廷之中,日常飲食記載中多有“暖鍋”“熱鍋”,正是火鍋的別稱。
清朝很多皇帝都喜歡吃火鍋,尤其是乾隆,只要天氣轉涼,幾乎每天都吃火鍋。以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檔案為例,這一個月內,乾隆共享用了23種、66次火鍋。這些火鍋之中,既有雞鴨火鍋、舒意火鍋、全羊火鍋、黃羊片火鍋等湯底,又有豆腐、蔬菜等不同食材。
乾隆還喜歡與民同樂,多次舉辦“火鍋壩壩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他在乾清宮筵宴宗室一次辦了530桌火鍋。他還兩次舉辦“千叟宴”,邀請全國各地的老人入宮赴宴。嘉慶皇帝登基大典上的火鍋大餐就更奢華了,共有1 550桌火鍋,應邀品嘗者多達5 000余人,場面十分壯觀。(據(jù)封面新聞)